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国际理解
国际理解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括对其他国家、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让其他国家了解和认识本国文化。因此国际理解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他国,二是让他国理解本国,简单说这就是一种引进和输出。所以说:“轨迹理解是国际性和民族性的内在统一”[1]。其中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或者是一种万花在整个历史发展中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对应的国际性则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漫长的持续交往中所形成的民族和文化间性[2],是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包容和相互理解的能力。国际理解是在尊重民族和文化个性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国际性。同时,民族性又要依赖国际性,因为只有在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持续交往中,逐渐提升本民族、本文化的自我意识和个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与世界其他民族交往中,我们即要吸收他国先进文化的精髓,也要将本国文件介绍到世界中去,让更多的民族理解我们的文化,因为保持和发扬本国文化也是国际交流的重要任务。
(二)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说法有“global education”、“international education”、“intercultural education”,它们的名称有所不同,单实际上的意思都相差不远,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对世界的了解,对异国文化的体验,懂得尊重其他文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同时进一步认识本国文化的特征,并实施对本国文化的传播。
有学者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包括两层含义:[3]首先是超越国际之上的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或世界教育;其次是一种教育理论体系和特定的研究领域,即国际理解教育,这就更接近全球教育。其主要内容有包括四个方面。从人权教育、异文化教育再到和平教育和环境教育。
所以说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和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增进世界各国的共存和和谐,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为目的,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展开的教育活动,在发展学习者的国际理解知识、能力和态度。[4]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异国文化的学习,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和隔阂,达到和平共处和和平发展的目的。
1.1.2 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46年的第一次大会上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科教文组织认为要消除仇视和对立、实现和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人类应该相互理解和尊重。国际理解教育概念的提出就在于增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最终达到促进世界和平的目的。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其主要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阶段。
(1)初步实施和推进阶段(1950s-1960s)
50年代早期,国际理解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略有体现,内容表现为和平教育,对国际组织的宣传和对国际关系的尊重上,略有理想主义的倾向。50年代后期,国际理解教育有部分较为现实的话题出现,甚至带有冲突性的问题, 比如1954年,在苏联加入联合国后,两大重要会议的召开: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发布了新的不结盟协议,使整个国际形势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从此国际理解教育计划在“冷战”的色彩下进行。
60年代初, 人们渐渐熟知“和平”、“人权”、“国际文化理解”,但人们很难制定出恰当并且具体的落实方案。在这样的环境下,科教文组织提出名为“向青年人宣传关于和平、相互尊重和理解思想的办法”。于是在60年代后期,再国际理解教育的地位下滑的大环境下, 科教文组织有关国际和平与作的协议中侧重于废除种族主义、裁军等政治问题。
(2)转折阶段(1970s)
1972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由科教文组织下的国际理解教育发展委员会撰写,该报告在世界上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紧接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十次八届常务委员理事会上形成了《为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及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教育之建议》, 这其中,非常明确地界定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在此环境下,涌现出不少国家的中小学,及大学落实了国际合作学校教育,这一措施为人类和平共处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理解教育伴随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两项报告《学会生存》和《教育建议书》的提出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发展阶段(1980s-1990s)
这个阶段,有几项重要事件标志着国际理解教育走上了前所未有的新台阶。1981年,就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给出了明确的界定。1994年,日内瓦召开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大会上通过了《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课综合行动纲领草案》与《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其中“和平文化”被列为中心内容,和平文化就包含着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信仰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接受。和平文化水一种道德、个人、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与人和平共处的方式。[5]
国际形势在20世纪最后十余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地球村现象,国家与国家之间个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密切,国际理解教育就更强调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包容理解和平共处。也就是说国际理解教育的精髓就在于如何学会共存。如果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个共存,就更谈不上国家,和民族的交流与共存,所以国际理解教育的最后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平共处。
1.2 研究背景
1.2.1 世界发展全球化的需要
21世纪以来,首先随着国际社会的进步,人类与人类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越来越频繁,人类活动的呈全球化趋势,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也日益活跃,世界变成“地球村”。其次人“国际移民现象”日趋明显,再次次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将人类推进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被提升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培养“世界公民”“地球村公民”“全球公民”是这个时代的需求。于是加快国际化步伐和促进全球教育国际化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从城市的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国际化的特点包括金融、贸易、生产、信息、科技、产业国际化。培养有异国文化背景的人才成为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个任务。英语作为一名国际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工具, 为我国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培养英语人才,同时更要关注异国文化的教育才能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
1.2.2 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使然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以我们成功加入WTO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为标志,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这让中国在世界发展中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国际社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在政治、军事上,而且表现在经济、文化教育上。在这样的的背景下,要巩固和继续加强我们的国际地位,在我国的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中如何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422.
[2] “文化间性”是德国哲学家哈贝码斯提出的文化哲学术语,指国际各民族不同文化间的可交流性
[3] 徐辉.比较教育的新进展—国际教育初探[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1.
[4] 王瑞杰. 论我国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D]9.
[5] 赵中建. 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6
文件下载:省外盲审
文件下载:修改重合度定稿查重final
工作室介绍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