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浅谈诗意语文中的对话教学_吴明渠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浅谈诗意语文中的对话教学

文/牟芮冉  时间:2015-10-25  浏览数:1135

                                                         浅谈诗意语文中的对话教学

                                                                                                             双流东升迎春小学      牟芮冉

利用暑假,重读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品味他诗意语文主张一路走来的精彩。阅读中,我不断的思索,开始隐约感受到了诗意语文中的人文关怀,它将语文的实诗性品质展现到极致的同时,还与孩子们一次次的心灵交流,那种灵魂碰触的绚丽火花,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精髓吗?故此,我愈发认真地研读,反复三次,终于从中把握了一些课堂对话教学的脉络。

对话的基础:文本细读与“陌生化”设计

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的实践,始自对‘文本诗意’的阐释。”从对话教学的方面来说,老师通过文本与学生进行对话,文本作为对话的载体,如果粗制滥造、陈旧无趣,又如何能够在师生之间搭起畅通的桥梁呢?对文本的细读,旨在发现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言语秘妙。既然是秘妙,一定是藏于文字中,只有充分细读,才能取得仙宝。

空有仙宝,用不得法,依旧无效。要想把对话的桥梁修得美丽畅通,需要老师将那些言语秘妙精心整合,进行“陌生化设计”。“陌生化”是老师的技艺所在,强调将教学结构呈现和转换处理得出人意料,以此增强对学生吸引力和驱动力。“陌生化”并不意味着“陌生”,它是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极力追求的东西,但不应偏执一方。“陌生化”还是得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课堂的逻辑秩序,不然画虎不成反类犬,可谓本末倒置。

王崧舟老师在进行诗意语文探索初期,曾对《只有一个地球》三易其稿,其中对文本的细读和对教学的精心设计使我为之深深动容。

一稿:因周益民老师《只有一个地球》而起,以“与母亲对话”为主题,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流程,补充两个课外资料拓宽文本意蕴。遗憾是必要的咬文嚼字因缺乏对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

二稿:增加品词环节,抓住“生态灾难”激起千层浪,基于文字的那种对地球、人类的忧患之心让人荡气回肠;1-8段的处理采用相对集中、层层深入的板块策略,一唱三叹的复沓回环结构让课堂韵致盎然。遗憾是“竹影扫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三稿:将感悟性和质疑型融为一体,提前预设学生反应,机智处理,在文和意的转换过程中国,加入“象”这一中介,“披文以显象,显象以悟道”,诗意语文从此发端。

三易其稿,体现的是一位对语文教育充满热忱的老师,在与学生对话过程的不断探索。一次次修改,让师生之间对话的障碍逐渐清空,文本在课堂上真实地将老师与学生的频率对准,师生共情,信息的传递达到最高峰。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对于对话教学有着惊人之力,它应该是对话的基础,制约着对话的高效。

对话的保障:营造气场

语文教学负载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任务。它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文本的遣词造句,更在于借此唤醒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面对现实生活本身,品味生活,内化语文。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在于身处审美的意境中去培养语文素养,往往最能打动学生的,就是那种萦绕在课堂间的气场,它是对话的助推器,是对话教学的实力保障。

气场,其含义高于“氛围”,它是一种交织融合了师生的思想、情感、智慧、精神、心灵的场。“情”字是它的主旨。在气场的覆盖范围里,人人受其影响而行动。有了气场的课堂,就有了教学魅力,有了浓浓的吸引力,能够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使之目标一致,想法殊途同归。

营造气场是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的一个重要主张,在他的《一夜的工作》中,详细地演示了如何营造气场。

营造气场,首先要把握一堂课的情感基调。以《一夜的工作》为例,这是一篇简朴、蕴藉、真挚细腻的文章,但它以简约的文字表达了深厚的意蕴。王崧舟老师在处理这一课时将情感基调定位为迥异于文本基调的感动、崇敬。带领学生用心触摸文字的体温与气息,发现那“极其简单”后的“极其不简单”。课堂的活动始终围绕“感动、崇敬”的情感基调,情感在时间里烘焙出浓郁的芬芳,使学生和老师一起为课而动容、流泪,课文的真谛也永存于每一个人的心头。

其次,要艺术的构建一堂课的教学节奏。《一夜的工作》所呈现的是一种首尾呼应、拾级而上的课堂节奏,从情感变化的角度,可分成四级台阶:诗歌导入,“渲染情绪,未成曲调先有情”;用一个词表达感受,“激发情感,便觉春光四面来”;品读“极其简单”,“启迪情思,梦回芳草思依依”;音乐视频收尾,“陶冶情操,意满便同春水满。”起承转合中,情绪拾级而上,高潮如擂鼓之响,停罢仍有余声。

此外,营造气场需要高度整合一堂课的多种元素。课堂元素不仅要指向认知、启示,还应重视审美。对于各种课堂元素都应在审美这一维度上得到整合。王老师在《一夜的工作》中,音乐运用得恰到好处。畅想总理审阅文件时所思所想的《在银色的月光下》,《你是这样的人》的歌声伴随着《周恩来》电影剪辑,无一不将学生引入文本的深处。其实,王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践行着他多元素有机整合的理念。有时是补充的课外文本,有时是一首切合主题的诗,有时将文本变化配乐朗诵……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能将孩子牢牢抓住,让孩子不由自主地和老师亲近起来,在课堂中携手同行。

对话的升华:课堂小练笔

在王崧舟老师最早期的课例里就可以看到结合文本进行写话的环节,并且从2001年的《荷花》到2013年的《孔子游春》,王老师都一以贯之的进行课堂小练笔。最开始的练笔是指向文本情感的,《荷花》中,王老师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朵荷花进行练笔,使学生对荷花形象有了更生动的印象和感受。这样的练笔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对话,使课堂主旨得到升华。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逐渐走向统一,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师的课堂练笔也从指向情感,向兼顾情感与实用两者变化。《孔子游春》中,为了感悟写法,让学生用排比形式概括“看到……想到……”,当细读文本后,又再次让以同样形式学生写水的秘密,最后让学生继续编写水的文章。三次练笔目的不同,第一次旨在透析文本写法,是教学的认知环节;第二次旨在理解迁移,是教学的实践环节;第三次旨在拓展升华,是教学的迁移环节,依托支架式教学的诗意语文,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的合二为一。

重视语文素养培养的练笔依然具有加深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同时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取课堂效果信息,以便及时改进,并且学生运用文字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达到了精神对话的目的。我将课堂小练笔成为对话教学的升华,因为它可以同时实现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以及与同学对话,并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运用于课外。

我想,名师课堂的成功,是在于课堂中无时无刻都有值得品思的教育真谛。或许主张不同,风格不一,但是其所蕴含的精华是值得每一种教学理念研究和内化的。从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中,我琢磨出了对话教学的一些策略,欣喜若狂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研究的新方向。


工作室介绍

<p> 2012年4月24日,双流县名教师“吴明渠工作室”在东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