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三个不能”
名师工作室“三个不能”
此文发表在《学校品牌管理》2014年第3期上
成都双流中学(610200)
物理特级教师,双流县名教师工作室导师 黎国胜
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化的深度推进,为了使学校间师资力量更加均衡,让名师的教育智慧能够在各大范围内传播,各地纷纷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广泛开展活动,带领工作室团队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出课题、出人才、出成果的预期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但是,最近笔者参加了一些名师工作室研讨会,听了一些工作室主持人(或导师)的交流,深感有必要厘清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努力使名师工作室沿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前进。因此我认为名师工作室必须做到以下“三个不能”。
一不能以研究考试为中心
在一次名师工作室研讨会上,我听到了不少的工作室导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他们带领学员研究每年的高考题、中考题,开办命题讲座,甚至还带领学员在考前进行预测、押题,还有导师非常自豪地说自己团队的考前押题如何准确等等,我越听越觉得不是滋味。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是培养高分学生。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育要追求分数,但是不能唯分数至上。高考、中考命题方向,考试的能力要求,重点和难点,学生如何应考,这些可以研究,也应该研究。通过对高考、中考的研究,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考得更好,无可厚非。我也会做这些事,每年高考结束,我也会收集全国高考物理试卷,自己动手做一遍,还要进行归类分析,甚至还要对一些试题进行解题方法的剖析,写一些研究文章发表。但是成立名师工作室,组织一帮人专门来研究如何应对高考、中考,是不是太功利?是不是把教育搞得太狭窄了?名师工作室培养的目标是不是搞歪了?研究方向是不是搞偏了?
名师工作室一定是团队交流、分享的平台,成员相互切磋、展示的舞台,绝不能成为比拼应试成绩的擂台。
教育好比苹果树,高考中考成绩好比树上结出的果子。谁都希望结出更多、更大、更好的果子,但是我们不能成天去研究果子体积有多大、颜色有多鲜艳、产量有多高;相反我们应该研究如何让苹果树的根扎得更深,根深树干才能更壮实,枝叶才能更繁茂,才能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子。
俗话说:养树要养根,养鱼要养水,养人要养心。名师工作室研究教育,当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心为主,当以研究青年教师的心为主,当以促进人的终生发展为主。
名师工作室理应成为先进教育理念的实验田和传播者,绝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高地,更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二不能以帮助学员评定职称为出发点
为了吸引教师参加工作室,调动积极性,一些导师介绍把工作室的活动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如职称评定要求有市县级公开课,有哪一级的论文发表、获奖,于是工作室的活动千方百计与这些东西建立联系。这种做法固然能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他离开了工作室,如果他通过了职称评定,他还会热心研究教育吗?他还会主动要求成长吗?
教育要功利,但不能功利化。名师工作室也要功利,但同样不能太功利。这种功利化的做法难以持久,对青年教师的终生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
这让我想起了孔子对学生子夏的谆谆教诲。学生子夏要离开老师去从政,临行前孔子请教该如何从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的回答非常智慧,一针见血。当官从政,治理一方,往往总想快出政绩,出大政绩。孔子告诫子夏,要有长远打算,不要追求立杆见影,不要追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要高瞻远瞩。
名师工作室如何开展活动?恐怕也要牢记孔子的教导:“无欲速,无见小利。”让我们牢记古人的训导:淡泊明志,宁静方能致远。
三不能以出成果为价值取向。
名师工作室要追求成果,要有成果意识。但要全面理解成果,不能把成果窄化成撰写论文、评比获奖,更不能事事以有无成果、成果大小及多少来衡量和评价。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成果的解释是工作、劳动后的收获。名师工作室开展活动,大家参与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打开了视野,学到了某种方法技巧,看到了自己未增看到的教育现象,激发了自己的某个想法,或者自己被感动了,这些都是收获,都应当算是成果。成果不一定非要写成文字,非要写成论文。
因此,我认为在活动中大家彼此坦诚交流,分享,碰撞,相互激励、启发,然后从别人那里学到了东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做法、观点,这些都是宝贵的成果。当然,能够经过理性思考系统加工,成为论文肯定是更好的成果。我们提倡大家多写、常写,但是写作能力有强弱之别,不能强求,不能一刀切。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才是名师工作室出成果最重要的土壤。有了这种土壤,假以时日,成果自然就会成长出来。
在我看来,名师工作室应当是一个具有相同志向、共同追求的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纯洁的学术团队,它以追求教育真理为己任,以共同成长为目标,共同助推教育的良性发展。
工作室介绍
黎国胜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2月底,是双流县首批成立的5个工作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