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在我班进行了因式分解的复习课,这节课不同于平常的复习课,而是与宁教授的“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课题相关联而开展的一节课。在课前我思考良久:如何在复习课中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呢?它不像我们的新授课中,有探究内容,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多情况的去开展问题的探究过程,思前想后,我觉得唯有在选题上花功夫:尽可能的一题多解吧!
自己选好题目并制定出上课所用课件后,与宁教授交换了意见,接着作出了相应的修改。知道修改稿2确定后,我的内心仍然是十分纠结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的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对因式分解方法的讲授都只注重了: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以及十字相乘法,而宁教授以及同伴提供给我的题目中有这样两道题:因式分解,‚,这是我在平时根本就没有涉及到的类型啊!选吧,怕到时候一个孩子都想不出,课堂上就完全冷场了;不选吧,又不甘心,我那几个优秀的娃儿说不定会做呢!痛定思痛:我上的不就是研究课嘛,既然是研究,那还怕什么呢?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正好可以研究以后的选题素材该如何进行啊!于是乎,这最后的课件终于生成了。
为了给自己一些信心,上午第三节课在其他课上去演练了一遍,当然,效果是特别不好的。我也没有对课件做任何的修改,只是在环节处理上进行了一些调整。紧张的时刻到了,孩子们的表现还基本让我满意。只是感到内容确实过多,所以一直在赶时间,本该让学生们自己来展示的内容、交代的方法,基本上都被我代劳了。直到下课了,我还不愿意停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巡视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几个学生把我一直纠结的那两个题目解出来了!的确是解出来了!而且还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法!我内心的喜悦,估计是无人可知的。好在赶在最后一刻,我把孩子们的成果都展示在了听课老师的面前,我认为通过我课堂上不断的“你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谁有不同想法的”这样的追问,让孩子们在面对难题的时候,学会了改变常规解题思路,从而变难为易,解决了题目!这难道不是孩子们思维灵活性的体现吗?在我看来,这就是学生思维灵活性的一个体现!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在我的期许中不也说到这是一节研究课吗,所以,在我上了两次课之后,我有了更加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少而精的选题,就可以让我们孩子们在课堂上都有所获得呢?
一直以来都想把自已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数学素养的孩子,但苦于没有好的方法。偶有听说让学生多做难题可以开启智慧的大门,因此我便开始找一些很难的题让班上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去做,但一段时间后,我便发现了问题的存在:陡然给出的一个数学难题,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都是无从下手的,因为他们很难找到题目的突破口,也很难与所学过的基础知识或是基本方法联系起来;更何况,脱离了教师在平常课堂上的引导,单靠学生自己去解决那些难度很大的题,除非是有天赋的学生,要不然的话,我们的老师完全就是在“瞎搞”。通过今天课后的评课活动,使我更加确信了这一点。任何一个难题的产生都离不开我们的基本题型和基本方法,例如:有这样一个公认的很好的开放性题目:请给多项式加上一个单项式,使其成为一个整式的平方,这个单项式是_____。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好题?不在于它有几种不同的答案,而关键在于学生对答案的生成过程的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处理这个题目时,他所产生的答案是不相同的,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可能会想到或是基中一个,稍微再好一点的学生估计是可以考虑到、-1、这么4个答案的,班级里优秀的学生是完全可以考虑到这个答案的,在思考完这么一个题目之后,我们的老师若是给予一定的引导,然后再抛出上面的分解因式:这个题目的话,我肯。会解的学生数量肯定是比我上面的那种处理方式多出许多的,通过这样的处理,无疑就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当出现一个不能直接用我们所学方法去分解的多项式时,我们可以通过考虑添项,使其转变成一个能够分解的多项式(比如说完全平方式),另外,既然可以添项,那又可不可以把原本多项式的某一项拆开成两项或两项以上使其能够达到分解呢?此时,顺势抛出的第3个题目我认为是完全可以引导我们的中等及以上学生做这样的思考的。
所得这样的收获,还得感谢导师和宁教授以及同工作室伙伴们所给予我的真心的“评课内容”,当然也有我自己的一些课后思考以及平时的问题纠结所产生的。由此,我认为我还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思考:如何从平时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特长生的培养? 2016年4月19日
工作室介绍
罗宗绪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3月,挂牌于双成都双流中学实验校,以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