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of 0
^ 22
有关“后进生”的问题及策略研究_李春兰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有关“后进生”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文/张康  时间:2020-04-29  浏览数:802


有关“后进生”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双流县彭镇初级中学:张康

相信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这样一些孩子,让老师们觉得头疼。曾经,我们定义这些学生为“差生”、“双差生”,其实这样的叫法是有失客观且盲目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说,学生可能这方面差一些,但其他方面很优秀,甚至从发展的角度说,他现在差,但以后会优秀啊。 加上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渗入,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的称呼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的自尊和自信心,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所以现在大家都不这样说了,取而代之的是叫“学困生”、“后进生”、“待进生”、“潜能生”。表面上看,这些称谓都差不多,认真分析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学困生”,可能这个学生他的学习态度还是积极向上的、并且尊重老师,品行等都很规范,只是在学习上存在着比如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的学生,还不会成为老师们日常工作的一个难题。而真正让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感到头疼的是“后进生”这样一些学生。

为什么要在字面上这样区分这几个词的差别呢?有句话叫“哀莫大于心死”,用在这里也许不太恰当,但这正是“学困生”和“后进生的差别。前者还有一种斗志昂扬、屡败屡战的精神状态,愿意配合老师进行积极转变;而后者的现状通常是,即使你使出浑身解数,他始终不为所动,依然故我。外在形象表现为:烫发染发、不穿校服等;具体行为表现为:不遵守课堂纪律、出口成脏、抽烟、打架斗殴等;内在心理及性格表现为:内心闭锁、态度冷漠,人生观世界观消极颓废、厌学情绪严重。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容易产生过激性反应,容易形成对立局面。

从小的方面说,后进生不仅影响其个人的未来发展,有时多个后进生因为其类似的生存状态和共同的语言,会发展为一个后进生小团体,形成这样的风气后,往往影响一个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影响整个学校良好校风校貌的形成。并且从大的方面讲,义务教育段出现这样的学生,还降低了教育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浪费了社会公共资源成本。

孩子的好坏不是天生的,后进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在很多父母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多的不当和误区。

误区一:只提供物质需要,不注重精神需要。

误区二:盲目理解“健康快乐成长”,一味的溺爱。

误区三: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

误区四:不当教育方式,如过度严厉,甚至打骂虐待等。

误区五:灌输不正确价值观,宣扬读书无用等。

二、社会原因。

1、相关监管部门失职或不作为,致使一些网吧、酒吧等场所向未成年人打开大门,以及向未成年人贩卖烟酒等。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拉关系走后门等。让部分学生更倾向于投机取巧,而不是努力奋斗。

3、部分影视作品及网络信息缺乏更为细致的级别划分,导致未成年人大肆受到涉黑、涉黄等不良内容的影响。

4、立法而不执法。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缺乏必要的行政执法干预手段。

三、教育系统内部原因。

1、评价体系单一。过分强调以学生成绩分数来评价学生好坏,缺乏全面化、多元化评价学生的体系。造成学校及老师的压力,没有办法因地制宜,采用真正适合自己地方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来教育管理及评价学生。

2、师生比配置的不合理。盲目的以平均数来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师编制,致使小班化教学难以真正展开。

3、学校原因。不科学的分层次分班,导致后进生过度集中,后进生转化工作难以常态展开。

4、教师原因。部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及学生发展规律,忽视学生的心理情感需要,教育方式过于急躁,简单粗暴,缺乏教育艺术,和一定的教育手段。

既然造成后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要解决也就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形成问题的诸多原因中,现仅就教师原因来谈谈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我们转变后进生的千里之行中的第一步。

首先,老师要转变心态。虽然我们完成了从“差生”到“后进生”称谓上的转变,但这只是形式,真正要转变的是老师内心的看法。其实所谓的好坏都是相对而言的,你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当然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果我们从心理预设上就认为班上没有差生,就会着力于去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要知道,后进生的产生从根源来说是家庭和老师长期忽视、歧视,缺少关注的结果。

其次,老师要转变思路,尝试多种方式来转变后进生。

如,我在初一新生刚刚进校报名的第一天,就通过多种手段对学生实施关注。提前翻看学生入学基本信息,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及入校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报名时,让每个学生在签到表上签名,并适时与他们展开交谈,让学生们愿意与老师亲近。

又比如,当学生做错事时,不立刻进行批评教育,而是反过来关注其当下的心理状态,那么就会从本来对立的关系状态变成另一种更加亲近的关系。

最后,切实的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如果学生明显没有学习状态,即使你灌输再多的知识,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种时候,不如展开一些实际有效的活动,比如,阅读一个励志小故事,让同学们谈谈感想。或者在室外开展团体拓展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团结协作,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

当学生看起来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就是他最需要关爱的时候。学生的茁壮成长,需要我们的悉心和辛勤灌溉。

工作室介绍

<p> 李春兰工作室简介 </p> <p> 在双流县县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