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于无疑处生疑 在有进中求进_吴明渠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于无疑处生疑 在有进中求进

文/陈英  时间:2016-10-31  浏览数:689

旧时相传,菠菜烩豆腐最富营养,这大概是前辈知识分子的想象,而今又说,菠菜最不适宜与豆腐相烩,因为酸碱配合破坏营养;过去认为早晨锻炼最好,而现在却又认为晚饭后活动对于身体最有益;过去认为治疗骨折必须绝对固定,现在则认为适当活动才有利于恢复。如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旧时的看法固然缺乏根据,现在的认识也未必理由充分。但能对旧时看法提出疑问,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所以,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的对象,就谈不上研究,更谈不上进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首先引导启发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会提出问题,就不会有创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并进行“问题性”教学,培养学生思考意识。要使学生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先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质疑是创造意识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营造出质疑讨论的氛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让学生逐渐养成多思、善思和大胆质疑的好习惯。

其次要激励学生有疑、质疑、析疑、解疑。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今的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我们不止一次在课内外经历的事实中体悟到: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地“放手”、“放开”,让学生全身投入到学习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去探索规律,是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的保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进行发散思维,可以改变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现状,久而久之,就会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一方面要虚心地向书本学习,另一方面却要“慎思之”,“明辨之”,不可轻信盲从,不可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在那些值得怀疑的问题面前,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生树立探索的榜样,并启发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持久、有效的探索活动,这样一来,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的主动、有趣,使得创造力的培养能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培养学生多思多疑,抓住机会,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众所周知,人人都看地图,唯有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是如此之相似,假若他们是两块木板,就可以拼合在一起。如果认为这两块陆地原来就是拼合在一起的,只是后来才像板块一样断裂,漂移开来,这种现象就能能到解释。于是,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构造的版块飘移学说。

  上例,提示我们,启发学生思考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感想、敢说、敢做,这样就容易给学生浓厚宽松的氛围,使学生的创造热情高涨。这样,更有利于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因为学生新的念头常像火花般的闪现,应该珍视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且莫让它一闪而过,如同流星般的泯灭,不然可能与发现的机遇失之交臂。但是,学生提出的疑问,未必都能作出恰当的解释。如果对某个问题能有一星半点的想法,也不能轻易放过,这常常是学生们作出重大发现的突破口。要引导学生勇于向突破口继续前进,不要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做到在有进中求进。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得开启学生的求异思维。因为求异是创造的核心,所以,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防止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限制学生,扼杀学生个性。因为个性是创造的先决条件,有个性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诺贝尔获得者朱棣文曾说:“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不同于别人的思维方式,用别人忽略了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从而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核心,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探求适合学生发展、创新的教学方法,让知识成为激活、唤醒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火种”。

工作室介绍

<p> 2012年4月24日,双流县名教师“吴明渠工作室”在东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