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双流区西航港第二初级中学 刘玉婷
一.课标要求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需要达成以下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文明的摇篮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风吹来的黄土表1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本节是继“‘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之后教材安排的第二个区域
研究案例,从教材内容看,本节共分为四个部分:即“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教材从人文到自然,前后紧密联系、脉络清晰,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和生态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为2课时教学。第1课时,教材紧扣“黄土”这一区域中心事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黄土文明”、“黄土风情”、“黄土景观”、“黄土成因”等,突出具有鲜明“黄土特色”的区域地理特征,强调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本区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影响。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认识区域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即突出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本课内容为第1课时。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总论相关知识后,逐步体会到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对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思路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地图分析归纳的能力,但黄土高原离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往往无实际生活经验,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学习目标
1. 运用黄土高原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评价;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2. 通过对该区域中心事物“黄土”的分析,能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 通过借助相关资料,分析黄土堆积形成原因,并能解释相关地貌现象,提高资料整理和运用资料证明观点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的成因
六.教学设计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点燃激情以一位老者的日记开始本节课
品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黄土高原的位置埋下伏笔慧眼识图图寻位置
1.黄土高原在哪儿?
展示黄土高原在祖国的位置图、黄土高原地形图。
同学们对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很准确。请同学们继续读黄土高原地形图,找出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哪些省级行政区?
对黄土高原的位置做出评价(注重对方法的指导)对照图像自主完成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高原东西南北的范围
读图并在图上勾画出黄土高原的地理界线。
评价黄土高原的位置
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某一地形区的位置范围
回顾日记提出问题:黄土高原上的黄土究竟有多厚呢?这些黄土从哪里来?思考为下文黄土来源做铺垫阅读质疑
图释地理2.黄土从哪里来?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这么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黄土在这里存在多久了呢?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你支持哪种假说呢?
黄土高原发育风尘堆积的各种环境条件在2200万年前就已经形成,并持续发展至今。而黄土高原亦是中国的原点,它是我国文明的摇篮。
自主阅读资料
讨论分析
探寻黄土的来历
将黄土的历史堆积和华夏文明的历史沉淀相联系,突出时间尺度的作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日记
为什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总喜欢在刮大风时爬上村后的黄土坡,迎风嘶吼歌唱?回顾日记内容
思考
引出黄土风情“信天游”自主探究
思考核心问题3..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
展示信天游和窑洞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举例说明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你们还能举例说出黄土高原有哪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其它文化习俗?观看视频和图文资料,思考信天游、窑洞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4.黄土的历史积淀
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古迹。之前我们学习了聚落的选址,黄土高原曾经林草茂盛,华夏文明诞生;但人类活动使黄土高原变成了今天的局面。
那我们该怎么做?
对比黄土高原
思考
明确黄土奠定了我国文明的发展
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
总结本节重点内容 七.板书设计
文件下载:黄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