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享受语文之美_吴明渠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享受语文之美

文/牟芮冉  时间:2016-10-30  浏览数:736

享受语文之美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

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迎春小学

牟芮冉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教师们进入了新一轮的研讨历程,加之教育信息化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吸取专家学术论点,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简述了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并针对核心素养,思考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薄弱环节,立足于课堂阅读教学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阅读审美

   自2013年5月,中国教育界权威开始进行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整体框架研究,日前,向各级教育部门下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核心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思考这次核心素养探索的根源,不难发现是为了解决中国教育长久以来教学目的散漫、无系统,培养人才缺乏整体指导性的弊端。核心素养作为国家推出的整体框架,能够让教师更有方向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发展的人才。

一、隐藏的美

   对应初步设定的九大素养,专家们开始对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进行思考,初步得出语文课程有四大核心:审美、思维、文化、语言。审视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不少薄弱环节,审美就是其中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11版课标出炉后,语文教师意识到了在语文工具性方面的忽视,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课本中的文章被当作叫教表达的范本、例子。大有阅读是为了写作的发展趋势。这种改变让许多老师耳目一新,亲身实践,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开始反思,读得少了,写得多了;感悟少了,分析多了;共情少了,方法技巧多了。语文的工具性重要,人文性就可以淡化吗?我记得有位老师劝诫我:“语文课不需要大肆的讲思想感情,也不用导行,那是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的任务。”初听时觉得大有道理,在真正接触了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的教学后,我才真正领悟语文在人文熏陶、审美情趣方面不可替代作用。

每一篇文本都是作者的经历、情感、思维的宣泄,这些内容促使作者选择最合适地方式进行表达。阅读,不仅要对作者的措辞进行审美,更应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经历进行审美。语文的审美导行是润物细无声的,是一种亲其师故而信其道的教育。当学生深深受其文本所以吸引,亲近文本,一切的教育都会水到渠成。咬文嚼字,一味强调写作技巧与方法教学的语文课,必然会使审美薄弱,达不到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同时,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缺少一种创意的、个性化的理解思维,集中表现为课堂教学时问题思考的方向相似,综合实践活动、阅读后的表达等方面的雷同。

二、润物无声的审美

审美,应该蕴藏于所有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人物之美……语文的审美是一种体验与感悟,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欣赏与评价,内化为自身的审美观。细细品味每一个节好课,无不着眼文本,依托生活进行审美。

有感情地朗读,是对文本语言的审美。读出词语的温度,读出语句的节奏语感就是在进行审美体验。

我的第一节县级公开课教学《绒毛小熊》,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孩子们的朗读。我和孩子们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我和小熊玩的游戏,感受我和小熊的快乐时光,在每一小节的体验结束后,我都会让孩子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孩子们读听课时的“一本正经”,打针时的“不喊一声疼”,每一次的味道都有所不同;每一小节后回读“我和小熊度过了数不清的美好时光”又一次比一次感受强烈;到课的最后引读“老朋友怎么随便扔了”时,我情绪激动,入情入境,孩子们的朗读让我明白他们也和我一样。那节课上得很畅快,没有老师过多的讲解,只是体验,反复读,可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文本也理解得很透彻。

朗读,是审美的手段,汉字独有的音韵美,在作者笔下编织出奇妙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朗读,眼、口、心齐动,产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朗读,也是审美体验的抒发,那些懵懂于心,无从说起的情感体验,透过学生声调起伏、语气节奏的变化,与他人产生关于美的交流;朗读,还是对文本语言的积累,读文时对词句大意渐渐了然,那些符合个体偏好的语句会自然而然流入心中。

要想读懂美,读得美,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十分重要。指导朗读要从技法和情感两方面入手。体验情感是读好的基础,借助想象与联想、生活经验、实践体验、音画视频等,可以很好激发的情感,当学生入情入境后,老师结合学生特点适当点拨朗读技巧,会促使学生朗读水平快速提升,必要时,老师的亲身示范会十分有用。关于朗读,最令我佩服的要属王崧舟老师,他的《孔子游春》等课例中的朗读指导,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借鉴。

对文本的细读,是对作者情感、思维的审美。选取文本关键段落进行品味,分析写作思维,可以使学生达到对内容理解、表达的审美训练。

老师的细读是课堂细读的关键。备课时对文本的透彻分析,抓住的有可能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以《装满昆虫的口袋》为例,我在教学时就抓住了“迷恋”一词。识字学词环节听写迷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对迷恋的理解;理解内容时以“迷恋”搜索法布尔的两件童年故事,概括段意提炼小标题,抓住文段中的词语去体会“迷恋”;对内容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法布尔的“迷恋”,并讨论删去一件事可否体现“迷恋”;最后体会鼓鼓的口袋中装在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理解“迷恋”真正的含义。整个教学都围绕着“迷恋”展开,以点串线地理解了文本内容,也体会了作者选材之美。

对文本细读后,可以发现有些文章点在写作技巧,有的在阅读能力,还有的在思想感情。老师在细读时要特别注意文本的文眼、相似的段落、重要情节等,多查阅资料,向前辈取经,用一生去备课,才能窥见文本精辟之处。教学中虽然选点不同,教法不同,但它们的根本是对文本段落的细读品味。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审美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才会得以提升。

对文本的人物、思想等的评价,也是一种审美。它促使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实现批判性的意义建构,滋养出创意美、个性美。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辩论会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人物、思想等进行评价,是一种个性化的审美。在《为了他的尊严》中,我设置了独臂乞丐与健全乞丐的对比、独臂乞丐前后对比、女主人和乞丐的对比,在对比中问了如下问题:“你看出独臂乞丐是怎么样的人?”“你认为两个乞丐有什么不同?”“当两个乞丐相遇,会如何辩论?”“女主人为什么样要这样做?”“身边有独臂乞丐这样的人吗?”当从讲授者变成旁观者后,我发现了很多不同的灵魂,他们用自己稚嫩的价值观去对人物进行审美,读出了不完全相同的感受。教学《琥珀》一课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也让我真正看到了学生成长为完全不同的个体。

呵护学生的创意,鼓励他们的个性化表达,都有助于形成学生不同的审美偏好。我们不能给学生树立教材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也不能把自己的审美偏好强加给他们,关注审美,其实老师自己就要有审美意识,去欣赏不同个性之美。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小学语文好像谁都可以教,教拼音写字,教课文应该难不倒中国人。但做了语文老师后才会发现,教语文不简单,为懵懂孩儿打开几千年汉语文字积淀之门,需要老师有功底,肯钻研。近两年愈发体会到语文之美,也深刻认识到自己还在山脚徘徊。大概小女人总有诗意情怀,不愿一味追求功利性的语文教学,我愿继续徜徉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学,和孩子们一起发现,享受语文之美。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堂皇与茫然:建构以思美能力为中介的纯粹素质教育理念》[J],马正平,2012



工作室介绍

<p> 2012年4月24日,双流县名教师“吴明渠工作室”在东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