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存在问题与对策
为了解城市中小学生现阶段课余生活的情况,反思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指导学生健康、科学地安排课余生活,更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一、 调查的内容、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课余时间安排,课余活动项目,课余时间的人际交往等。
(二)调查对象:重庆主城区高中二年级、初中二年级、小学五年级和小学三年级学生 235人(其中男生117人,女生118人)。
(三)调查方法:使用城市中小学生课余生活调研组拟制的问卷,对好中差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总体上反映出城市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具有多样性,随年龄的变化又呈现出差异性。 1.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时间不足,自主活动空间少。
图1表明,周一至周五,80%以上的学生每天要用一小时以上的课余时间做作业或复习。小学生通常在校学习时间为六小时,加上一个小时以上的作业或复习,50%以上的小学生被家长安排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除去必要的休息和用餐时间,可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中学生一般在校时间为十个小时左右,加上一个小时以上的作业或复习,除去必要的休息和用餐时间,只剩很少时间可自己支配。
周末及节假日,中小学生都有相对宽松的时间,但许多时间已被家长安排,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被看电视、上网及电子游戏占用,只有30%的人能自觉参加体育运动。
注:■周一至周五的情况,□周末及节假日的情况
图1
学生课余时间经常作业或复习的占45%,看电视的占15%,阅读课外书刊的占13%;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看电视或上网的有20%,体育运动的有13%,作业或复习的有8%;学生课余时间最不喜欢上辅导班的占37%,逛街的占17%,做作业或复习的占14%。
图2表明,课余时间最喜欢作业或复习的学生,小学三年级占21%,小学五年级约占8%,初中二年级仅约占4%,高二年级没有一人;课余时间最不喜欢作业或复习的学生,小学三年级没有一人,小学五年级约占17%%,初中二年级仅约占15%,高二年级却占25%。 图2
由此可见,随学生年级的增高,学生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同时学生厌学现象也愈来愈严重。 2.中小学生课余生活面窄小,运动强度不够。
(1)学生对自己课余生活评价,觉得丰富多彩的最多的是小学三年级达60.72%,觉得单调乏味最多的是高二为54.17%,觉得说不清楚最多的是初二达44.58%。其中选择“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有61%的人觉得是功课多的缘故。
(2)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及实际情况,最喜欢的占5%,实际经常参加的占7%;周一至周五,几乎没有锻炼的有占21%,锻炼在一小时以内的占45%;周末或节假日,几乎没有锻炼的占26%,锻炼在一小时以内的占34%。
(3)学生喜欢看和经常看的课外书类型,对辅导类书籍并不是很多人喜欢,高二的学生甚至无人喜欢,实际经常看辅导类书籍的高二学生约23%。相反,高中二和初二最喜欢看小说类书籍的分别达到31%和41%,实际经常看小说的分别有21%和25%。
图3
学生上网,在家里占44%、学校占16%,网吧占15%;认为上网的目的是休闲娱乐的高达43%,而认为是获取信息及学习资源的仅为28%。
学生课余生活受现代休闲方式的影响,许多传统的户外休闲方式已悄然退出,看电视、上网、玩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占据了学生课余生活,直接导致学生课余生活面变窄,锻炼时间少,运动强度小的问题。另外,从学生喜欢看和经常看的课外书类型来看,一些高二和初二年级的学生迫于学习的压力,放弃了自己喜欢阅读的课外书,而经常看辅导类书籍。
3.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对象较单一,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 图4显示,在课余时间最喜欢与经常和谁在一起的回答中,初二年级的学生最喜欢和父母及家人、同性朋友在一起的分别为12%、71%;实际经常和父母及家人、同性朋友在一起的均为43%。高二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和谁在一起呈现多元化的倾向,最喜欢和异性朋友在一起的达17%,但图中显示经常和父母及家人、同性朋友在一起的分别为26%、52%。数据说明:学生课余生活的人际交往,一方面随着年级变化呈现出差异,低年级学生较依恋父母及家人,随着年龄增长人际交往呈现多元化倾向;另一方面在交往对象又呈现多样化心理需求,但实际交往还是比较依赖父母及家人和同性朋友。
图4在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上,呈现如下特点:
(1)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如看电视、上网、体育运动、阅读课外书刊、逛街、聊天、做作业或复习功课等项活动,一般在孩子的年龄较小时和父母一起完成的活动的时候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同父母一起完成这些活动的就愈来愈少。到了高二年级,孩子认为父母从来没有亲子活动的约占83%。
(2)在与父母交往中,从高二到小学三年级有52%的学生父母在家中对他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抓紧时间做作业”;学生和父母发生冲突时,36%的父母通常采用讲道理说服,20%的和孩子沟通,16%的采用严厉教训,10%的采用说服加压服等方法;当孩子达不到父母期望时,38%的父母会采取鼓励、24%的采取帮助、14%的采取责罚、9%的采取失望放弃等处理方式。
(3)在与父母关系的和谐亲密上,从总体上看,有59%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父母关系是和谐亲密的;从不同年级来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和父母关系亲密的占83.93%,随年级增高而逐渐降低,至高二低降为43.75%。
图5
(4)在父母关心孩子哪些方面上,周一至周五,小三到初二父母参与学生的作业辅导或复习的高达72.30%以上;周末或节假日,达67.48%以上;最关心孩子学业成绩的为47.66%,最关心孩子品德、健康和快乐的分别为14.04%、11.91%、9.36%。
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城市中小生课余生活调查结果的分析,引发我们对问题及原因的思索。 1.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了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时间不足,自主空间少
