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不再有益?73.2%受访者痛感垃圾书泛滥
时下,国人的人均阅读量持续在低位徘徊。在阅读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我们的阅读质量也面临着不断下降的危险。有人抱怨,如今的图书市场被各式各样胡乱拼凑、毫无思想的“垃圾书”所充斥,阅读浅俗化大行其道。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31个省、市、区的9116人,进行的一项题为“你遇到过‘垃圾书’吗”的在线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直言当下“垃圾书”很多,其中34.2%的人认为“非常多”。
受访者中,13.1%的人表示自己过去一年一本书都没有读,57.2%的人表示读了1~5本,12.9%的人读了6~10本,16.9%的人读了10本以上。在受访者所读的书籍类型中,文学类书籍排在第一(44.3%),其次是社科类图书(32.2%),第三是教科书(25.7%)。
国民阅读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低
家住北京西城区的王峰(化名),最近越来越觉得找到一本好书太难了。前段时间,他无意间发现一家书店,就进去想买几本书。可转了一圈他发现,书店里到处都是“人生成功必修课”、“十堂课教你成为理财高手”之类的书籍,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炒作得很凶的畅销书,几乎找不到一本有营养的严肃作品。
“以前都说开卷有益,我看现在却是开卷未必有益。一些书要么是内容胡扯,要么是在东拼西凑,根本没有一点对读者的诚意和敬意。看这些书浪费了买书钱不说,关键是扫了读书的兴致。”王峰说。
“网络是‘垃圾书’泛滥的重灾区。”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说,如今网络文学在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中非常流行,许多网络文学网站为了赚取点击量,一味制造低俗的快餐作品。有的作品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有的作品高调宣扬暴力、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对年轻人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从事图书出版行业的张先生坦言,金钱在如今的出版业中几乎占据着支配性地位,许多出版社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只要不犯法,出什么书都行。只要有人买账,内容垃不垃圾很少有人管。
“现如今,国民阅读不仅数量少,质量也很低。大量出现的‘垃圾书’正是这一现象的脚注。”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当下的图书出版领域,可看可不看、可出可不出的书比重较大。好书难寻,已经成为几乎所有读者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
61.6%的人直言“垃圾书”泛滥是因“个别出版机构金钱至上”
没有营养的“垃圾书”为什么会泛滥成灾?受访者首选“个别出版机构金钱至上”(61.6%)。其他还有:“出版界缺乏独立思想,跟风出版盛行”(55.2%),“为出书而出书现象普遍”(54.1%),“个别作者相互吹捧、胡乱推荐”(44.5%),“浅阅读时代,图书不再内容为王”(42.5%)等。
在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知名作家李鸣生看来,这是由于当下出版门槛太低所致。出版社集体改制后,大多数都遇到了经济困难。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许多出版社纷纷降低出版门槛,有人掏钱就给出书,什么赚钱就出版什么,从而导致跟风出版盛行,产生大量“垃圾”图书。
“‘垃圾书’泛滥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当前图书出版者追求不高、素质低下。”白烨表示,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垃圾书”的出现与图书市场化有关,他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不能把问题总是简单归咎于市场,市场是一个领域和平台,谁都可以加以利用,关键是怎样看待和驾驭。
“我们现在的一些出版人,自身没有更高的追求,对市场只做简单判断,只以‘垃圾’类作品迎合市场低俗需求。他们既是‘垃圾’作品的生产者,又是低俗文化的参与者。一些人置身其中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白烨说。
“‘垃圾书’泛滥正是当下社会文化乱象的一个缩影。”知名作家、《工会博览》杂志执行主编艾君指出,在一个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处于模糊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客观、理性、深刻的观点很容易丧失市场。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越是惊悚、娱乐、低俗的东西就越受欢迎,泛滥的“垃圾书”正是这样一个文化大环境在具体载体上的体现。
72.5%的人期待公益机构给年轻人提供阅读指导
美国知名文学评论家莱斯利·菲德勒曾指出,当前许多流行的通俗文学作品本质上就是一种快餐文化,美味却未必营养。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倾向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白烨也认为,出书只看经济利益,不管社会效益,这是把文化产品当作一般商品的结果。图书是特殊的产品,虽然有商品属性,但本质上是精神成果。“金钱支配”、“商业至上”的情形若不加以改变,会搅乱出版领域的取向,加重文化领域的媚俗,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垃圾书”泛滥的后果,在受访者看来,首先是“浪费读者时间和金钱”(57.3%),其次是“好书被淹没”(55.8%),第三是“让人们对阅读失去兴趣”(54.9%)。其他还有“无益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传承”(48.0%)、“拉低全社会思想与审美水平”(44.8%)等。只有6.5%的人认为,“垃圾书”泛滥不会带来不良后果。
李鸣生认为,抵制“垃圾书”,作者、出版人、书评人等出版链条上的工作者,应该把好关。作者不能迎合低俗趣味,出版人不能只围着金钱转,书评人也不能丢掉为读者推荐好作品的责任。与此同时,当前官场中出书很流行,成果大多属于“垃圾书”的行列。所以应该重点打击“公款出书”、“公权出书”的行为,坚决遏制“图书里的腐败”。
值得注意的是,“垃圾书”的泛滥,已经让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离经典作品越来越远。调查显示,有28.5%的受访者直言,自己已经不再读任何经典书籍了。72.5%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有公益机构在鱼龙混杂的图书中,给国民特别是年轻人提供阅读指导。
“全社会都应承担起指导青少年读好书的责任。”艾君指出,经典的图书作品能够教育人、启迪人,中国的文化出版工作者应该切实肩负起历史责任,通过出版好书来引导青少年成长,实现社会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