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集体备课的理论思考_罗宗绪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集体备课的理论思考

文/纪道军  时间:2016-12-28  浏览数:816


集体备课的理论思考

双流县棠湖中学实验学校       纪道军


《课程标准》给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何培养易生存,会学习,睿智的思想者?我们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后,觉得它使教师更难把握教学活动的尺度,有必要通过集体备课汇众家之长。

对每一节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教师面临5个问题:

新教材给教师提供了什么(教学内容)?

学生情况如何(教学对象)?

通过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教学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方法)?

教得怎样(教学诊断及检测)?

只有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全方位思考以上5个问题,并在教学设计中解决好这5个问题,教师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教学效果良好。

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教学目标预想,从而产生教学策略、方法和步骤的行动方案。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分析教学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状况,落脚点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如何钻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已由《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而且是通过教材体现出来的,为什么还要研究?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教师需要熟悉所教内容,而是因为从教学的要求看,“教学内容”并没有因为《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存在而完全解决。

首先,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必须了解教材内容的深刻背景,挖掘出它的教学价值。

其次,教材给出了数学知识,但其中的思维过程,数学思想和策略是潜在的。因此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的表面结论和说明的表述上,而应进一步深入下去,挖掘和揭示这些表面结论和说明的产生与形成的思维过程。

其三,书本上的信息最终要转化成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教学不是对知识、思想、方法和策略的简单罗列和叙述,而是要引导学生完成两个方面的转化(一是把书本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二是把已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做进一步加工,对教材重新构建,使其成为学生最容易吸收而又最为丰富的精神养料。为了有效地搞好教学工作,最好在开学前,对所教教材进行宏观分析;在进行一个教学设计之前,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中观研究;在个教学设计中,对每一个知识点及相关细节进行微观构思。

宏观分析的目的:

1.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通过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科书,搞清教材的总体框架,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从而把握教学内容体系。

2.虑一些战略性问题。比如,课本中对某些数学概念采用了“淡化”的处理方法。又比如,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不能一次完成的,总是随着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深的。另外,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类似的内容多,知识发展线索及研究方法都是类同的,抓住了这些类同点,就可以节省某些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对中观研究的理解:

宏观分析把整个教学任务划分为各个课时,中观研究就是对一节课的安排。对一节课的内容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结构、所涉及的技能和能力、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为了便于操作,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以上各部分进行一定的讨论,并达成共识。

教材的地位作用,我们认为是指这段教材对理解数学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作用以及教材对今后学习的影响。

知识结构,我们认为是指是指这段教材解决了那些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解决主要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它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这段教材和前后教材知识结构的关系;教材中基础知识的特征,来龙去脉,编排体系,哪些知识讲得不够严密或未讲清楚,这些在以后教材中是如何处理的。其分析的意义是,弄清与过去旧知识的联系,设计新知识的最佳再现路线;弄清与后面知识的联系,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构思教学展开的角度和侧面。

教材所涉及的技能和能力,我们认为是指《课标》中要求“掌握”的内容,确定这段教材形成的技能;《课标》中要求“灵活运用”的内容的内容,确定这段教材形成的能力。

教学要求,我们认为应包括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及讲法,由《课标》、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我们认为是指在整个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难点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易解决的地方,是由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关键:我们认为是指教材中对顺利学习其他内容(包括重点、难点)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重点、难点、关键三者之间存在全部重叠、部分重叠和不重叠三种情况。

微观构思的出发点:

微观构思是教学设计的创造性阶段,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一个数学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例习题等具体教学过程的思考,也就是对知识如何引入,如何形成的思考。

二是为了引导学生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教学过程而创设有利情境的思考。

三是教学过程的开局、过渡、转折以及板书等环节的思考。

二、研究分析学生的状态

数学内容不论正确、基本、重要与否,如果不能为学生所理解,教学效益就为零。研究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方面的信息。不仅包括一般的情况,还要包括个体之间的差异。数学《新课标》明确规定:面向全体学生,要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来因材施教。并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措施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非常精辟地讲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学、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态进行教学。”这些不仅说明了数学备课中研究学生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研究学生的着眼点。

既然研究学生的状态很重要,那么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研究的结果如何应用呢?

研究学生就是研究学生的现有认识结构、学习方式和学习情绪。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并不是指对个性的抽象性的诊断,也不是对个性一般能力的诊断,而是对学生“学习的实际可能性”的诊断。学生“学习的实际可能性”主要包括:①学习的精力是旺盛的,正常的,还是不振的?

②区分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的能力是成功地区分,基本区分,还是注意细节?

3.    思维的独立性,是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尽力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还是设法借用现成答案?

