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上得“粗糙”些
读特级教师王瑜主编的《给物理教师的101 条建议》一书,收获颇多,书中谈到备课时要注重预设,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时的一段话令我心头一震:对课进行预设时,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大气”一点、“粗糙”一点,给学生留有空间和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把课上得“大气”一点、“粗糙”一点,这是对课堂教学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近年来,各种赛课风行,各种高效教学模式盛行。在赛课中,执教者口若悬河、激情四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课堂设问一个接着一个,学生连连举手,回答问题侃侃而谈,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听课老师和专家们对献课者精准的课堂调控能力和节奏的把握能力赞叹不已: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时间把握精准、教学过程流畅等等。
这样的课虽好,但它不可复制,它经过了专家团队的策划,经过了无数次的排练,只能作为一种观赏课。而对于大多数老师的常规课来说,不可能有一个专家团队给你出谋划策,也不可能反复地演练,只能靠教师自己琢磨,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经验来处理教材,这样的课才是常态的课、真实的课。对常态课,我们要多一分理解、宽容,允许老师把课上得“粗糙”一点。
我们提倡“粗糙”,但要反对“粗劣”。所谓“粗糙”是不精细,不追求把时间精准控制到分秒,不一定完全按照教学预设走,重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和生成。比如,对某一个问题,学生的理解还有难点,可以停一停,等一等,让学生讨论,这样做虽然影响了教学进程甚至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它充分尊重了学生,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样的“粗糙”是有质量、有意义的。
一堂课如果环节太多,环节与环节之间相扣太紧,教学内容多、容量大,表面上看是一堂高强度、高效率的课,但是师生都被教学预设牵着鼻子走,束缚了手脚,师生疲于奔命,这样的课虽显得组织严密、安排精细,实则非常“小气”。适当把课上得“粗糙”一点,老师牢牢把握住大的方向,具体细节可以灵活一些,这样的课才显得大气、灵动。
笔者高中时期的化学老师对课堂纪律要求非常严格,他上课时只要有人讲话,立即停止讲课,很多时候一节课讲不到15 分钟就停了。另一个化学老师上课非常认真,板书工整,条理分明,思路清晰,非常受学生欢迎。可我的化学老师所教学生成绩却不比另一位老师所教学生差,我一直在寻找原因。原来我的化学老师,虽然课堂上讲得很少,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时间,并对我们的学习习惯进行约束,让我们自己学习,反而培养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学会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此,提倡“粗糙”,方能“大气”。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
发表于《教育导报》2016年3月29日第3版
工作室介绍
黎国胜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2月底,是双流县首批成立的5个工作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