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小学生品格习惯培养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生品格习惯培养
棠湖小学(南区) 高雅
【摘要】成功的学校教育不但可以教会孩子怎么样求知,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怎么样做人,这不仅仅是基础教育的要求,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学校德育 小学生 品格习惯培养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而学校德育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格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格的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学校、家庭与社会对于学生培养的重点都放在才智教育的方面,而对于品格教育却常常有所忽略。
一个人良好品格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生都会起作用,可见小学进行品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也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必然目标。
一、 德育目标是小学生品格习惯的培养的总方针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格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首先,要依据青少年思想品格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小学的品格习惯培养不仅仅要考虑到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更要考虑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够对小学生品的习惯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小学生品格习惯的培养如果离开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好比缘木求鱼,竭泽而渔,只有在进行品格培养的时候将两者兼顾,才能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益。
再次,要兼顾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祖国冉冉升起的朝阳,欣欣向荣的希望,因此,必然要在品德培养的过程中兼顾到民族文化与道德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使名族之花开得更艳、更美。
总之,小学生品格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德育目标的要求,有了明确的德育目标,品格习惯的培养才能有适宜的生长土壤,不至于舍近求远、缘木求鱼。
二、 德育原则是小学生品格习惯的培养的土壤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一、道德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统一的原则。小学课堂中的德育不同于初中、高中,根据童年期孩子独特心理发展与认知特点来看,小学品格培养必须要以实践活动,在具体情景中来进行教育。
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小学生,尤其是幼童的心灵十分的脆弱,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关怀与呵护,更需要一个明确的要求,这样对于其品格的培养才最有利。
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一千个读者的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孩童的身上就有一千种独特的气质与个性,因此不能一刀切,既要符合国家与民族的要求,又要符合自身的发展特点。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根据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对集体依赖性强的特点,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不仅仅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也能够通过集体效应,使孩子的一些错误的行为与做法得到有效的纠正。
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相辅相成,只有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三、 效的德育模式是小学生品格习惯的培养的指南针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
在小学阶段,比较有效的德育模式为情感德育模式,即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德育模式。该模式认为, “学会关心”的教育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原始的、自发的“关心”感情,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关心”感情,形成出自责任的“关心”品质,进而为整个德性的发展奠基。
学龄初期的孩子,懵懵懂懂,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清晰,因此需要培养孩子学会从关心、爱护自己逐渐到关心、爱护他人,学会拥有集体自豪感与责任意识。
四、 讲究、高效的方法是小学生品格的习惯培养的好帮手
(一)、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格
依据学龄初期孩童的向师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良好的品德教育,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引导孩子学会玩安全的游戏,可以借助课堂,通过视频、讲授实例的方式,来告诉孩子,追逐、疯跑,翻越栏杆等游戏是危险的,可能带来相当恶劣的后果。
(二)、发挥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格
1、进行文体活动。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因此文体活动特别受到孩子的青睐,而文体活动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因此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品格,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课间学生跳绳、拍皮球等活动比赛。有的学生孤僻,胆小不合群,不愿意参加,可以让较大方活泼的学生带着他们很快融入群体之中,然后慢慢使怯懦的孩子敞开心扉,培养适应社会与群体的能力。
2、劳动教育
劳动部仅仅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体力,更能锻炼孩子们的责任心。并且,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具有劳动意识,说明他们心中有他人,懂得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孝敬父母。但是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许多的小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家庭的溺爱与社会的宽容,更助长了孩子散漫、懒惰、自私的价值观。很多研究都证明了一点:没有劳动意识和习惯的孩子,通常缺乏毅力与责任心,其学习成绩也不会太好。这说明,让小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既是我们教育的内容,又是我们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劳动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的开端。
(三)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感染集体的力量,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使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
小学生的一系列集体责任感正是在一次次在校的团体活动中培养起来的。例如:争夺流动红旗。只有纪律好、班风优良的班级才能够取得流动红旗,因此孩子们从中能够渐渐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要为班级荣誉添砖加瓦。还例如:少先队活动。少先队组织的一系列主题活动能够唤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尊心,尤其是慰问革命烈士的活动,孩子们能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更努力的学习,为祖国争光。
(四)、家庭、学校相互配合,重视榜样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格。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较差,与他们相处密切的成人往往是他们的模仿对象,成人的文明行为往往是小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品格教育中,教师与小学生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学龄初期的儿童,价值观与社会观还处于不健全的状态,非常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腐蚀与影响。因此,不仅仅在校需要教师的监督,而且在家需要父母与亲人的培养与帮助。可以适当进行榜样人物的教育,让孩子对善恶是非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利用孩子的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一点点将孩子良好的品格习惯培养起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之,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格,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而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内容也包罗万象。小学生的良好品格不仅仅是在学校进行教育就能形成的,它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协调、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真正地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薛瑞萍.《薛瑞萍班级管理日志》[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新教师的100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译林出版社
工作室介绍
<p> 唐玉兰工作室 是2015年3月,经双流县教育局批准正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