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乡之歌》课堂实录
《竹乡之歌》课堂实录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周晓玲工作室学员周福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习这个常用的偏旁,积累与竹有关的字词,体会汉字形旁表意的特点。
2.想象画面朗读、背诵儿歌。
3.简单了解傣家人的生活。
二、教材简析:
《竹乡之歌》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14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中的一首诗歌,热情赞美傣家竹乡美好风景与生活,富有童趣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及背诵。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习带有的字,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感悟汉字的表义特点,能够熟读并背诵儿歌。
四、教具准备:
PPT和带有生字的“竹叶”卡片
五、设计总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是低段教学重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让孩子掌握有效的识字方法,我校开设了自主课堂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教案,制作了PPT,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带有的字词,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这节课,以竹为主题,通过猜竹,写竹,识竹,认识竹林、竹乡,积累与竹有关的生字词语,在识字,学词,读课文,拓展中处处围绕竹展开。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孩子在竹的世界里徜徉。
六、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坐得真好,老师很喜欢。我们来做一个猜字游戏。出示PPT(竹的象形字),请孩子们看频幕,这是哪个字呢?
生1:有点像鸡的爪子?
师:你想象真丰富。
生2:竹叶?
师:有点意思。
生3:是竹字。
师:孩子们猜得对吗?我们来看大频幕(出示PPT),它是象形字的时候是这样的,变成金文是这样的,变成小篆是这样的,最后变成楷书的“竹”。
生:齐读竹。
师:读得真好,小舌头卷起来,再读竹。
生:齐读,读准字音。
师:我们来写一写竹字,师板书“竹”字。
生:书空,再描一描。
师: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注意竹字在田格里的摆放位置。
生:认真写。
师:我们来认识竹。用PPT出示竹各部分的名称。
生:读竹根,竹笋,竹节,竹筒,竹枝,竹叶。
师:许多竹子连成一片,我们称之为竹林,出示竹林PPT
生:读竹林。
师:在西双版纳,有个村子到处都是一片一片的竹林,我们把这里叫做竹乡
生:齐读竹乡。
师:在竹乡里,住着傣族儿女,他们在这里过着幸福的生活。作家严炎很喜欢这个地方,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这里,板书课题《竹乡之歌》。
生:齐读课题竹乡之歌。
师:这是一首赞美竹乡的歌。
生:再读(比刚才读的更有感情)。
(二)自读儿歌,语境识字。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两把金钥匙走进竹乡,出示金钥匙:
1.自由小声读儿歌2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生字条和查字表105页第14单元的拼音认读哦。
2.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条中的字。
生:读金钥匙内容。读课文,互考生字。
(三)看图识词,积累词语。
师:老师也来考考大家,用PPT出示篱笆的图片。
生1:读成(lÍ bā)
师:笆单独成字时读一声,当它和篱做朋友时是轻声,要读得短而轻。
生2:读成(lÍ ba)
师:你看见过篱笆吗?它是什么样的?
生3:软软的,稀稀的
师:这是你认识的“篱笆”。
生4:用来种花的。
师:你真会联系生活。
生5:用竹子扎成的。
师:你真会动脑筋,你们的说法正确吗?请看频幕(出示PPT)。今天,我们学习的篱笆是用竹子扎起来,围城一圈,用来保护院里的花草或田野里的庄稼的。篱笆是用竹子做成的。
师:出示PPT图片,这是什么?(出示箩筐的图片)
生:读箩筐。
师:箩筐里面装着什么东西?(出示箩筐装水果的图片等)的PPT。
生1:箩筐里面装着水果。
生2:箩筐里面装着粮食......
生3:箩筐还可以用来装孩子。
......
师:是啊,竹子编的东西多有趣啊!孩子们真能干,相信这四个词语也难不倒你,用PPT出示风筝,竹筒,彩笔,竹笛的图片。
生:读风筝,竹筒,彩笔,竹笛。
师:强调筝单读是一声,和风做朋友时读轻声。
生:再读。
师:我们把刚才学过词语读一读,注意红色的字,你有什么发现?(出示PPT)
生:齐读6个词语。
生1:我发现他们都带有。
师:你们真能干,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会写吗?师板书,。
生:书空,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师:巡视,强调竹字头要写在横中线的上面。展示表扬学生所写的。它和我们所学的竹有什么不同?
生2:竹的竖和竖钩变成了点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是由竹演变而来的,竹的第三笔竖和第六笔竖钩变成了竹字头的两点。这样,它就和更多的字交上了朋友。除了这几个带有竹字头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带有的字?
生1:笑,答,
师:还有吗?
