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初中阶段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实践活动内容。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就进一步加强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于丰富社会实践,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实践性强,内容丰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管理、指导和教学工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努力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设置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门类
从2013年秋季起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7—9年级设置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门类,每周开设1课时。所需课时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数学、英语课时中调剂安排。调整后的《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13年修订)》见附件。
三、进一步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工作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重要学习领域,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贯彻以下理念: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从促进学生积极劳动体验的产生和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这一基本任务出发,选择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要注重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努力发挥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树德、增智、健体、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二)在做中学习。应当重视学生的手脑并用,注重学生的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强调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要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要重视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探究与试验,重视对技术的文化特性的理解与感悟,重视对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创造。
(三)以项目为载体。活动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项目是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提倡以具体的技术项目为单位来设计和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活动。
(四)密切联系实际。要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来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加强与社会、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拓展视野,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劳动与技术对改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树立安全意识。要教育学生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要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切实杜绝安全隐患,确保安全。
四、强化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要购置必要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设备设施、建设劳动与技术教育专用教室,并及时总结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经验。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帮助学校通过招聘、引进、调整、培养、外聘等多种途径,配备劳动与技术教育专兼职教师。要保证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在工资待遇、职务聘任、评选先进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三)建立健全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评价和考核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是否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否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是否上好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作为考核学校和校长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考评制度。
(四)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研究。各市(州)、县(市、区)要配备劳动与技术教育教研员,负责指导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工作。要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专项研究,分析劳动与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推广教育教学经验,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研训结合,不断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水平。
(五)全省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统一使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材,同时,要统筹使用好我省地方课程《生活·生命与安全》、《家庭·社会与法制》教材,完成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
五、本通知自印发之日30日后施行,有效期5年。
附件下载:201305021414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