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胡萍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记在深圳参加“中学英语教师自我改进教科研水平”高级研修班所感
成都双流区 九江初级中学 胡萍
2016年1月8日,我及其他几位工作室学员有幸在双流名师工作室导师蒋建平导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国深圳这个清新、现代、开放的城市进行为期三天的学习。做为双流蒋建平名师工作室一名学员,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由外研社主办的高级研修班。本次研修班的主题是:中学英语教师自我改进教科研水平。三天的学习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分别由三位高水平的老师实用且贴心地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传授如何做到自我改进教科研水平。
研修第一天,由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徐浩老师为我们讲解中小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 第二天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的朱晓燕教授的外语教师研究论文写作指导;研修第三天则是来自西北师大的武和平教授为我们呈现的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 From methods to post-method。接下来我把这三天的所学所感所悟细细道来:
一、action research 方便易行——中小学英语老师做教研不是梦
对于研修学习的第一天上午的课程,我的首要感受是“备受打击”这四个字:在我第一眼看到徐浩老师时,感觉内心被深深刺痛了——本以为能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验丰富的中学老师授课的人一定是那种“资深教授”吧,没想到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徐浩老师只是个看起来像个大男生的八零后。再看看自己,我也是个八零后,差距还真是大!接下来看看我从徐浩老师那儿学到了什么吧:首先徐浩老师从两个案例出发,领着我们细致的梳理两个案例,以此直观地向学员们呈现了什么是行动研究以及怎样做行动研究。其中两个案例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基于问题分析的行动研究,另一个是关于创新设计的行动研究。这两者类型的行动研究是中学英语教师用的最多的两类。从两个案例的学习中,我清楚了行动研究的报告结构以及如何撰写报告的各个部分。一般情况下,行动研究包括背景介绍、问题提出、第一轮行动、第二轮行动、第三轮行动、小结等部分,其中行动环节至少有两轮,也可以多轮;下午的学习中,徐浩老师带领老师们先回顾上午所学内容,并总结行动的线索可以是目标、学情、材料、方法、活动、评价等。研究的线索应该是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工具、程序、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徐浩老师还多次强调学员们注意循环的“轮”应该是两轮至多轮的循环,应致力于解决特定问题,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进一步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或着眼解决新的问题。
-
朱晓燕的工作坊——让外语教研论文不再糊里糊涂
研修第二天,由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的朱晓燕教授为我们讲授外语教师教研论文写作。首先我想说的是朱晓燕教授的授课方法与很多老师不同,她不是直接教授论文写作中的要点,而是以她很推崇的工作坊的形式来引领大家自我探寻教研论文的“真实面目”。朱教授为每一位参培的老师准备了一本在中国外语教育方面权威的期刊《基础外语教育》,在朱教授引领下我们细细“肢解”了其中的一篇由邹文诚写的非常规范的论文《对我国部分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的分析性研究》。在整个“肢解”过程中,朱教授一直以内容指向概念,一篇论文下来,我是第一次透彻的把很多概念弄清楚,如论文标题的三要素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摘要应包括论文的简要内容、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结果、意义这几方面,其中结果在摘要里是可写可不写;论文的正文要有引言、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结果这几方面。在细细咀嚼一篇规范的论文后,朱教授不忘带领老师们“现炒现卖”,又翻看其他几篇规范的论文,让老师说出这些论文内容背后的概念。接下来,朱教授又让老师们当起了“看病的医生”,揪出几篇不太规范的论文中的毛病。在之前的短时培训下,我们所有的老师仿佛都成了“妙手神医”,都能揪出其中在标题、摘要及正文部分的“毛病”,有的还能合理地给出个“药方”来。这种由学习转为领悟再到操纵的快乐与满足感是我研修第二天活动的最高收获。
-
后方法时代——历经语言教学法的漫漫长路后的突破
研修第三天,是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的武和平教授为大家讲解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上午的研修内容是梳理语言教学发的发展历程:开篇,武教授先以圣经里的通天路为引,简洁明了的让老师们理解了为什么人类要进行语言教学方面的探索——The Babylonians wanted to build a tower “with its top in the heavens.” Angry at their presumption, God disrupted the enterprise by confusing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kers so that they could no longer understand each other. The tower was left unfinished and the people dispersed over the face of the earth. 以非常清晰的思路我们开始走进人类长久以来寻求语言学习“灵丹妙药”的历程:其中我知道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在语言教学法上主要的几次革命:从中世纪开始的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到十九世纪后期流行的The Direct Method,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兴起的 Audiolingualism 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教育运动下催生的 Cognitive Approach,还有后来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来自欧洲的Communicative Approach(如中国八零后一代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就是典型的体现交际法的一套教材)。
学到这儿,我明白了在前人不断追寻所谓的“灵丹妙药”走进绝路的时候,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库玛教授正式提出了语言教学的后方法时代。后方法时代追寻的是学有道而无定法,可以是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X-based language teaching。如在如今的语言教学中被普遍用到的后方法时代的教学法有: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ontent-based Language Teaching, Project-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he Lexical Approach等。
作为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在这次的研修活动之中及之后,我的内心持续地被扣问着:应该怎样干着一份老师的工作呢? 日复一日地做着“机械运动”?还是应该有别的“出路”呢?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过:“我是一颗芦草,但我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草。”我想在这次短暂的深圳研修之旅中,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我平凡往复的教书生活中,我的课堂一定要与学生思想与灵魂进行对话,适时指给孩子们灯塔的方向,而不仅仅是“应付”考也考不完的试。当然要做到尽力完美,我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以这句话勉励自己前进、前进、再前进!
工作室介绍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