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习后两个标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课程类型
讲授新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难点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40 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
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几种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策略
1、通过作板图,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
2、“问题导学”、多媒体实物投影。
3、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4、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巩固知识。
5、借助比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教学过程
以有趣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地图载体与启发教学,注重对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与应用,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地理思维过程构建本节课的程序与构造,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和图片,运用多媒体,以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吗?学习本节知识,帮大家解开这个迷。
聆听和思考
推进新课
(教学法:引导分析法)
过渡: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大家都知道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那么,肯定存在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大气运动。
结合教材P36第一段内容讲解: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三个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聆听和做笔记
假设条件下的单圈环流
(教学法:板图分析法和假设推理法)
过渡: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那么,地球的大气运动如何?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情况下探讨一下。
板图:将地球的半面展开,形成一个地平面,再将它转为水平放置,那么请大家看看这个图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图有何联系呢?
图中的赤道就是我们所说的A点,两极相当于B、C两点,那就是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了。这个就是地球大气环流的基础。
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
回忆画图,见活动“理想状态赤道与极地间热力环流图”(图2.9)。
理想现实化一:附加自转条件
(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讨--启发式和做图比较法)
变式作图
梳理关系
案例分析教学法
巩固知识
过渡: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地球是不断转动的,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条件,仍假设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低纬环流(板图)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低纬环流:(立体右图,准确把握风向)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
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投影)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
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
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详细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
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变式拓展或堂上练习]
指导读图提问:如果选择航海,你是选择信风带还是西风带?
展现案例:贸易风和珍珠港事件
原因:地转偏向力对气流起主导作用,南风转为西南风,而且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中纬度这个力不可忽视;中纬度地区温差大热量消耗大,上下对流旺盛,引起强劲的大风。
边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边听讲分析。
根据低纬环流的分析方法,阅读教材P37,先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后听讲、理解。
以平面简图的形式按顺序绘制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情况。
聆听、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作图、发表看法
理想现实化二(再附加公转条件)
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
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读图、思考
探究:
北半球
海洋和
陆地冬
夏季气
压中心
的高低
(教学法:讨论归纳法、探究学习法)
引导学
生层层
推进
堂上练习
(教学法:列表比较法)
过渡:受陆地面积影响下的气压带与风带
1.请结合P39的图2.12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1)观察图2.12可知,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
(2)依据物理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
(3)读图2.12-a,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4)读图2.12-b,由于冬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2.请结合P40的图2.13和图2.14(或下面的图)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投影)
时间
北半球同纬度海陆温度差异
北半球同纬度海陆气压差异
被切断的气压带
突出的气压中心
七月
陆>海
陆<海
副热带高压带
(见图示)
一月
陆<海
陆>海
副极地低压带
(见图示)
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逐步投影)
小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重要原因之一。
读图、合作探究,思考分析,发表看法
读图、探究、填表
读图思考、分析填表
气压带
与风带
对气候
的影响
过渡:自然界是非常神奇的雕刻师,塑造了地球上多样的景观,例如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茫茫的撒哈拉大沙漠、迷宫般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等等,但归根到底,是气压带与风带在对它们起作用。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投影世界类型分布图)
聆听、看图
回忆知识,分析,加深印象
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教学法:引导分析法和读图比较法)
过渡: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若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来描述;若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
(1)单一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问: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度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怎么样的特征?
再问:太阳辐射强。那么高温的地区近地面的大气该如何运动?
总结:该气候终年在赤道低压带(大气环流)的影响下,盛行上升气流而多雨,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且全年分配较均匀。
特点:高温多雨,全年皆夏
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主要分布区: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结合《地图册》让学生熟悉具体的分布空间位置。)
(2)单一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A.所属热量带:温带;该气候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较差较小。
B.总结:该气候终年在盛行西风(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mm之间,且全年分配较均匀,终年温和湿润。(结合教材案例一图2.16的伦敦直方图,分析其气温、降水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特征)
C.特点:终年湿润,气温适中,年变化小。
D.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区: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的狭长地带,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的南北二岛。
读图、分析数据、归纳作答
阅读教材P42,读图、分析气温、降水特征,归纳回答
气压带
和风带
交替控
制下气
候类型
(教学法:引导探究法)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A.该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因太阳直射点北移→副热带高压带北移的影响下,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因太阳直射点南移→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结合教材案例一图2.16的罗马直方图,引导学生说出特征)
B.特征: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暖多雨。
C.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区: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端等地。
D. 有哪些代表性的城市?--------罗马、雅典、伊斯坦布尔、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墨尔本、帕斯、好望角、开普敦等。这是唯一一种夏干冬湿的气候类型,大家要认真理解记忆。
小结:受单一气压带与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3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两种,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在此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就不详细讲解,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大家应该注意的是气候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气压带和风带,还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根据分析“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的方法,自主探究,归纳回答
收敛思维,聆听
活动探究
联系实际
加深理解
请结合教材图2.17的a、b两图资料和“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思考分析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两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基本成因是什么?
(2)试从地形、陆地轮廓等分析两地分布面积的差异?
(3)你认为可能还有什么原因影响到a图中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吗?
参考答案:欧洲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纵深发展;北美太平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合作探究、思考、分享、交流
首尾呼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那么,日本的氢气球炸弹可以漂洋过海到美国的原因大家应该非常清楚,由于日本部分与美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北纬40°到60°之间,处于西风带,而日本在美国的西面,因此日本的氢气球炸弹可以飘到美国,对其造成威胁。
收敛思维,聆听,思考
十、作业处理
1、A、B、C、D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B、C、D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
A
B
C
D
2、完成地理填充图上的练习;
3、分成若干小组合作制作三圈环流简易模型。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教学预测
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知道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同时提高其动手能力,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考虑到部分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初中地理知识薄弱的因素,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多联系图片和现实进行教学。
十三、教学后记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