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几曲山外之音 觅一条育人幽径
——杭州“千课万人”观感
听几曲山外之音 觅一条育人幽径
——杭州“千课万人”观感
双流区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李晓玉
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明天开始听课,怀着一份期待。
几年没有走出来学习了,不知道再次聆听那些顶尖级特级教师的课,会引发自己怎样的思考?维特根斯坦说,“即使狮子会说话,我们也理解不了它。”我于是隐隐地知道,我能真正听懂的,只是我自己可以理解的,也只能是我较为熟知的世界,如若全然陌生,我便无从进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能听懂的是我自己。因此,与其说我是来学习的,勿宁说,我是来验证自己的,验证自己这两三年里走了多远,能不能合得上那些个专家匆匆前行的脚步的节拍。如果我尚能听得懂一些,说明我这几年也在默默地前行。如若这四天的时间里,我只是在听天书,只有无限地仰望,而没有理解与批判,那么,这几年里,我已远远地落在后面了。为此,还真有些小激动,明天的会场上,便是验证自己的时刻。当然,我希望的结果是——我在进步。
主曲——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坐在会场里,我开始默默思索:这一次来,是捡拾起几节精彩的课堂,以便于回去复制?还是在静观中生发一种思想,以引航我的教育研究之路?关键是,我能从这些课堂里读出些什么?我能从这里找到一把什么样的标尺来丈量我自己的脚步?
名师们逐个登场,倾情演绎着自己的思想。我一边看,一边思,一边捡拾起点点闪落的珠贝……
珠贝之一——
作者的思想有多深沉,教者的解读便有多深远。
从文眼入情,从画面入境。
始于文字之航,终于哲思之境。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
板书:
看雪湖心亭
独游天人境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情
然——
天人之境学生可否攀升?
浮华之言可是生命体证?
文字内在如何融于生命?
珠贝之二——
小说的情感有多浓烈,教师的课堂就有多浓烈
即便你从来没有读过这个故事,你一样地掉眼泪。
——张祖庆《忠犬八公》
然——
小说文本,情节之外应该还有什么?
语文课堂,情感之外应该还有什么?
语言文字,内容之外应该还有什么?
撼动人心的力量,是怎样透过文字传达于心的?
珠贝之三——
文字可以是画来出来,画面可以是读出来的。
汉字可以是一幅幅生动的画,汉字可以是一家家血连的亲。
语文的味是自己品出来的,再小的孩子也是可以品咂语言的味儿的
——姜雅丽《秋天》
然——
识字学词的重心如何有效突破?
课堂教学的版块如何更为明晰?
珠贝之四——
小说之趣在猜测,课堂核心聚五问
一问一验扣文本,一惊一异显构思
音乐诗情与微文,多文共品析独异
——虞大明《在柏林》
然——
艺术不同咋把握?学生原来啥基础?
答案怎可独个碰?一生偶得,别生思维尚在何处?
发现的快乐,怎可仅限于那一个人的偶得?
思想的浸润,又岂能一个口号便植根心中?
珠贝之五——
文本表达的奥秘有探必得,却难以如这般地简单又清楚
课堂随性自然开阖,似无知无觉中却明白那许多,
理性的架构消融于从容的气度,课堂的生长隐藏于笑声的欢乐
——薛法根《珍珠鸟》
然——
终还有那么一点“好为人师”的执着!
学生的天性“游荡”着不一般的快乐!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进入儿童的心性世界,欣赏到专属于儿童的精彩?
珠贝之六——
文化对话——
周令飞——鲁迅长孙
郁峻峰——郁达夫长孙
文化的传承,端依赖于有文化之根器与悟性之人,即便子孙,若没有特别之根器与生长之土壤,也不一定能把祖辈的文化精髓传承下来。
或许,走近文化名人的子孙,可以感觉他们的气息如此接近,心生亲切,但是,毕竟不是他们本人的气息,也没有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战斗精神,更缺乏那一种生命境界映照出来的朗然敞亮的气度与风韵。
或许,文化精神的继承比财物珠宝的继承更为困难。我们对古人的文化精神的继承也只是拾得了万一,而许多所谓的发扬,只是丢弃了最为根本的精义。时常情况下,我们所谓的赋予时代性,只是根据我们世俗的需求予以了取舍,让其似乎合乎我们的价值标准,从而获得一点心安罢了。实质上,处于现世的我们不愿回到过去,回归那思想与文化的本源,因为,那思想之本质已与我们的心灵不符,与我们遏制不了欲求的心不符。静不下来的心,揣不住那深邃思想的沉重。我们,始终在飘忽。
珠贝之七——
学生走上前台,教师退居幕后
澎湃的激情点燃求知的火种,成功的言说建立自我的尊严
开阔的视野,纵横的架构,
历史与文化的时空交融,
悠游历史,品味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与深厚
窦桂梅《书<戴松画牛>》
然——
此时此处的学生需要的是什么?
何为辨证的目光?何为自我的思索?
