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提高语文课堂效益的催化剂
预习,提高语文课堂效益的催化剂
九江小学 陈英
提高语文课堂效益,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益呢?我认为必须要预习在先,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学生提高自学和探究能力重要途径。预习既是学生对知识的独立感知阶段,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产生疑惑并产生迫切解决欲望的第一时间点。预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有效的预习有利于顺利地进入新课
很多老师都知道,孩子学习差的原因主要是上课听不懂导致不专心而赶不上老师的进度。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新课之前没有预习。由于上课之前没有预习,新课的内容哪些是自己不懂的,哪些是自己似懂非懂的,哪些是自己预习了多遍仍然还没弄懂的,都不清楚,那么听起课来心中没底,听课的针对性就不强,只能被老师牵着走,被动的接受,根本就没主动可言。学生在课堂上分不清主次,听起课来也非常吃力,就更不用说能够积极思考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了。这样茫然的听课,长此以往,学生会越来越不思“进取”,失去自学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效率,难道能说是高效的吗?因此,我们教师要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动笔做好上课前的知识储备,这样也避免了学生在上课时精力不集中,从而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我在教学北师大教材第六册《小虾》这课,我让孩子们提前回家预习,第二天上课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说说生活中观察到的小虾的样子,然后再说说小作者眼中的小虾。并看看作者怎样从生活习性和各种活动把小虾描绘得活灵活现。从他们充满自信的表情,我就知道孩子们回家是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预习了。一堂课就在一种轻松而愉快的情形下完成了。
二、预习给孩子一片天空、让课堂活跃起来。
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抓好课堂主体。课堂的主体——学生,他们的天性就是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我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教给孩子预习方法,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来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我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一课时,当我一提到“徐霞客”时,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的说:“老师我还知道徐霞客写了一本书《徐霞客游记》。”当他说完,一些孩子向他投去佩服的目光。接着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还知道这本书主要写了徐霞客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我还知道他为了记下这些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随后教师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样一来,关于徐霞客的一些生平就在学生的交流中完成了,学生也能牢牢的记住了,课堂氛围也营造起来了,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从此孩子们爱上了预习也爱上了读课外书。
三、预习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由于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讲水平,加强上课记笔记的针对性,使上课的效果大大增强,因此使得作为学习中心环节的课堂学习状况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学习的被动局面,减少了因听不懂而浪费的课堂学习时间,上课听懂了,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也大大节省。当然,预习也要花费一些时间,但与课堂听讲,课后复习和做作业效果的增强相比,所花的时间是非常值得的。
学习后进的学生,最好从学习较差的那门学科开始进行预习,看看学习局面会不会有所改变。学习差,又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再花大量时间补课和做作业,实在不合算。学习上欠了债总是要还的,预习则是还债的最好方式,这种还债,可以在上课时直接受益,有人把预习后开始的学习过程比喻成“加速运动”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我在教学古诗二首《凉州词》和《浪淘沙》时先让孩子们去查阅有关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和有关诗人的资料。在第二天教学时先让孩子们交流昨天的预习情况,后面在讲诗句的时候孩子们就能站在诗人的时代去理解诗句,就避免了上课孩子被动的局面,也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预习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心理学认为,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能力,能力是在活动中产生的。预习是一种自学活动,它包括复习旧教材、独立阅读新材料、动手完成预习、查阅工具书等等。一个学生能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长期地而不是短暂地坚持预习,他就会使自己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会善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进行比较、判断、推理、具体化等思维作业,思维的广度、深度、速度也逐步得以改善。这些自学能力、光靠上课是“听”不出来的。在旧知识不断更新、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当今世界,这种自学能力无疑是一笔使你终身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比如:我们班的很多学生,每次阅读丢分很少,作文每次都很新颖,总能写出很多感人而优美的语句,善于发现身边的事例。这就是长期预习培养起来的能力。由此可见预习对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相当重要。
五、培养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
“熟读精思”“学而不思则罔”“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良好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我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教给学生找课文中的关键句,再找关键词语,然后再入手提问。有的学生提到的问题能够抓住中心。如北师大版教材第十二册《养花》一课中的中心句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学生的提出的问题是:“课文是怎样描写养花的乐趣的?”、“课文中有喜有忧表现在哪里?”。在学习北师大版教材《荷塘旧事》一课时,学生的提出的问题是“课文写了荷塘的几件趣事?”等。通过预习、提问,学生知道了预习应该注意什么,懂得怎么做,而且在每学习一篇课文之前,不待老师布置,便能按照他们那个已经了解的预习方法,自觉、主动地去预习,成了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好课文,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向着“自能读书”的目标前进了。上课时精力就更集中了,课堂效率也可想而知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古代这句话作为军事名言,而在现代我认为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的语文预习。预习是上课前的一个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工作尤其重要,是我们上好语文课,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工作室介绍
<p> 2012年4月24日,双流县名教师“吴明渠工作室”在东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