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教师的路在何方?
2016年12月,中关村三小的顾问梁博士在《瞿上讲堂》分享了中关村三小的万柳新校区——一个3.0版本的学校,一所基于全球背景下好学校的优秀教育理念和实证专业知识,引领并揉进建筑空间建设的现代化学校。对于本学年在思考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室的每一位学员都引发强烈的思考。中关村三小的教师不在从专业走向全面,而是整合;不再是面面俱到而是深度合作,就让我们通过案例一起来探讨未来学校,教师究竟该怎么走下午。
案例:全球好教师的标准——中关村三小提出的应当做到以下:
关系:
建立积极包容的学习空间和氛围;
熟悉学生(之前的学术学习,已经真实的学术经历和背景)
与同事积极的合作
鼓励学生主动伸出手与不同的学生共同学习
与家长和社区建立关系,并且鼓励大家如邻家孩子般共同学习
高期待:
对所有学生都保持高期待;
专注于有目的的支持,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高期待;
始终如一的确认理解正确;
提供有意义的反馈以支持进行中的学习;
个性化的教与课程:
适宜地重教;
适宜地延展;
保持对自己的高期待;
拥有广博深刻的学科知识;
跨学科整合的通才;
展示广泛的教法以适应学生需求和优势;
根据学生的知识、及理论研究知识,调整教的决策;
学生的声音:
重视学生的声音和多样性;
让学生拥有真实的学习经历;
采用真实的评价策略;
课的计划专注于4C的说和写,合作、沟通、期待、创造;
追求学生人格和技能的均衡。
分析:
以上是梁博士在中关村三小的实践中,对于全球好教师的分享。作为未来教师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目前全国上下都在积极的尝试,比如十一学校亦庄分校的全科教师,两至三名教师承担起全部的课程,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老师成为艺术、体育、品格等课程的实施者,迫使教师从目前的专科培养走向全科发展;再比如重庆的谢家湾小学,上午的文字学科课程,下去全部进行“玩”的课程,也仿佛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老师,体现出术业有专攻,整合课程和重构时间,让学生在专业的老师的中去寻求自身的发展。再比如,我校正在尝试的“双师型教师”、“复合型教师”也是在呼唤老师在自身的专业的基础上,能够为跨学科整合提供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为新的学校发展助力。那未来教师到底该怎么发展呢?
一是未来教师的定位
未来教师是否会消亡,这成为2016年下半年讨论的热词,特别是未来学校的思考中,教师的地位肯定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不管是全球好教师,还是自由教师等的出现,都是在让教师去反思,如何在互联网的改革浪潮中,不至于被淘汰。
在中关村三小的全球好教师中,非常注重教师和社区、家庭的接触,第一部分就直言“关系”,的确现在的关系决定了教师的教的改变。现在的社会认可的人才,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是教师观念需要转变。什么是人才?是听话、成绩好的就是人才?还是有独立思想但淘气的孩子是人才?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第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如何利用技术改变教育是值得思考的。教育变革主要体现在四方面。教育环境变了,除了课堂外,学生还可以到课外、网络去获取知识。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尊重生命,也就是生命课堂。第三是培养内容要变革。通过课程整合,开设综合课程。第四是培养方式要有变化。互联网为儿童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参与式、探索性和交流化的学习。但我始终认为互联网时代学校并不会消失。因为儿童进入小学是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在小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关系。老师是指导者,现在虽然信息很多,但绝大部分是没有用的信息,真正要上升为智慧还需要老师来指导。所以老师是学生困难的帮助者、指导者,甚至还是跟学生共同学习的好伙伴。
二是未来教师的培养方向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去纠结于如何在复合和专业中成长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中去把教师做的更好。目前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提供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可以使学习无处不在。互联网提供信息和数据资源,将成为现代组织最核心的资产。
未来的教师应当会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地了解每个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结构、学科素养以及体制健康的情况,可以精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使得学习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发挥。
未来的教师还应当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可以给学生提供校内的服务,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学校之外的虚拟的服务和数字化的服务。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再是单纯的学校空间,而是学校空间和网络空间交织在一起的智慧生态的空间。在未来,学校的围墙将被打破,学校开放将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教育必将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那我们教师是否准备好了呢?
工作室介绍
<p> 毛凤鸣校长工作室于2014年3月经县教育局发文同意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