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刘光文工作室简报 “指向“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2 年 4 月 15 日,双流区名师刘光文工作室第二十二次集体研修活动在四川省双流中学举行,双流中学地理组部分高中教师也参与到本次研修活动当中。
本次研修活动由工作室学员张平健主持。双流中学罗丹老师与艺体中学黄瑞老师围绕着“指向‘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主题,以《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以北美洲为例》《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以北美洲为例》为课题进行课例展示,两位老师认真准备,给大家献上了两堂精彩的示范课。工作室全体成员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论,以课堂中的综合思维培养为核心,根据《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进行不同维度评课、交流;雷涛老师围绕“指向‘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主题,并结合罗丹和黄瑞两位老师的教学实例做了精彩的专题分享;张平健老师针对论文《大概念的引入与教育学变革》带领大家进行了论文专题的分享。
工作室刘光文导师结合课例和专题分享进行点评、指导,他表示①我们的学习要有目标,注重自我思维的不断完善,从思维的广度到思维的深度,需要一个再发展和重构的过程;②学习时应结合自己的阶段目标、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最近关注的领域进行,学习之后要付诸实践改进我们自己的行为,如专题分享就要结合案例才有生命力;③他要求我们在理论学习有困惑的地方,思考如何去解决,如对于综合思维中的“地方综合”理解不多、不深、怎么办的问题——需要关注地理学界内名家的研究,将不同研究观点梳理归纳,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并将问题记在脑中,装在心里,随时留心。刘光文导师还提出地理素养培养必须注重结构化,教师教学时基于基本概念、原理,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有明线和暗线,结合案例立足素养,采用结构化教学。
刘光文导师指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的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后他点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旨在使学生能够多要素、多角度而非孤立、绝对、静止地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够辩证的而非僵化地分析人地关系问题。据此,课程标准给出了针对综合思维的培养目标: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的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本期工作室研修活动中,全体学员通过观摩示范课与聆听导师指导,形成了以下几点感悟:
一、围绕“综合思维”素养,实施结构化教学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主阵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基于可观察的学习成果SOLO结构分类理论将学生学习结果表现出的思维状况分为无结构(思维混乱)、单点结构(只能涉及单一的要点和要素)、多点结构(可设计多个要点和要素,但无法建立相互关之间的关系)、关联结构(能够设计多个要点或要素,而且能够建立合理的联系和拓展)、抽象结构(能够更进一步抽象认识或给出教师预想之外的答案)。思维结构建立和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的个体差异,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实施结构化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的形成。
两位老师在充分解读新版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内容、考虑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预设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探究活动。黄瑞老师以地形对北美洲气温的影响为例,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和四个评价任务,思维要求由描述特征到分析原因,由分析某季节气温特征形成原因到气温年较差的原因,视角从大尺度到小尺度,思维层级要求由低变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罗丹老师以地形对北美洲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为例,设计了两个任务,思维要求由描述特征到分析原因,由北美洲的降水的分布特征到分析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能力要求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思维的形成过程一定要有结构在里面,并在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强化、完善结构化的思维。同时训练学生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提升理论基础,以研究促成长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要有正确的理论引领,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方法。通过正确的实践路径才能在实践中反思自身的问题,青年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才能做出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决策,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体工作室学员加强理论学习,精读质量高的论文文献,并进行专题分享,努力提升理论水平。切实做到在教中研、研中思、思中悟,从而提升教师自我能力,加速自身成长。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