^ 10
优秀教学案例-《热力环流》-孙晓玉_刘光文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优秀教学案例-《热力环流》-孙晓玉

文/孙晓玉  时间:2020-12-28  浏览数:941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年级:高一      教材:人教版必修一    课题2.1.2热力环流(1课时)

设计人孙晓玉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学习目标(A层)通过实验、示意图,绘制示意图,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任务设计

1.阅读P29-P30的文本,观察P30的实验,理清大气运动的原因。

2.阅读P30图2.3及其文本说明,梳理大气运动的过程及其影响。

3.小组合作完成P30的“活动”,启发学生用所学原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4.用示意图或板图,归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力和风向的影响。 活动设计学生活动教师行为【新课导入】


【活动探究】

(观察、自学、讨论、点评)

探究一:热力环流现象

1、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绘制烟雾在玻璃缸内的运动轨迹。

2、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探究二:热力环流原理

请依据如下步骤,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1)用→标出,A、B、C三地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2)大气垂直运动后,写出A、B、C三地近地面和对高空(A′B′C′)的气压高低状况。(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3)用→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课堂小结】


【迁移运用】热力环流运用——海陆风

教材P30 活动: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如下任务。

1.在图2.4中,分别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的冷热状况。

2.在图2.4中,分别画出白天和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拓展延伸】

城市人口集中,产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等每天要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

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画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其构成一个环流圈。



2、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C中的       地 。

3、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A、B、C中的       地进行植树造林。

[探究指导]

(模拟导入)

创设情境,通过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启发引导)地理原理性知识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将该原理设计为“为什么动”、“怎样动”、“有何影响”、“解释现象”四个有逻辑关联的问题链条,为学生的学习过程铺设台阶,也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绘图指导)绘制示意图和关联图,让学生在掌握热力环流原理中体会气温、气压、气流运动和天气现象的关系。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

















(读图指导)图2.4表达了白天、夜晚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进一步体会气温、气压和风向之间的关系。最后的设问用海陆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气温的调节,体现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究指导)组织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迁移运用。在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用科学、规范的语言作答。








作业设计《学与导》P21-22:内化迁移

《地图册》课后练习P50-52

课后反思概念教学的开展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在课程开始层层递进对气压、气流运动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有助于学生理解热力环流这一个宏观又抽象的内容。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时间把控和内容安排欠妥的问题,教学语言的组织不够精炼,导致虎头蛇尾。

教学过程的推进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实验、学生演示、学生互评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动手能力,使课堂氛围活跃。

教材编写的语言是相当精确、简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使原理性的知识展现地更加全面,使课程的知识逻辑更加严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新知的学习。

文件下载:热力环流-教案(孙晓玉)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