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每逢闲暇之时,捧起《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孔子那极具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总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孔子在几千年前就道破的某些教育的规律,如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行为。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一问就问到了学生心坎里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当然愿意在老师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一来因为自己确实饱读诗书,才干超绝,二来也因这这份理想志趣,久积于心,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由此可见,孔子对学生知根知底,巧于设问,善于启发,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孔子的因材施教,及重视学习者主体性参与,体现着对个体的发现与尊重,强化了个体的自我主体精神和价值意识,增强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我人生实现的期待。同样评价学生要因材施教,老师评价学生要多方考察,不仅要注意观察学生在你跟前的表现,还要了解他私下的表现。不以主观臆断去判断学生好坏,要因材施教,而且要向孔子那样,关注自己的教育策略是否有效。现代教育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有:认知方面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和认识结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能力方面的差异,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才能差异等。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必须实施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性情习惯、个性心理丰富复杂,多种多样,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而又风趣幽默。孔子就是这样,对骄狂自负的子路,含蓄批评;对谦逊过分的冉有、公西华则委婉鼓励。启发引导,通情达理,这就是孔子的教育,针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个性,其实因材施教也就是我们今天倡导的适度教育的理念,它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健康成长。
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可以说一直是做为老师的我思考的话题。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当教师把教学当成一种爱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谋生工作时,你离好老师的距离就不远了。而把自己的所有都献给教育,留给学生的老师。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学生使之从中受益的老师才是优秀的教师。我们不仅应该践行孔子的教育观,更应该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教师仿效。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他的教育理念。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这些理念是如今提倡的“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我们真的应该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孔子的教育理念到今天也仍未过时,仍然值得我们教师去学习。我们要学孔子的精神,潜心自己的事业,用纯净的良心成就一份责任,用艰苦的跋涉让教育多几份人性和温暖。
因此,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潜心阅读孔子教育教学理念,用理念来指导我们搞好教学,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的需要。
工作室介绍
<p> 欢迎你来到罗莉工作室,这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请随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