4.    完成基本学习技巧的速度。读、写、算、画等的能力是否高于、相当于,还是低于大多数同学?

5.    学习中的自我检查。主动检查,被动检查,还不检查?⑥遵守学习记录的自觉性如何?

⑦原有知识水平。在已学的知识中没有缺陷,没有影响进一步学习的重要缺陷,还是在专门的技能、技巧中有对新知识掌握昌盛消极影响的严重缺陷?此外,数学学习还表现出一些特殊性,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这些也是研究学生状况的基本对象。

研究学生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问卷法、课堂提问、作业诊断法以及专题调研等。备课时要靠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映来获得反馈信息,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测量来评估学生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发展、概念形成和掌握教材的质量。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习惯。

三、教学目标确定

《课程标准》及教辅资料对教学目标已有阐述,但不够具体,不便操作。比如,目标的面有多广,深度有多深,是否需要分层等。为此有必要明确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1、              目标的具体性;

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化的关键是研读所教学部分内容,挖掘出其潜在的教学价值。每一节教学内容是由正文、例题、习题三部分有机结合的整体。

研读正文的着力点:

①   正文包含哪些知识点?

②   蕴涵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③   如何引入概念或有关原理?

④何归纳或推导所得结果?

⑤何体现结果的应用价值?

研读例题的着力点:

①   通过例题如何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②   利用例题如何辨析概念巩固学习成果?

③   如何发挥例题在解题思路、方法和书写格式等方面的作用?

研读习题的着力点:

①   习题的价值。包括哪些类型?可以巩固那些知识,训练那些技能,培养那些能力?

②   习题的难度。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用、增删习题?

③   习题的运用。是作为课内资料还是用作课后作业?是适合独立练习还是用作讨论资料?如何利用习题获取反馈信息?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认真研读和思考,可以相信,我们制定的目标的具体性是可以做到的。

2、              目标的可测和便操作性;

目标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预想,效果怎样,有无相应的评价措施?靠教学的什么环节,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来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如何调整教学过程?比如,“巩固所学知识”就只能算说明了一件事情,不能算一个教学目标。它没有说明知识的宽度,也没有说明其深度,也没有说明对知识,还是对技巧,或是对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巩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内容不具体,无法利用可靠的信息来调控教学过程。再如,“指导学法”,从表面上看,在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但它仍然没有落到实处。这是因为没有明确说明指导哪一个环节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或做笔记的方法),也没有说明是指导记忆,训练理解或是关于养成归纳总结形成技能的习惯等待。

3、              目标的层次和逼近性;

①   教学目标,不管是学期的,还是单元的,或是一个课时的,大部分是“复合”性的,是可分解的目标。要从目标上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层次性。

4、              目标的多元性。

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数学知识而言的,为了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将来工作顺利,除数学方面的目标外,还应包括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目标、学法指导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目标、思想意识化目标等待。

四、教学工作的展开

(一)教法制定的原则:

1、知识结构的逻辑性(便记忆、便联想、便运用),切入点是“知识点的本质联系;知识呈现方式”。

2、认知结构的适应性:预测学生的知识基础;补充认知基础,遵循认识规律。

3、能力培养的能动性:展现知识产生的过程;设置思维矛盾。    

(二)学法指导:如何阅读;如何思考;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如何整理;如何探索。

(三)教学过程的处理技巧:

1、提问的原则:

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问;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上提问;通过举正(反)例提问;从指导数学思想方法和思考方向上提问。

2、设计适当的变式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

3、课堂上的学生活动:

观察活动(观察中的比较思维、观察中的回顾与联想、观察中的抽象与概括);  思考活动;听讲活动;议论活动;演算活动;读书活动;答题活动。

4、              情意“共振”效应:意义激发热情;归纳猜想,产生论证动机;联系变化,激发深入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参与思维形成与制作过程,品尝成功;设置台阶,取得成功;表扬与鼓励,体会解决困难的满足感。

五、教学诊断

   教学过程需要控制,需要从教学过程中获取信息,以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完成这一任务的就是教学检测。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环节合理设置诊断,弄清诊断的目的,选好诊断的方式,就一定能控制好教学过程(注:该部分内容正待查找资料充实)。

  上好一堂课,需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但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我们需要通过集体备课,沿着以上个方面钻研下去,在互动中思考,在对比中辨别优劣。根据学生需要组织例题组,根据学生实际的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因材施教,并在教学过程中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渗透现代教育理念,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

文件下载:集体备课的理论思考

工作室介绍

  罗宗绪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3月,挂牌于双成都双流中学实验校,以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