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课内时间无法完成作业或复习的任务,就用课余时间来弥补,挤占了学生的大量课余活动时间,直接导致学生的自主生活空间少。由此看来,过重的课业负担就是造成学生的课余生活时间不足,自主活动空间少的主要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呢?通过综合分析认为:现行教材内容繁、难、偏的情况,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由于城市就业压力大,加上以升学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加重了家长及学生的心理负担,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因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追求,视“苦读书,读书苦”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文化传统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我国教育无法从人的终身发展着眼,变得急功近利,把考试分数作为追求的根本目标,使学生在无休止的补课、做题、演算中度过,使学生成为解题“工具”,学生的课余生活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学生的心理自由、行为自主被功利性教育严重挤压,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与厌学情绪增长便成为普遍现象。
2.城市中小学生课余生活过多在室内,活动范围窄小,缺少实践体验
在课余活动的安排上,多数学生忙于做作业或复习、阅读课外书刊、看电视和上网、校外辅导班、兴趣班和玩电子游戏等,这些活动多数在室内进行,使学生的课余生活面变得窄小,缺乏肢体的全面运动,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造成了目前青少年肥胖人数增多、近视率高、肺活量减小的现象,影响城市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项目只能帮助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缺少亲身的实践体验,不能获得直接经验,无法产生更广泛的个人兴趣爱好,长期下去,青少年将丧失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会。
(三)城市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对象单一,形成对父母的依赖
目前城市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家庭构成多为三口之家,对孩子关怀备至,再加上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关爱,使这些孩子从小就受到太多的宠爱,变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一代。另外,三口之家的构成使孩子多数时间是和父母在一起,很多父母由于担心孩子受到伤害,不允许孩子与他人相处,必然导致学生的课余生活人际交往对象单一,并形成对父母的依赖。长期这样,缺乏与不同人物的广泛接触、交流,不利于青少年儿童个性发展,容易产生孤独、骄横、自傲、不合群等心理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我们“不能把小孩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它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1】”,因此应重视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提高,努力改变目前重庆城市中小学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单纯学习知识,而使课余生活时间不足少、面窄小、人际交往对象单一等现状,针对以上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1.从人的终身发展的需求出发,以政府为主导,转变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功利性追求,切实减轻城市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政府要从改革“一考定终生”制度入手,精简教材内容,配套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第一,建立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改革考试制度。不能只依据学生书本知识成绩,还应依据学生在校综合表现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淡化评价定性功能、强化评价激励作用。比如,将学生高考成绩与其在中小学综合表现相结合,作为高校招收新大学生的依据。减少高考成绩的权重,增加学生在中小学的综合表现的权重。第二,政府应下决心解决教材内容依然繁、难、偏的问题。组织教育专家学者,认真审视现行教材,删减那些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概率很小的知识,保留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常用的知识,改变现行教材中大量偏难的知识,为学生课余生活腾出时间。第三,实施多层次的人才发展战略,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扩大职业教育比重,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缓解家长和学生的心理负担。
(2)全社会都要主动关心和支持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开展文明、健康、安全的课余生活创造条件。第一,传媒引导社会公众转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营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淡化对升学的报道,减少对所谓“状元”的吹捧,强化对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健康和良好的课余生活事例的推介,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第二,加强各种类型的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免费开放由国家建设的博物馆、图书馆、体育运动场馆等公共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工矿、企业、大学实验室、科研机构对学生开放。