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吉春亚讲语文》有感
沐浴在春日的阳光里,感觉是那般温暖。心情如此大好的时节,捧起《吉春亚讲语文》这本书,又一次走进吉老师的语文世界。
在新课程标准颁布的今天,传统语文教学也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能力不同,推陈出新的绝招也让人炫目。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重点讲解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上成科学课;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仅注重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还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难道不是和“语文味”背道而驰?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也应该“删繁就简三秋树”呢?与综合结太深的缘不是语文味,与人文攀太近的亲不是语文味,与媒体贴过密的心不是语文味。语文味在哪里?语文味就在语文的个性中。
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往往注重于懂得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把握内容、积淀情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文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原因,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通俗地说,就是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把“话”说恰当,把字写漂亮,把习作写明白。重在“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如三年级的课文中《花钟》可定为言语表达的多样性,《蜜蜂》可定为言语表达的准确性,《玩出了名堂》可定为言语表达的条理性。
语言表达的“精彩妥帖”是语文学科学习的个性------所运用的文字恰好表达了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换一种表达就没有这个效果。只有这样一课一得,课课有得,扎实有效,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日有长进,写作方法也能在阅读中借鉴,人文教育也才能有载体。
当然,语文课有极强烈的人文性,不能否定语文课对学生的精神、思想、审美、创造力、道德情操等等的影响力。但是这一切都是在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在学习并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精神、思想、审美、创造力、道德情操等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教育的。一位美容师曾这样说过:高级的化妆是自然,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表现那个人的身份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突显,引人注目;拙级的化妆是掩盖,掩盖自己的年龄与缺点;劣级的化妆是扭曲,扭曲自己的个性,失去了五官的协调。美容师对化妆的如此精辟的界定,对“语文味”的认识有所启迪。
语文课承载的其他内容------智力的开发、审美的感染、思想道德的教育、文化品位的提高,精神境界的提升,均以以培养言语能力为核心而巧妙的渗透和展开,化妆要与“语文”主人身份相匹配,它不能突显,不能掩盖,更不能扭曲。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进行教学,就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
工作室介绍
<p> 欢迎你来到罗莉工作室,这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请随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