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备忘录
今天听了双中实验校雷老师以及棠外宁老师的两节课的同课异构,内容是九年级六单元When was it invented?SectionA1a-1c的内容。
在评课环节学习到如何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评课,这是以前不清楚的内容,对以后的评课有了一些方向。首先是各个学校的老师分别从话语的角度提出了理论的依据,然后又对这些理论在课堂中找到了支撑点。总结几点:
1. 课堂话语的情境真实性
两位老师在这方面都有体现,首先是宁老师在引入部分提及了sky lantern,来引入话题,紧扣了上一个单元的内容,也和本单元的目标invention 联系起来,在这节课的结束部分利用了一个博物馆导入话题,让学生分别扮演导游和游客的角色进行对话联系,情境也非常真实,这样学生才可根据语言环境有话可讲。
在雷老师的课堂上很突出的是用主题图进行语言环境的猜测(人物角色),从而让学生处于这种语境进行后面的听力,后面程sir在这个地方提到,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例如who are they talking? What are they talking? Why are they talking about?
通过问题让学生去体会语境的真实性。
2. 话语的逻辑顺序和层次
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的导线都体现了一定的逻辑性,从宁老师课堂开始的guess环节慢慢过渡到check 环节,很容易的让学生进行了过渡。雷老师在语言知识的运用上也是如此,从简单的单数到复数(when was the…invented?/when were …invented?)的练习,从目标句型的回答和目标句型的提问(Now we know when they are invented. If we don’t know , how should we ask?)都体现了逻辑性和层次。
3. 师生的互动性
陈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提及到对于学生的回答鼓励不应该太宽泛。对于学生的输出及时的评价是很必要的,但是应该做出客观的评价,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纠正(提出连读这个语言技巧,学生进行模仿后若有不足应该提出)。而雷老师在这个部分的处理是要更好一些,让学生一句一句的跟读,在每一步跟读后都对问题进行纠正,能在下一次能得到进步。
4. 语言的准确性
平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关注的是课堂的流程是否流畅,在我们教师语言的准确性上会有所忽略,这样有时会造成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指令不清,让学生模糊老师的意图,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今天有个教学环节也是让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雷老师在让学生根据那几个发明物发明时间,运用before 和after 进行句型练习的时候,两位老师都对这个语言的运用进行了处理,但方法却不一致,(宁老师是直接说到The TV was invented first/last. Then we know … was invented before…)在课件上直接挖空的形式呈现,学生就会以这样的形式直接模仿,而雷老师在这个地方就说到before,然后紧接着想让学生跟着答上来,其实是想在陈述了那么多实事之后,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说出来。这个例子会让我们思考在课堂上的提问我们是想要学生提问,还是直接向学生提问,谁占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在课堂的用语一定要规范准确,不出现模棱两可的指令。
最后程sir在总结时候说到,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基于不同的课型抓住语言信息,语境信息,语者意图三个方面。于我的理解而言,语言的信息应该包括语言文本本身的信息,语境信息在听说课应该是说话者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阅读课应该是语篇的上下文以及逻辑的处理,最后是语者的意图,应该是通过说话者的语言,符号,语音语调来体会语者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体会情感。其实也就是知识技能到策略,文化意识,最后到情感态度。
工作室介绍
<p> <span style="line-height: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