生2:简,竿,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问爸爸妈妈
师:虚心请教是学习生字的方法。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带有的字,PPT出示。
生:读竹竿,筷子,牙签,弓箭,斗笠,鸟笼,竹简(古时候的人把字写在竹片上)
师:认识了这么多带有的字,我们一起来描一描笛字。
生:在书上的田格里描一描。
师:相信大家能写得很好,写的时候注意在田格里的位置,师一边说一边板书。
生:写一写。
师:巡视并且展示写得好的字,孩子们笛字是什么结构?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1:上下结构,我用竹字头加上由来记住
师:你用的是加一加的方法,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可以用油减去三点水加竹字头的方法来记住,我用的是先减后加。
师:其实记字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就会记住许多字。现在,我们在书上描一描这个字,注意看清它各部分的位置摆放,描完后再写一写。
生:描竹字,接着写竹字
师:边巡视边讲写笛字时竹字头在横中线之上,由在横中线之下,竖写在竖中线上,在田格里写字时要注意上不顶天,下不踩地,左右两边不靠墙壁,巡视后展示学生写的字。
(四)语境读词,感受词美。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傣族人用的许多东西都是竹做的,他们的生活与竹息息相关,难怪傣家儿女最爱竹。(师出示PPT)
生:齐读傣家儿女最爱竹
师:傣家儿女特别的爱竹
生:再读最爱竹
师:你们把最的平舌音读准了,真能干。
师:你看,五颜六色的花围墙真好看,读。
生:齐读花围墙
师:把这个词语放到句子里读一读,出示花围墙的PPT
生:齐读,青竹篱笆花围墙
师:出示一张太阳下山时PPT,问,这是什么时候?
生1:傍晚,
师:傍晚是指日落以后,天黑以前。傍晚时,这位叔叔在做什么?
生2:吹笛子
师:傍晚,你在做什么?请仿照句子说一说:傍晚, 在 。
生3:傍晚,我在看晚霞。
生4:傍晚,我和妈妈一起听音乐。
生5: 傍晚,我在读书。
(五)游戏识字,强化巩固。
师:孩子们学得真好,现在大家做一个摘竹叶的游戏。
生:做游戏,摘“竹叶”。(通过游戏巩固认识所学生字)
(六)想象画面,品读儿歌。
师:大家学了课文的生字词,相信大家能够流利地读这首儿歌了,请大家自由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标一下这首儿歌有几句话。
生:一边读儿歌,一边标出这首儿歌共有几句话。
师:出示PPT,你和老师标的一样吗?请大家来读一读。
生1:读1、2句
生2:读3、4句
师:你们把字音读准了,句子也读通顺了。但是这不算什么,要把句子读美才算本事,孩子们先自己练一练。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你有信心把哪一句读好?指名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
读第二句
.........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是听到了什么?
生1:美丽的竹楼
生2:五颜六色的花围墙
生3:悦耳的笛声
师:请你读出对美丽竹楼和花围墙的爱,读出悦耳的笛声
生:读
师:想象画面读书真有趣,我们一边带着画面,一边把儿歌美美的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读着读着,儿歌已经映在我们的脑海里了,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儿歌
生:背
(七)顺势拓展,丰富语言。
师:其实,描写竹的儿歌还有许多,比如下面的这首(出示PPT),大家可以在父母或者是老师的帮助下收集更多的儿歌读一读,了解竹文化,传承竹文化。
竹子谣
一棵竹,编提篼;两棵竹,编土篼;
三棵竹,编淘篼;四棵竹,编背篼;
五棵竹,编箩篼。
板书设计:
竹乡之歌
笛
七、教学反思:
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2把小小金钥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把金钥匙让自由小声读儿歌2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生字条和查字表105页第14单元的拼音认读;第二把金钥匙同桌互相考生字条中的字,加深对生字词的认识。这样层层递进,培养学生自主读文和识字能力。一年级的孩子识字能力差,开展这方面的训练尤为重要。在认识竹字头时,孩子通过观察竹字头和竹的区别,在对比中认识了竹字头,明白了竹字头是由竹演变而来。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自主观察能力得到培养,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孩子们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带有竹字头的字,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刚开始,他们需要父母或是老师的帮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他们就会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料收集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八、同伴点评:
这堂课渗透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重点。特别是在字词教学方面,周老师运用了多种方法,落实字词教学,充分体现了低段学习特点。新课伊始,利用一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看图猜字,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认识了“竹”由甲骨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正楷字的过程,既让孩子感受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悠远及我国文字的形体美,又巧妙地引入新课,这一字理识字的设计,真是一举多得。低段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周老师把字词教学与图片相结合,在学习“篱笆、箩筐、风筝、彩笔、竹筒”等词语,都配合相应的图片,学生非常易于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中所包含的基本的学习活动类型有学生独立自学、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尤其是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和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发展孩子的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
文件下载:周福生 竹乡之歌教学实录
工作室介绍
<p> 周晓玲工作室是双流县首批县级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