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应用
---以“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为例
双流永安中学 肖祥忠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的具体体现。教学设计的水平反映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理解水平,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多种资源的理解整合的体现,可以促进课堂的有效学习,促使三维目标的达成。教学设计具有多元性,不能被统一的形式等禁锢,不同课型、不同学情应有不同的设计方式方法,不能肯定一种模式而否定其它模式。对教学设计的设计和认识与教师当下的储备和认识观相关系。
笔者就高一的新授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谈谈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课程标准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课标的能力目标属于理解层次,分析是要求学生具备分析材料的能力,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举例说明的能力要求是学生储备一定的案例,能随时列举一些案例并就案例所反应的特点条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者程序关系表达明白。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要求是要求学生能把说明白的能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际案例。
知识目标涵盖内容较多,分成几大板块内容,一是农业区位因素,二是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农业生产特点,三是农业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等。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呈现。
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解读是学生应从农业活动的地理位置去描述并分析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农业区位的有利不利条件。根据农业的区位条件说明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及农业地域类型。根据区位条件举例说明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例举写出地理环境的内容。根据不同时段的农业生产活动说明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课标的理解看出该标准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位说明影响的方法,让学生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能明白的根据区位条件分析其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能推论农业农业生产特点;能辩证的分析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带来有利不利影响,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简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指导其形成正确的认识观、环境观。
在《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中我选择大牧场放牧业为例,这么多的课程标准内容不能在一节课内完整的体现,应有所拆分选择或者侧重选择。拆分可以把分析畜牧业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及生产特点分成一部分;把大牧场放牧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成一部分。这是一种常见的拆分方式。侧重选择是选择其中一块内容重点分析。笔者认为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观,需要从地理环境条件的分析、生产特点的说明,到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完整认识、分析、说明。要让学生线索明了思路连贯清晰,有展开有结论。这样有助于形成有理有据的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观、发展观。
二、对教材的理解
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人教版在人文地理的单元组合是按照人文地理地理要素来布局的,农业一共三节内容:农业区位的选择、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本部分内容是属于第三节的内容,用了四行文字介绍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区位、特点等。通过案例的形式呈现了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教材呈现的目的是大牧场放牧业是世界重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一种,认识其分布和特点。案例是专注分析一个区域的典型代表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区位条件,分析其成为案例典范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善其地理环境。
笔者参考其他三个版本的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版)农业与工业在一章里边,农业用了一节的内容叙述,叫做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该节内容分三部分: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二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三是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部分内容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按照发展阶段例举了三个类型:原始迁移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现代混合农业。文中仅提到了饲养家畜、放牧牲畜等生产方式。没有单独介绍畜牧业和大牧场放牧业。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版)在第三章区域的产业活动中第二节单独介绍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本节内容二个,农业区位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三大类因素。农业地域类型介绍了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强调因地制宜的开展农业生产。在阅读材料中例举了六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种植园农业、混合型农业、地中海式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大牧场放牧业用了138个字介绍了其分布、特点、分类,最后提到了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有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版)在第三章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用了一节介绍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本节分三部分内容: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通过图表和材料例举说明了三大区位因素;二是农业地域类型,从概念、分类、案例三个层面介绍,在分类中说出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三类: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混合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案例重点介绍了三种: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三是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介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会给自然地理环境发生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生态农业措施。
