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农业自然区位因素分析
农业自然区位因素分析
——以我国水稻种植业分布为例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作物分布、生产特点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2、通过案例探究,构建农业自然区位因素分析的思维模式。
【思维构建】
在探究过程中,完成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影响的填空。(注意:填写相应的数字序号;若某一要素有多方面影响,可多次填写。)
备注区:
【活动探究】
探究一: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作物种类分布的影响。
材料一:水稻的生长特点: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光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
材料一:中国水稻分布图
1、结合水稻生长特点,说明南方地区水稻分布多且集中的原因。
2、为什么西北地区水稻种植业分布相对较少且分散?
3、为什么青藏高原分布极少?该地区水稻种植一般只分布在哪里?
探究二: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及农业生产特点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水稻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
材料二:东北水稻主要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城的大型灌区和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种在肥沃的黑土中,吸收了足够的氮、磷、钾等多种矿物元素,又有纯净无污染的灌溉用水,这便成就了驰名中外的东北大米。
1、对比东北与东南沿海水稻优势区,其各自最具优势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2、结合材料,分析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东北大米极富营养价值的有利自然条件?
3、举例说明这些差异对东北平原水稻种植业特点的影响。
【对点训练】
例1:黄土高原上的陕西洛川苹果香甜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洛川苹果种植的自然条件优势是( )
①黄土梁、黄土峁密布 ②日照较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降水集中在冬春两季 ④黄土通透性强,水肥供需协调
A.①② B.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例2: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地。根据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区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冰酒是由富含糖分的优质葡萄,成熟后在树上经自然冰冻,再采摘酿造而成。欧肯那根河谷是这种自然冰冻葡萄的产地,分析其自然原因。(10分)
【巩固提升】
1.(2015高考·四川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奇异果”。(如右图)奇异果生长怕旱、怕风,宜栽植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新西兰的奇异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引种奇异果,并建立了加工企业。
材料二 新西兰北岛图(图乙)。
(1)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栽植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
2、(2017•张家口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赣南脐橙是江西省赣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8℃以上,脐橙开始萌发;日平均气温23~29℃,最适宜脐橙的生长发育;脐橙要求年降雨量1000mm以上,适宜生长在pH为5.6~6.5的土壤环境中。下图示意赣州市位置和地形。
(1)说明赣州市有利于脐橙种植的自然条件。
3、讨论:东北平原该不该扩大水稻种植规模?
教学反思
孙晓玉
2018 年6月15日,有幸在刘光文名师工作室活动中进行了名为“农业自然因素分析”的课例展示,本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千疮百孔,现对本课教学做如下反思:
一、教学流程反思
1、价值观念层面
本课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影响分析的思维路径,解决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能够逆向思维,表达不完整的问题。但作为一名新进教师,没有仔细研读课标,导致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难度的把控失衡。同时,没有做到充分研究学情,分析学生的“已知-想知-未知”和学生现阶段能够接受的“怎么知”的学习路径。因此,本堂课并未实现预设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助力不大。
2、方法策略层面
本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探究,通过对中国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来探讨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作物种类分布和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内容过多、难度过大,学生活动不充分,教师讲解过多,主导性过强,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现-总结”的交互式学习过程。
3、行为操作层面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习环境的营造和课堂秩序的把控不当。未及时关闭影响学生学习的音响电流声;未及时对迟到的学生做处理,以保持平时教学与公开课的一致性。另外,教姿教态不标准,教学过程中小动作不断。如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规范自己的教姿教态,我还需要认真学习和揣摩。
二、针对性措施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测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准则。目标的设计应基于对课标、教材、学情的分析。关于目标设计,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①将课标写在教材对应位置,熟背每一条课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解读)。②充分分析学情:包括学生的“已知”即原有学习基础(可从课标中获取)和生活经验;学生的“未知”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学生可能会困惑的部分;学生的“想知”即新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及其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欲望的切入点;以及学生要“怎么知”即符合学生认知,能够具体操作的学习方式。③深入研究教材: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整体安排;进行章节解读,领会章节安排特点及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行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插图和探究活动。④系统学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成都”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让教学目标可操作、可检测。
2、有效问题的设计
教学的每个环节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和调控学生的探究和活动。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和探索的心理状态,同时又给学生以思考的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我将从问题表述和问题的深度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的表述应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规则来源于课标“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规范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的深度,紧扣教学目标,有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设计问题链。
三、小结
总体来说,本节课是节不合格的课,作为新教师,我从思想上没有对教学引起重视,也缺乏刻苦学习和钻研的精神。师父、杨主任和工作室同仁们的点评和建议不仅给我这节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今后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师父说:“正是因为这节课是失败的,所以它也是成功的。”我会从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提升教研能力。
2018年6月16日
文件下载:农业自然区位因素分析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