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改进的学情分析
传统上,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被视为教师教学的三大关键,相比之下,备学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更多地关注于教材、教法研究,较少考虑学情分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教学认识发生重大转向,即从怎么教转向怎么学,学情分析开始走向前台,成为关注焦点。考察当前教学中的学情分析,教师并非完全不知道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他们的教案设计中往往有学情分析这一独立模块。平心而论,总体上学情分析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缺乏整体观念,大多关注片面学情分析
从实际情况看,备课前教师能较多地关注课前的学情分析,而课中、课后的分析相对薄弱,教师很少把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情分析加以综合,三者之间缺乏连贯性。以一节课为分析单位,学情分析应指向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在课前环节,需要诊断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在课中环节,需要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在课后环节,需要分析学生是否掌握教学目标与学习问题,以便为下节课提供信息。
二、缺乏证据意识,盛行经验化的学情分析
许多教师的学情分析严重缺乏证据意识,他们大多以孤立的经验来确定学生学习情况。虽然这种个人经验判断并非完全无效,但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和学习的复杂性,个人经验判断在很大程度不能保证分析的准确性,甚至造成错误的分析。因此,就一节课而言,教师需要尽量收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生学习信息,这样才能作出合宜的判断。
三、缺乏合作意识,难以持续开展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能,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为有效开展学情分析,教师之间的合作极为重要。然而,许多教师缺乏合作意识,众多学校没有建立起相关合作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个别教师有心开展学情分析,但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得到合适的团队支持,最终导致个别教师单兵作战的格局,使得学情分析的研究难以为继。
四、缺乏实施途径,亟需学情分析研习机制
考察当前教师校外培训,培训内容大多聚焦于怎么教,较少关注怎么学,有关学情分析的内容极其少见。其原因在于学情分析只是近期开始受到关注,且培训者未能提供专业服务。而在校本教研中,也大多关注教法、教材研究等方面,学情分析很少成为研究主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缺乏学习有关学情分析的专业途径,亟需建立有效的研习机制。
工作室介绍
<p> 毛凤鸣校长工作室于2014年3月经县教育局发文同意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