综合四个版本的教材比较得出,中图版和鲁教版侧重依据课标把三个主题都有介绍,侧重在农业区位的分析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只是例举。人教版侧重在农业区位的分析和农业地域类型的介绍,农业地域类型更是用了两节内容介绍以种植业为主的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湘教版更强调农业区位,其他两部分类型仅仅提到。这反映着教材编写者的处理方式,也反映着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农业地域类型是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地域形成的农业生产类型。它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是一种案例,认识这种类型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认识地理环境,弄清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农业生产是人类产业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农业生产活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去认识不同时代的地理环境,我们的生产活动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显突出。我们需要认识对地理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来指引农业生产活动和其它产业活动。
我们必需认识到教材本身也是一种案例,它是一种比较规范的案例,汇集了各种专家的智慧和劳动。案例有其本来的属性,它是为了达成一种学习目的、引导目的而选择的案例。我们不能陷入就案例学案例,就知识学知识的认识观里边。本部分内容承载的知识量不大,主要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分类农业生产的特点等等。主要是通过案例的学习分析,从案例中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整理、分析信息。让学生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注意途径。认识人地关系的矛盾,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素质。
根据人教版的案例,我们不需要把大牧场放牧业认识得多全面,把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认识得很详尽。对区位条件的分析重点应放在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案例中,才能更加完整、透彻的分析其各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大牧场放牧业仅仅是有别于种植业的一种放牧、饲养牲畜的生产活动。对它的农业区位分析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分析其主要的区位因素,大牧场放牧业地域的形成偏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它是在自然条件不适合发展种植业的区域而转向发展的农业类型。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人们当下的认识观息息相关,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矛盾冲突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非常突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发展观更为重要。笔者认为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根据对课标和教材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一个不同于网上和其它资料上常规的导学案。
三、我对本部分内容的设计处理
学习目标: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其农业区位条件并推断其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
2.根据农业的区位说明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3.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究一:潘帕斯草原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材料一: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位于32°S---38°S,安第斯山脉东方、拉普拉塔平原的南部,面积76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气候类型由东向西为亚热带草原和温带大陆气候,降水由东往西由1000mm递减到250mm,而大分地区降水少于800mm;冬季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0℃;夏季温暖,最热月平均气温26~28℃,气候半湿润至半干旱。因此形不成森林。传统的印第安牧牛人以自由放牧牛为业,欧洲人殖民后带来了良种牛。
材料二:
材料的设计目的:人教版教材对区位条件的信息以直接出示的方式呈现,达不到分析的能力要求。笔者整合材料,想通过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呈现,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筛选整理、分析信息,完成下列设问,达成对农业区位的分析和对农业生产特点的推导。放弃了农业区位条件本身的完整性和农业生产特点的全面性,旨在根据材料获得对应信息,达成行为动词的能力要求。
1.根据材料二,分析潘帕斯草原的农业区位条件并推断其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
问题的设计目的:旨在根据材料去获取主要的农业区位条件,根据区位条件去推断农业类型。根据农业区位条件推断农业类型具有开放性,一般一个区域的条件是可以发展多做农业类型的,想通过草原这个关键词推断出主要的农业类型畜牧业。
2.阅读材料一、二,根据潘帕斯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说明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
问题的设计目的:旨在根据材料中的面积广大、地广人稀、租金低廉和大牧场等信息推导其主要的生产特点。此处避开了两个概念的差异,农业地域类型就直接呈现,对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区别可在前一节说明。
探究二:大牧场放牧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阅读教材案例,举例说明欧洲人到来后采取的措施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的设计目的:旨在借助教材的案例,教材中潘帕斯草原的案例文字信息量较大,需要获取整理。地理环境一般情况下大家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较多,此处强调了地理环境应包含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部分,人文地理环境大家的认识不完整,此处通过从案例中比较顺利的去获取信息降低难度来对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加以认识。
2.推断欧洲人来之前,潘帕斯的大牧场放牧业活动可能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的设计目的:此题有一定的争议,旨在通过大胆假设,反推粗放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的两面性,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通过逆推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
探究三:迁移运用
我国的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山地地形为主,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蒸发量较大,多为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多大风天气。农业生产活动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与东部地区比较,西北地区人口分布较少,经济水平较落后。
1.图中甲乙丙三地,最有可能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域是哪地,并说明理由。
问题的设计目的:旨在检测学生是否具备主动分析农业的区位的推导能力的养成。
2.分析甲区域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可以借鉴哪些生产措施。
问题的设计目的:旨在通过前边的学习,通过选择人类生产活动的措施检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认识观是否具备。
MicrosoftIntera785b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