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细节之处见宏达 细微之处窥天下_匡世国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细节之处见宏达 细微之处窥天下

文/匡世国  时间:2016-05-30  浏览数:1461

细节之处见宏达  细微之处窥天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运用历史细节进行教学

    当前,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此次高中课标修订,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1.制订新课程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2.研制我国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3.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关于学科的核心素养已经基本定型,历史学科提出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历史价值”五大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区历史工作室申报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运用历史细节进行教学的策略研究》,就目前开展的工作和研究情况与在座老师进行一个交流。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老子

我的交流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全方位解读历史细节;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运用历史细节教学还原历史本真;运用历史细节教学的策略

一、何为历史细节呢?

“细节”《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细指小,节指单位或要点。历史细节即是历史的细枝末节,具体表现为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所关注的历史细节往往是指日常生活史、微观史,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从民众的角度和立场来重新审视国家与权力,审视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审视帝王将相,审视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现象。而这些历史细节往往以历史资料、历史图画、历史数据、历史故事、音像作品等方式呈现。

1.从历史学科素养的解读看历史细节(根据首都师大教授叶小兵的解读)


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建立在对历史史事的掌握、理解基础上,对历史作出相应的判断、思考;或者说是施教者提供相应真实的历史,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从而形成判断、价值。

“学习历史不仅可以知道很多“故事”,更关键的是,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增长智慧,逐渐练就一双明辨世事的慧眼。在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下,这样的问题被忽略了,淹没在“挣分”“升学”之中。于是,学习历史更深远、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意义,被淡化甚至被抽掉了。”

——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

2.从高考命题的立意看历史细节

                             ——无不关注历史细节

3.从高考命题的命制看历史细节

历史细节已大量成为高考试题命制的新材料和新视角

历史学科的高考题一定要考主干知识,但命题者往往会找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通过无数个历史细节来见证宏观大历史,见微知著,让考生从命题者选定的细微的社会历史细节中分析宏大的历史趋势和历史真相或历史规律。

仅以2015年全国卷I选择题为例涉及到的历史细节有“古代农夫的生活”、“西汉皇帝与舅舅的关系”、“沿海崇拜海上保护神的妈祖、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古罗马正义女神象”等等。

不但把那些看似琐屑细小、却与百姓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世俗生活内容引入高考试题,实现拓展学生历史视野、体验历史丰富多彩、形成整体历史观的目的,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的缺陷,便于学生直接、多渠道地接触历史,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体认和感悟。而且也是他们进行高考命题寻求新突破的最佳视点。但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普遍缺乏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细节意识,对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尚缺乏有效探索。

4.从史学理论看历史细节

1.后现代主义史观

二战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了西方乃至全世界,对现代文明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主要表现为质疑进步史观,反对宏大叙事,挑战历史真实性的前提假设,否定历史学科学化,把历史学与文学关联起来,倡导历史叙事化。后现代主义史观习惯于把研究的视角定位于日常生活史、微观史等,代之以日常生活、底层人物、突发事件、妇女、性行为、精神疾病等微观和细节。

2.社会史观

社会史是指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识的运动体系,它是以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等级、阶级、社区、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构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行为变化及其观念,产生变化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因素为研究范畴,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社会史是“从民众的角度和立场来重新审视国家与权力,审视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审视帝王将相,审视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现象”。社会史观提倡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3.微观史学

微观史学是相对于宏观史学而言的历史研究,微观史学多指对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种组织或制度等等所做考证、排比、叙述性的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具体的、局部的和专门的。微观史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阐述史实,是宏观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微观史学具有传统宏观历史所没有的优势,并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

   无论是后现代主义史观,还是社会史观,抑或是微观史学。这些史学研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挖掘和“生产”出了千万个社会史的主要表现形式——历史细节,重点关注宏大社会下的日常生活、底层人物、突发事件、妇女、性行为、精神疾病等微观层面的历史细节。客观上为中学高效课堂提供了大量好用的历史细节。

5.从史学著作看历史细节

如叶曙明的《重回五四现场》、王国华的《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曲爱静翻译的《一点都不靠谱:不可不读的历史细节》、张鸣的《近代史的鸡零狗碎》《大历史的边角料》、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焦润明苏晓轩的《晚清生活略影》、赵英兰的《民国生活略影》等

6.建立历史细节资料库



建议:1.明确分类、分时期——便于检索使用

2.明确“收集什么”——围绕教学核心问题

3.明确“到哪里收集”——资源途径

4.明确“如何收集”——典型性、丰富性原则

二、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1.现行教材的编排宏达、甚至是割裂,让丰富多彩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变得含混晦涩,枯燥.