第三,建立少年儿童学生假期服务制度,发展锻炼实践能力。目前中小学每年都有约170天的闲暇日,这为学生的社会服务提供了时间,而且社会有许多服务性岗位可以让学生参与。因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协调有关单位配合学校有的放矢地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第四,充分发挥少工委、科协、青少年宫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不断拓展、创新,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并提供组织、帮助和指导。第五,有效利用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机构与学校合作,引导家长逐渐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与择业观,指导家长做好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处理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第六,相关社会团体、旅游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开发让青少年体验社会,亲近大自然的旅游项目,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锻炼。第七,继续加强对公共文化市场的管理,特别是加大对未成年人违法进入网吧的监督检查力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3)学校应改变教育的功利性追逐,主动减轻课业负担,还学生天真活泼的常态,珍爱好奇心,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第一,教育和说服教师,着眼学生终身发展,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减负政策,按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十项规定》,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第二,学校应积极组织、指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关注社会,参加社区实践、体育锻炼和各种兴趣活动,努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第三,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更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师“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2】所以,必须让学生学会在知识和技术高速发展未来所必备的学习方法,能针对自己在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和各种信息资源、网络技术进行高效的学习,并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去处理解决。
(4)家长要着眼孩子未来发展,主动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与择业观,使孩子将来有更广阔的发展舞台。第一,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望子成龙”思想,孩子的成长不能只着眼于高考,而更应着眼于未来发展,职业选择是多门路的,只要孩子将来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对社会有贡献就是一条“龙”。第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和兴趣,保护其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他们走近社会、走近大自然,去体验、去发展。第三,家长要尽量为孩子课余生活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日常要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创造与同龄小朋友接触交流的机会,从多方面锻炼和培养孩子的实践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求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从青少年儿童的未来发展需要出发,通过人文素养、精神世界、自主发展的三个维度来建构立体化的城市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文化
整合学校、社区和各级少年宫的力量为青少年课余活动提供有效指导、帮助与服务,引导青少年通过社区服务、学习、参观、访问、调查,感受社会的千姿百态,求解人间真、善、美与假、丑、恶;引导青少年通过旅游、探寻、探索、研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博大精深,探寻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及网络资源增强人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每位青少年成为人格健全、个性丰盈的生命体。从三个层次构建起我市立体的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与服务体系:(1)利用班主任和专长教师组成以学校为主导的学生课余生活辅导组织;(2)利用有特长的自愿者建立以社区为主体的青少年课余生活服务组织;(3)利用专兼职辅导教师建立以市、区少年宫为统领青少年课余生活组织、服务与指导体系。
3.从未来社会需要的出发,重视与同龄人的交往,鼓励发展多层次的人际交流,着力培育青少年儿童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
针对青少年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对父母及家人有较强的依赖性的现状,我们特别强调,要尽量利用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和同龄人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开展多层次的人际交流,培养他们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总之,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儿童课余生活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1】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伦理学的一封信[J].教育研究:1983,8(79)
【2】卢梭.爱弥尔-轮教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