教师思想的高度与学生理解的高度,
此间,
有多大的距离?又如何来跨越?
珠贝之八——
独辟蹊径走进小说,紧扣核心逐层深入
回环咏叹于文字中,角色形象呼之欲出
夸张手法层层揭露,作品特色悟在心中
——蒋军晶《马裤先生》
然——
典型形象代表什么?此类形象都在何处?——作品的现世意义
作者形象又是什么?如何推出不朽之作?——作家的作品链接
夸张手法是否只在一处?肖像着笔如何领略?——夸张的全息运用
作者作品的风格特色?别于他人独树一帜,那个点在何处?
——同为幽默的对比阅读与特点把握
珠贝之九——
一个月字囊括全文——有形之月无形之月,默读会悟找月品月
一条情线串成解析——思乡之情思人之情,情随夜月缠绵徘徊
一种意境命名生成——千古怀想摇情抚情?今月何月端赖情思
——赵志祥《春江花月夜》
然——
孩子之思如何深沉?孩子深沉真为有思?
读之未熟强为深思,经典之义在为深掘?
哲思之境须是生命之境,诺小孩童何来人生悲情?何来沧桑之心?
何来宇宙人生须臾之太息?
珠贝之十——
打开课堂以纵贯古今,文字溯源生文化自信
探神话之神奇,品语言之精妙
比东方西方之“创世纪”,悟中华神话之抗争性
神奇想像自为着力,表达想像突出神奇
——孙双金《开天辟地》
然——
何为神话之本意应予明晰,想像何好应归于合乎情理
纵横交错总有丝迷茫,思绪纷乱应何故而生?
课堂之丰厚可以寻一条怎样的线索以无痕之贯通?
旨曲——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名师走下了讲台,我走出了会场。
一节节课的惊艳呈现,久久地回荡在心间。然而,透过那些零星串连的珠贝,触摸着名师们的思想之流,我,到底获得了些什么?在夜晚的灯下,我耙梳着自己纷乱的思绪,努力在那许多声音、许多画面里寻找教育之道的永恒之义。我不太肯定自己一定就说得清道得明,然而,它们是我此时最深沉之思;它们,是我汇聚全身心之力所悟得;它们,是我这次杭州之行对自己教育修行的验证。
语文教育旨要之一——
面对文本的姿态——
毕其一生切磋琢磨寻求真价值,深入浅出匠心独具教给好方法
随着每一位名师逐渐铺展开的课堂,我可以看见他们终其这一生所付诸的努力。课堂结构的架构,源自于他们对文本甚至是对课程的深刻解读,所依赖的,是他们的一生所学,一生所研;所凝聚的,是他们的语文之思,教育之思,文化之思,生命之思。
一个短短的文本,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一种情思,更有着一种生命的姿态,一份命运的哲思。而文本所传达的情怀、思想、哲理……隐藏于文本独有的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规范着内容。我如何去读懂了文本本身的内蕴,又如何凭据文学的理论去解读出文本形式上的秘密,再如何去链接至文化的根源,洞开自己的视界?
在此基础之上,又怎么本着不失准确的理解,选择一种合理的方式,把最贴切最适用的方法传递给孩子?
每一步,每一着,需要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丰富的文学理论,是前瞻的教育理念,是开阔的哲学视野……
明白这一达成所需要的一切,我的心好紧。路是明确的,却好是艰辛。前行在这样的一条路上,我惟是希望自己不至被他人推着走,而是自己主动地迈步往前越——
语文教育旨要之二——
面对文化的姿态——
好古求之不敢懈怠每日须有为,贯通历史融于课堂滋养以生命
浩浩千年,茫茫世界,人类因文化而进化至今日之文明,其博大,其精深,不是个人穷自己生命就可得其精髓的。或许,我们所触及,只是古人之皮毛之思,而他们的思想之精义,已远非我们的心灵可以真正进入的世界。毕竟,我们与他们间隔太远,间隔太久。我们生存之世界,远非他们存在之世界。他们与世界、与宇宙之相亲,不是我们今天之人所可及!更何况,我们越发因浅博而生发的狂妄,何时可以自省自律?
