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双流教科院>>研培新闻

“导学——探究”教学模式在物理新授概念课教学中的运用(转)

文/网络  图/  时间:2013-05-06  浏览数:6491

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教学是使学生形成各种科学概念(定义、定律、原理等)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事活动是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要设法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消极地进行的,而是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进行的。教师要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努力培养大批社会所需的创造型人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几位物理教师开展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所谓“导学”,就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之学得轻松愉快、富有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所谓“探究”,就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导学——探究”教学模式彻底摒弃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真诚合作、互动学习的思想。经过长期研究,我们认为,在新授概念课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方式开展“导学——探究”:设疑激趣、导入新课,指导阅读、猜想、检验、自学自探,讨论交流、合理评价,联系实践、应用迁移。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现物理现象的音频、视频材料(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首先播放一段关于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音像材料,然后问学生:发电机到底是怎样发电的呢?);或者通过演示实验,展示一些“奇异的”物理现象(例如:在“静电屏蔽”的教学中,将一台小收音机放在金属板上,将它调到正接收某一电台的信号,然后用较密的金属网罩将它罩住,发现收音机居然哑了;拿开网罩,它却又能正常发声)。从而激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导入新课,诱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水平,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学好知识的决心。设置疑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开启思维的闸门。当学生捕捉到了疑点时,他们就会围绕疑点积极地去查找有关知识,展开想象,迫切要求尽快地解开疑点。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不应操之过急。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大胆地猜想,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开创性。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探究问题的方案(包括选用哪些仪器、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何安排等),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二、展示学习提纲,引导学生开展自学自探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给学生留下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学习提纲,将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 在“摩擦力”的教学中, 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提纲:⑴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及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如何?⑵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如何?⑶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⑷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及静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如何?⑸什么是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⑹静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如何?同时提出如下探究要求:⑴找出并理解教材中关键的字、词、句;⑵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上述有关摩擦力的问题;⑶利用身边的物体做一做小实验,感受一下摩擦力的某些性质;⑷找出疑难问题,准备与别人交流、商讨。指导学生开展自学的意义如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能力,将会终身受用。

在自学过程中,可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调整为学生实验,或者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否定或肯定自己的假设,建立起牢固的科学概念。在自学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抓住教材中关键的字、词、句,独立地思考、探究、感悟,发现物理变化的根本起因及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准确结论。

三、质疑释疑,讨论交流

教师不应把所教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处处设疑,使学生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争辩,从而化解疑问,自主归纳总结,形成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例如:在分析“加速度与速度无直接关系”时,可先问“物体有加速度时,其速度就会增大吗?”接着问“物体的加速度越大,其速度就越大吗?”然后问“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时,其速度就会增大吗?”

在质疑释疑时,可以发动学生提出问题,由老师或其他学生来回答。由学生回答时,可以指定一位同学发言,让其余同学进行补充、修正,直到将问题回答完整为止,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在质疑释疑时,要提倡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师生相互尊重,让学生轻松愉悦、各抒己见,使学生敢于异想天开、见异思迁,实现教学相长。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启发学生开展探究性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指导学生通过抽象概括、理想化处理、迁移类比、归纳演绎,把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形成一个个科学概念,完成由现象深入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新课小结,应用迁移

对课题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有利于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批评与意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引导学生回顾、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实用性的训练,把新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或新的情景中去,创造性地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答一些有代表性的物理习题。例如:学过有关核能的知识后,可设计一道关于核电站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课堂练习既可以让学生巩固、消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手段。在课堂练习中,可以洞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补救,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完善,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导学——探究”是“以教师导学为起点,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问题为知识载体,以师生多层面互动为教学形式,以提升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设计探究性的问题,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各种疑问,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到各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抽象、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提出假设、建立理想模型、实验、观察、测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亲自整理知识,成为一个未知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地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角,将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地摆到了教学目的的首位,使师生关系达到了情感共鸣、思维共振的境界,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