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知春,花开满庭
说起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是的,这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一位伟大的班主任。他的教育充满了爱,他的文字记录了爱的故事。他对孩子透彻的理解与关爱,对教育全面的洞察与把握,对孩子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满怀的无限悲悯与同情,使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教育史的一座灯塔,而且使他本身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寒假之中,很想看一本和他有关的书,所以在当当网上选择了一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本书分为了五辑,第一辑是“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第二辑是“莫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第三辑“让家长也懂教育”、第四辑“善于创造成功的预感”、第五辑“站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这本书的作者闫学老师是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这本书重点梳理、提炼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种种做法,分析、研究了他再班级管理、道德建设、师生交往、习惯养成、家校沟通、组织活动等方面的经验与价值,并结合当下中国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进行了系统的反思。细细品读,带给我很多启发。
一、 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应该是教育者。只有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实践中非常棘手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善于营造一个良好氛围的班集体,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为班级做点什么,发挥各自的长处十分重要。
而对于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何批评学生,或者说采取何种“适当的方式”都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什么是值得教师批评教育的。教师应该永远记住“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他认为谴责的语言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时,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要避免对学生集体进行责备,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应尽可能针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不宜通过集体训诫的形式进行。惩罚和批评的存在是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反思,而不是一种结果。
二、 让家长也懂教育。
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学应当成为众人的科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学习困难的孩子的家长时,告诉他们:“现在孩子需要的不是打骂,而是帮助。”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家长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渠道。对于家长会上的话题,一定要认真选择,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的孩子时,更要非常慎重。在家长会上公开谈论某一个孩子的优缺点时,都是必须细致对待的。
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当我们意识到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和信念时,交流沟通的具体方式其实并不是主要的,因为我们做的都是以共同的爱为前提的。而对教师来说,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爱与善意,是真正的关键。
三、 班级活动的教育意义。
组织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十分重视把组织班级活动作为工作的重要手段。
他一般开展活动有很多形式:班级小组活动(建立许多过着共同的智力生活的小组,如科学小组、技术小组等,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积极投身到这些小组中。);班级读书活动(他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把读书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在读书活动中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善良的心灵);班级野外活动(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以天地为课堂,组织孩子们参加郊游、夏令营、集体森林探险游戏等); 班级游戏活动;班级主题活动(创造出各种主题的班级节日,语文节、朗诵节、各种花节……);班级座谈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形式丰富,而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也是巨大的。
在这本书的后面,还提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医嘱。其中有一条是:用知识哺育自己。他认为,教师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而教师的进修提高,就意味着他对于某一教育真理的看法今天已胜于昨天。
用知识哺育自己,我们就有了前进的力量。
工作室介绍

<p> 唐玉兰工作室 是2015年3月,经双流县教育局批准正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