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故事活动《朱家故事》教案及反思——实验幼儿园 胡慧婷
大班故事活动:朱家故事
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幼儿园 胡慧婷
最终稿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和集体阅读,理解图画书内容。
2、能仔细观察画面,捕捉细节,大胆猜测和表达故事内容。
3、感知人物特点,表达对书中人物的看法。
活动准备:
PPT课件、幼儿人手一本绘本《朱家故事》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进行故事猜想,产生阅读兴趣。
1、你从这本书的封面上看到了什么?
2、为什么朱太太不开心?
二、幼儿自主阅读P1—11,理解朱太太不开心的原因。
——朱太太为什么不开心?
——朱太太在做什么?朱先生在做什么?从第几页上发现的?
——这四幅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三、幼儿自主阅读P12—21,感受朱太太离开家后朱家的变化。
1、倾听故事,理解朱太太离开的原因。
——这封信是谁写的?为什么朱太太要说你们是猪?
2、自主阅读,感受没有朱太太的朱家生活。
——朱太太走后,朱家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呢?
3、交流分享,感受朱家变化。
四、教师和幼儿集体阅读P22—27,体会“共同承担”的意义。
1、出示22—23页画面内容,幼儿进行猜测与表达。
——就在这个时候,谁出现了?
——为了留住朱太太,父子三人会说什么?朱太太会说什么?
2、教师讲述22—27页画面内容,体会“共同承担”的意义。
五、完整欣赏故事,表达对人物的看法。
1、完整欣赏故事。
2、幼儿自由表达对书中人物的看法。
——你觉得妈妈是怎样的人?父子三人是怎样的人?
3、你有什么新发现?
活动反思:
优点:
1、教师的语言优美、清晰。在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绪和经验迁移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绪感受成为激发幼儿相关情绪体验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师对于绘本的解读比较到位,关注绘本画面细节的同时,也关注绘本的美术语言,如:色彩给人的感觉。
3、师生互动有默契。老师能引导幼儿去观察、等待幼儿去发现以及尊重孩子们的发言,提供更多孩子间的交流平台。可以看到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那么认真、专注,这也是情绪上的回应主要表现。孩子们对老师语言信息的捕捉和回应很到位。情感上的默契度表现在老师讲述故事最高潮时情绪的波动也带动了孩子们,情感的体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
4、活动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主,让幼儿带着问题的悬念,采用观察、交流的共同学习方式进行思考,并尽可能给幼儿更多表现、表达的机会,从而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活动中幼儿的发言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是深刻的。
不足:
1、教师要注意用词,文学作品与绘本的核心经验是不同的。
2、在“朱家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环节,教师可以不直接出示对比图,让幼儿自己发现后在出示。要留有悬念,让孩子们自己去猜去讲、自己想办法,这对大班孩子思维推进最大。
3、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更多的关注了画面细节,但是教师没有进行深入地引导。
4、这本绘本里的线索(细节)太多,教师应该清楚该节课到底想要引导幼儿观察什么,而不只是讲述故事。教师可以只抓住一条线进行绘本阅读,如:人物的表情、动作。
5、在最后的表达与评价环节,可以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移情到幼儿和祖辈的关系上。如:在做家务事这方面,自己家里是什么样的情况?回归生活进行反思,不仅停留在对人物的评价上。
工作室介绍

巫小芳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5月,挂牌于成都市双流区胜利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