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歌》教学设计----崔倩
《杵歌》教学方案
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一中 崔 倩
教材分析:《杵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五单元的一首劳动歌曲。《杵歌》最初产生于劳动,是台湾中部日月潭附近高山族妇女在舂米劳动时所唱的农事号子。歌曲紧紧围绕“羽”音展开进行,是五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此曲音乐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起伏较大,既有劳动节律,又优美动人,尽管没有实词、指向,但所表现的高山族乐观、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是十分明确的。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不深,而且学生入学不久,知识难度应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且多数学生处于变声期,对于歌唱方法运用并不熟练。对于农事号子掌握的也不多。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教学环节仔细斟酌设计,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了解农事号子的节奏特点,参与体验劳动歌曲带给人们的愉悦感受。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通过聆听模仿、参与活动、亲身体验农事号子统一而具有律动性的节奏特点。
3.通过学习歌曲《杵歌》,简单的了解农事号子,在学唱劳动歌曲的过程中,感受一粟一米的来之不易,尊重劳动。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农事号子的节奏特点,能够准确地把握歌曲情绪,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体验农事号子节奏的律动性、能够整齐一致的感受与表达,弱位起唱的准确演唱。
授课时间:40分钟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杵、课堂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进度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组织教学 |
师生问好 |
||||
导入 |
教师范唱歌曲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揭示课题 |
聆听歌曲演唱 初步感受歌曲表现场景
|
获得对歌曲背景的初步感受,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歌唱《杵歌》 |
||
新课教学 |
唱会歌曲 |
简介歌曲 |
结合课程资源(劳动工具)简单分析作品的劳动场景 |
联想生活中劳动人们的口号 |
增加劳动场景的体验与模仿,在呼号的过程中,建立学生良好歌唱的习惯,在任务驱动中,进一步认识歌曲。
|
良好歌唱习惯培养 |
发声训练 引导感受歌曲情绪 划分歌曲结构 |
用劳动“嘿”呼号调整歌唱状态,感受劳动的节奏 感受歌曲的情绪、划分歌曲结构;看曲谱,找节奏型。 |
|||
学唱歌曲第一部分 |
引导、探究歌曲的旋律 |
寻找歌曲x x xx 、 0 xx x x、 x x x等节奏型,分析跟唱 |
能较准确的歌唱旋律;进一步感知劳动歌曲的音乐表现风格,明确农事号子节奏整齐、具有律动性的特点 |
||
学唱歌曲第二部分 |
探究歌曲旋律,通过跟唱、视唱等学法,识读歌曲乐谱,进一步感知劳动歌曲的音乐风格,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
||||
唱好歌曲 |
学唱歌词 |
引导、探究歌词、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歌曲演唱 |
通过听唱、模唱等学法学唱歌词,感受农事号子的音乐风格特点;观察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尝试用铃鼓等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
学会歌词演唱,体会农事号子具有律动性的、整齐的节奏特点
|
|
会唱歌曲 |
歌曲 二度创作 |
提出歌曲二度创作要求,分组指导 |
分组,结合自身特点、运用劳动工具、课堂打击乐器、舞蹈动作等进行大胆创作与表演 |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为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能用铃鼓等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用杵这一劳动工具再现劳动场景,能随歌曲载歌载舞。 |
|
表现歌曲 |
与学生一起分组、集体进行课堂创作表演活动(分组演唱、劳动、伴奏、舞蹈...) |
积极参与歌曲二度创作与表演 |
|||
课堂小结 |
学会歌曲的演唱,掌握劳动歌曲节奏的特点,感受歌曲带来的欢快热烈气氛,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体验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在对歌曲的二度创作中提高审美创新与艺术表现能力,在载歌载舞的劳动场景中感受劳动时节高山族人民的欢乐场景。 |
||||
板书设计 |
杵 歌 高山族(农事号子) 劳动场景 x x xx 0 xx x x x x x |
文件下载:崔倩《杵歌》教学设计
工作室介绍
<p>双流区名教师(陈双)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3月,是双流区首个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