2.历史课堂缺乏历史细节而变得低效乏味;简单地要素讲解法,让历史课变成枯燥无趣的填空,变成知识体系与框架。

3.各种急功近利、沽名钓利的做法,让历史课变成师生共同作秀的表演。

4.学生问卷调查统计

学生喜欢的历史课堂

喜欢历史学科的原因

对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

目前历史课堂的现状

纯粹意义上的过去式历史已满足不了当代学生的要求了,他们更迫切希望和需要能够让他们内心产生共鸣、与他们日常生活有着某些联系的历史。正如知名历史教研专家夏辉辉老师所言:“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冷漠与网民对历史细节的沉迷,让历史教师情何以堪”。

三、运用历史细节教学还原历史本真

叶小兵教授说过:历史是具体、动态的,历史课要讲得真实鲜活,就离不开细节。典型而关键的细节能让课堂上的历史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经过挑选的历史细节,或于趣味盎然中打通现实,或于感人泪下中点化课堂,或于发人深省中润泽生命。

1.历史细节能点拨课堂教学重点。

历史是真实而有效性的,特别是不可忽视的历史细节,往往把宏达的历史诠释得更加清晰而灵动。从信息的性质上讲,细节有一种活的属性,这在信息传递时最容易被接受,又不容易被遗忘。运用细节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的抽象、枯燥和乏味,还可以解决在教学中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例如,在分析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时,

从这些大量鸦片战争的细节描述,真实而有趣。尤其是人民对于战争的认识描写,可以得知人民对战争的冷漠其实是对封建统治的冷漠,对当时政府的冷漠而不是不爱国,自然而然得知鸦片战争失败在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从而使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得以解决。

2.历史细节能阐释课堂教学难点

历史教学中的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和难于掌握的抽象、复杂、深奥、隐蔽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阻力大、难度高的地方。而历史细节是一种活的属性,运用在历史教学的难点中,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乏味为生动快乐。如对抽象问题,历史细节可以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把具体感知与抽象感知相结合,减少学生理解抽象问题的困难。

例如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时,影响往往很枯燥并且学生也难以理解,因此可以摘选毛泽东和蒋介石阅读新青年的历史细节为例。

这两则历史细节材料反映出毛泽东和蒋介石虽然后来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成了共产党领导人、一个成了国民党的领导人,但是两个人对《新青年》的追捧,反映了五四一代青年受到新文化的洗礼与启蒙,《新青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改变现状的思想种子。这样,通过历史细节的铺陈,问题的指引,最终实现细节为灵魂服务的核心宗旨,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

(3)历史细节能探究课堂教学疑点。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求真”、“求实”,而历史教学中的疑点常常是对历史本身的质疑或者对历史事件真实的探求。如果仅仅就教材讲教材,很难探究疑点也很难让学生突破疑点知识,历史细节的教学,往往把真实的、细节性的知识呈现出来,并产生一种主动 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问、质疑和阐述自自己的观点,并善于从历史细节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 是批判性思维的表现。

例如同样讲述新文化运动时,关于《新青年》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大,新文化运动在当时影响力的也不够,并非教材叙述的那样。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教学疑点时可以把陈独秀怎样逐步把《新青年》包装为畅销杂志的,介绍这样的历史细节。

    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时,其实并没有什么高远的志怀和预设路径。其实除了要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外,更无多少实际内容。可以说,早期《新青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以青年为拟想读者的普通杂志。

 就作者而言,《新青年》第l卷几乎是清一色的皖籍。第2卷虽然突破了“地域圈”,但仍局限于陈独秀个人的“朋友圈”内。杂志创刊号声称“本志执笔诸君,皆一时名彦”,大抵类似自我张扬的“广告”。实际上,早期《新青年》作者大多是在五四以后才逐渐成名的,有的一直名不见经传。

通过这样历史细节的讲解,学生会进一步理解新思想在宣传过程中的艰难性,新文化运动的推进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会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厚根基的理解,从而完成了本节教学内容核心疑点问题的探究,那就是新文化运动影响力的客观认识。

4.历史细节能品味课堂教学亮点

    一节历史课怎样才能真正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火焰,怎样让学生的成长终生受益。一节历史必须要有亮点,也许学生忘记了讲授的具体历史知识,但不会忘记那些精彩历史的瞬间。历史细节能点明课堂教学燃点,历史细节能品味课堂教学亮点。

   例如在讲到《70年代中国外交新成就》其中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时,通过图片了解到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下飞机,快步向前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

教师如果能把这些细节故事”生动形象地讲出来,确实能够增加课堂的“历史味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感悟在“文革”特殊时期,周恩来开展外交活动的艰难处境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用图片作为载体,讲述图片背后历史的细节,多方查证图片史料的信息内涵,同时要思考教学问题的切入点,精心进行问题设计,发挥图片史料的历史价值,让历史细节成为亮点的教学。

四、运用历史细节教学的策略

围绕主题(课魂)

七中嘉祥 王子涵 以图片渗透整节课

七中万达       以《新青年杂志》渗透整节课

适时适当(四不原则)

一是历史细节的使用量不能太大。

二是细节使用不能“功高盖主”。

三是历史细节使用不能超越学生的理解范围和能力范围。

四是教材资料上已有的历史细节不重复使用。

历史细节+问题设计(模式)


工作室介绍

以“最美的相遇”为工作室的理念,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