天人之境,忧患之思,天道之敬……我们为了自己无法满足的贪欲早已弃之不顾。文化在繁衍,一代又一代,从未止息。可是,我们可以说文化在进步吗?我们可以说人类在聪慧吗?我们可以说生命在走向真正的幸福之境吗?我们能看见、能道出的,是物质在无穷地丰富,科技在无比地厉害,享受在无边地升级,欲求在无限地膨胀……幸福在点点地丢失……
文化需要回归。生命需要返朴归真。我们,需要寻找生命的幸福之源;我们,需要反求古人的文化智慧。滋养了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尤其是我们东方的文化,那对天道的敬畏,对事物的相亲,对生命的豁然,对幸福的相守……是我们需要重新寻回并拾起的。
作为个人,我如何让自己的心浸润于千古文化?如作教者,我如何让文化与历史融会于课堂,带给孩子这浮华世界之外的一片清朗?我唯有埋首于文化,怀着一腔深切的渴望,啜饮其点滴智慧之汁,涵养了自我干涸的生命。这样,当我以我可以的方式面对生命的时候,或许可以自然流露出丝丝缕缕文化的气息,去浸染了有缘与我亲近的生命。
我惟有怀着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怀着对生命对未来的虔诚之意,自我躬行于探求文化之旅……
语文教育旨要之三——
面对课堂的姿态——
理性从容自有大家气度,自然本真方归语文源流
课堂是一个舞台,但它演绎的不是一幕幕戏剧,也永远没有落幕的时候。课堂演绎的是一段段生命,是一个个生命真实的生长过程。而可以凌驾于课堂之上的,是教者。当然,这凌驾不是盛气凌人之凌空驾驭,而是高瞻远瞩之凝望与守护,是倾心倾力之开启与引航。因而,课堂需要的是智者的理性,是长者的从容,是一个已然获得生命意义的大家之气度。幼小的生命,需要一种靠得住的感觉,需要一盏明亮之灯的烛照。
当然,幼小的生命更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支撑,一个可以带着他们步步行走的方法,让他们可以真正迈开了踏实的脚步。是的,学生需要的是抓手,是在平实之中看得见,握得住的抓手。从这一点上来说,语文课堂不需要太过热闹,怕过于激烈反而忘掉了抓握的动作,热闹之后失去了方向而陷于惶恐。
语文,需要的是真实。真实的文字,真实的生命,真实的言语实践的发生,真实的言语生命的习得,真实的阳光之下的生长。自然,这生长是遵循生命的本然状态,是生命的切近所需,而不是拔苗助长,不是顾此言他。
教育,基于真实的生命所需。
语文教育旨要之四——
面对生命的姿态——
放低身段走进儿童之世界,破除“师执”欣赏儿童之精彩
总忆起曾经在面对孩子的习作时无从下手的感觉,你感觉那些文字似乎不对,因为不符合我原已习得的语言习惯,但是,当你用力想要改变孩子的言说时,却发觉,无论如何,你的修改无法传达孩子想要诉说的心声,于是,颓然搁笔——由那孩子以自我的方式诉说自己的生命。
可是,当我们站在了课堂上时,面对孩子特异的呈现,却总想着纠正,总想把他拉扯到我们习惯的世界中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总想着自己的完美呈现,而无心欣赏孩子生命的独有之姿,无法尊重孩子原生态的生命状态。儿童的精彩,更在于他是儿童,放到成人的世界,那份天然的质朴可能成为丑陋。而我们,却常常忘掉,是我们撞入了儿童的世界,成为一个标榜自我为能人的不速之客;我们更常常忘掉,我们应给予儿童更多的是欣赏,是呵护,此外才是尊重下的引领。“好为人师”,需时时警惕。
当然,作为师者的我们,对儿童之生命绝不是任其所以。只是我们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当源于孩子的生命,尊重孩子的生命,服务孩子的生命。
教者之修炼,除了炼自身之文化与教化功夫,还需要破除“我执”,不带我之执念,才能尊重生命之自然。
终曲——别时茫茫江浸月,求索漫漫思悠悠
活动已结束,我没有十年前参加这活动的千言万语。我不禁沉思:是我少了一份年青的热情,还是多了一份中年的理性?是我见惯了这样的热烈,还是我已麻木了自己的心?那些,还真是说不清。我只是明白,我的思考需要一份沉静,就这么,在这个静静的夜,沉淀出一片清晰朗然的天地。
几经耙梳,我似明白,又似恍惚。我依然望不见教育的真谛,我依然不能占据一个高地,以俯瞰这一片教育的迷茫大地。在这一次精神之旅之后,我只是照见了自己的心,验证了自己近几年的生长历程。这生长,伸展了几根枝几片叶,却没有结出我理想的果子。是的,还没有我可以摘取的果子。
那么,我的生长在哪里?我知道,我还没有自己独有的建构,我可以把一些貌似雄伟的建筑推倒了,却不可以重来,我没有足够的理论架构与实践之资以建筑一幢我自己的楼阁。我只是在破坏,理性审视下的破坏。可以这么说,我有了一双略似明亮的眼睛,却没有一双可以重构的智慧有力的大手。那么,就先推倒了再说吧!
名师的光环没有炫幻了我的眼睛,我只是感觉,一切都在行进。光环笼罩下的名师们,也只是走在探索的路上,没有谁达到了一个可以驻脚的顶峰。而语文教育,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它呈现出万千姿态,各领各的风骚,各有各的风采,各具自我,各臻完善……
我循着名师脚步而来,观瞻他们独有的风采。我抬头仰望之后,埋头思索自己的教育未来……
“十年磨一剑”,用以刺破曾经高高矗立于我眼前的坚固壁垒;
那么,多少时间可以修炼出一双智慧有力的大手,用它建起我理想的教育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