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学好问题与问题切入》
一、一个好问题的标准
数学课程中的问题必须有较高的质量。只有较高的质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体系建构的探索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促使学生敢于针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实践和验证等,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一般来说,一个好问题的标准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好问题能启迪思维,激发和调动探究意识,展现思维过程。波利亚曾指出“我们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是寻常的,他们还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这里的“探究性”应当是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我们的数学教育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因此,具有探索性或创新性的问题,正是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这又并非是“高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启发性不仅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原理,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应该能够识别的模式,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运用很快地得到解决。一个好问题的可发展空间是说问题并不一定在找到解答时就会结束,所寻求的答案可能暗示着对原问题的各部分作种种变化,由此可以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结论。问题的发展性可以把问题延伸、拓广、扩充到一般的情形或其他特殊情形,它将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思考、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空间。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好问题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问题来源的“开放”。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有着直接联系,对这种社会、生活的“开放”,能够使学生体会出数学的价值和开展问题解决的意义。同时,问题的“开放性”,还包括问题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者多种可能的解答,打破“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的标准解答”和“问题中所给的信息都是有用的,有用的信息都给出”的传统观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解放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三、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切入问题切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种情景,找到一个问题,寻求一个突破口,使问题得到解决。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数学课的问题切入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因此,问题的切入要具备以下特点。
切入的问题要面向多数学生。应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设计问题,切入的问题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启发诱导性,问题的设计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切入的问题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解决难点服务。要达到恰到好处的要求,教师必须把握《课标》,熟悉新教材,了解学生。把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分解,使疑难问题化整为零,各个突破。教师必须把知识、智力、能力等诸要素的发展目标与教材的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切入的问题用在关键处,产生最好的效果。达到切入问题的真正目的。
二、问题的切入
问题切入的角度要新颖。为学生创造思维的情境,给学生造成心理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由此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有利于思维能力、研究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直接讲述给学生,而是先把前提条件交代给学生,然后以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切入,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直到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就达到师生一起去探索、实践、求证,去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
问题切入要把握好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能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以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切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四、数学问题的解决心里分析1.从学习心理学看问题解决。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看,问题解决一般理解为一种认知操作过程或心理活动过程。所谓“问题解决”指的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人之操作过程,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为目标定向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来说,问题解决是指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缺少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高级心理活动,其核心是思考与探索。2.数学问题解决心理过程。学习心理学谈就表明,问题分为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的状态。问题解决就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开始,寻求适当的途径和方法达到目的的状态和过程。因此,问题解决实质上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探索新情境中问题结果和达到问题的目的状态的过程。以数学对象和数学课题为研究客体的问题解决叫做数学问题解决。一般来说,数学问题解决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所谓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即问题是以什么样的形态、方式组成和出现的。因此,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从问题情境开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克服人之矛盾冲突,积极主动地寻求和达到问题结果的过程。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必须经过下列四个步骤:即理解问题、明确任务;拟定求解计划;实现求解计划;检验和回顾。”数学问题解决在一定的情境中开始,要求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创造一种教学中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和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铭心.数学教育学.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
[2]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工作室介绍
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1月。工作室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目标,以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