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刘玉婷 成都市论文二等奖_刘光文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刘玉婷 成都市论文二等奖

文/刘玉婷  时间:2018-06-28  浏览数:661

                                                                         一堂好课好在哪儿 

                                                                                       ----有感于听到的一次赛课

                                                             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第二初级中学   刘玉婷

摘要:课堂是教育的核心地,也是教育的起点。然而,如何评价一堂好课呢?如何准备一节好课呢?以《陕西地理差异研究》这节地理课为例,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三个层面对一堂好课进行评价,并总结出好课的6个相关因素。

关键词:好课;评价;准备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是名师,他的课自然是好课;窦桂梅老师是名师,她的课自然也是好课。但什么是一节好课?“好课”是怎样炼成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成都初中地理教学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蔡老师的这节地理课,看看这节好课“好”在哪里。

一.经意与不经意之间

“好课”是看不出“教”的痕迹的,看似师生随意聊天,可课堂上常常高潮迭起,悬念频升,教师引领学生探奇览胜,旅程中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而这些,其实都是教师经意备课的结果。

《陕西地理差异研究》是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这个课标的具体呈现。

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说出成都与我们的邻居陕西的差异与联系,引出陕西。紧接着,课件依次出现两个视频,一个是体现陕北(延安),另一个则是展示陕南(汉中);在视频播放过程中,蔡老师都跟着唱,不仅是我,在场的很多老师都听得入了神。这节课教师的“教”看似不经意,然而,我听课时分明感到,一切都是教师经意的准备中。

既然讲到陕南和陕北,联系西成高铁已开通的实际,本课按照研学旅行对陕北和陕南进行考察探究。继而进入本课第一个篇目---体验篇,既然是体验,那就从“衣、食、住、行”里面选吧,那先体验哪个?学生齐声回答—体验美食。这个环节看起来很顺,其实也是蔡老师在课下设计过的,包括揣测学生的心理,“民以食为天”嘛,学生肯定会选美食。

当体验到“衣”这个环节时,蔡老师请学生到台前来穿陕北特色服装---“白大褂、红腰带、白羊肚头巾”,她请了一位手举得很高地一名男生(但个子较小),衣服试穿完毕,引来全班的哄堂大笑,可能比较具有喜感吧。后来蔡老师并没有让男生脱掉陕北服装,而是一直让其穿到下课。我想这样的安排是“别有用心”的。(虽然这里的“别有用心”对课堂效果有所影响,但教师是动了脑筋的!不过,到底衣服穿还是脱,哪种效果好,恐怕还难以下一个很明确定的结论。)

二.轻松与不轻松之间

这堂课上得轻松愉快。然而,透过轻松,又能看到蔡老师的不轻松。

这不轻松首先体现在教师的学科知识储备上。课堂上,我看到学生问了蔡老师挺多问题,尤其是小组讨论时,但蔡老师还是胸有成竹的。学贵有疑,更贵在坚持。有问题的时候教师反问一下学生,似乎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也许这样做,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尽管如此,我想,对一个优秀的教师而言,这些工作也是必须做的。

其次,还能看到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储备。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最后派代表发表观点,但每每都被教师调节好情绪,组织好程序。比如,课堂上,学生自主选择陕北派和陕南派,可是遇到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的并不是自己所代表的,而回答到对方那个问题上了。这时,教师不紧不慢地说道:“你把对方的任务都回答了,你真会为对方考虑,有没有要回答自己本组的问题的”,于是,就有学生举手回答,并且思路清晰,简明扼要,一语击中要害。

教师要考虑,如何使一堂课面对所有学生实现意义的最大化。教师只有于无声处默默耕耘,奠定丰富的专业储备,才能实现课堂上的谈笑风生、举重若轻。

三.圆满与不圆满之间

在这堂课上,蔡老师心态平和,没有花拳绣腿、标新立异,也不刻意求新、一味求活,而是在求真、求实上下功夫。可以说,这是一堂圆满的课。

1.学生的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训练。在探秘陕北、陕南的美食这一环节时,蔡老师提供了陕西的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学生根据这三幅图区分析陕北和陕南的地形差异和气候差异,再选择陕北和陕南可能出现的食物,进而总结出主要原因是气候。

2.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得到提升。在经过食—衣—住—行之后,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为什么陕西有这么明显的差异?学生各抒己见,分别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当地特色文化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总结和概括。

但美中不足的是,在课的结尾,教师并没有进行升华,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可有缺憾才是真实性的重要指标,而唯有真实的课才称得上真正的“好课”。而这正是《后现代课程观》中强调的重要一点。凡事需留有余地。因此,我想说,好课不必求得大的圆满。一堂课留有些许“遗憾”、“瑕疵”,不是教师追求的结果,而是事物的必然。

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是才是符合新标准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如何准备一节精致的好课呢?但无论如何,我想这6个因素是绕不过去的:

1.精心设计一个情境

情境由现象、问题、材料组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追求一个顺畅的思维流程。从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追求一个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过程,追求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情境创设关键就是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是安全的、自信的、热闹的,但是思维却是涌动的,它不会因为失败而灰心,也不会因为错误而批评,这就是情境中的基本要求。蔡老师通过研学旅行这个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陕西的地理环境中,并从衣、食、住、行四个角度去逐个感知陕西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2.一套好材料造就一堂好课

材料具有典型性和结构性,可以使我们在课堂上少走很多弯路。我们以前看到过这样一种材料处理方式,叫材料超市。实际上材料超市出的问题是什么?材料太多了。其实科学探究不见得要有很多材料,而在于通过使用、隐藏、出示体现材料的结构性。在这节地理课上,蔡老师选的材料很接地气,很能反应问题,击中重难点。比如:陕北和陕南的方言、衣着和美食等等。正好,学生也对此很感兴趣。

3.让孩子们“卷”进来

科学课堂除了让学生动手做,最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每一个人都思考起来,而这就需要你创设一个情景、一个活动,让孩子们“卷”进来,“卷”这个字说明了一种不由自主、情不自禁、毫不犹豫的状态。蔡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否“卷”进来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看到学生在对应的选择陕北和陕南的美食,并分析原因,也看到他们在试穿陕北特色服装时露出的新奇感,更听到为了探究陕北和陕南的地形和气候差异而产生了争论。

4.关注细节

一堂好课在雕琢细节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对科学理解得更深、更透,对课堂把握得更稳、对学生把握得更准,于是我们能够走得更远、更轻松!发现和关注细节,反应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

5.教学“生成”

一堂好课不仅要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和谐自然,师生互动真实有效,还要有较好地教学“生成”,即不仅要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生成,还应有预料外的“生成”。既要能通过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临时“生成”,又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准确地捕获时机,精彩“生成”。

6.超越教材

“超越教材”强调“在教好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一是从量的角度拓展阅读内容;二是力图从质的角度提高阅读品味;三是连点成线、布线成网,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超越课堂”强调“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一是强调地理即生活,加强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开拓学生地理学习的领域;二是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触及学生的心灵,进而培养学生对人类的悲悯和对生命的敬畏。“超越教师”强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一是教师要自我超越,成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人;二是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质疑和批判。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堂好课应做到“五实”,即扎实的课(亦即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亦即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亦即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亦即常态下的课),真实的课(亦即有待完善的课)。诚然,一堂好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但至少应是真实、自然、和谐的,即使有缺憾,也能给人以有益的反思和启迪。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219-232.

[3]胡隽秀.浅谈新课标下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J].中学生物教学.2007(03).


文件下载:一堂好课好在哪儿(刘玉婷)

文件下载:获奖证书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