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
《剪羊毛》教学设计(谭婧)_夏加强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剪羊毛》教学设计(谭婧)

文/夏加强  时间:2024-05-16  浏览数:449

双流区名师夏加强工作室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策略研究”课例

《牧童之歌》单元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双流区实验小学

执教教师

谭婧

   

音乐

教学内容

《牧童之歌》

   

三年级

教材版本及章节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6课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牧童之歌》

课时数

3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3-5年级)的学习任务如下:

学习任务1:听赏与评述。乐曲《小放牛》以中国乐器为主,能够听辨出乐曲的主奏乐器唢呐,并感受唢呐丰富而奇妙的音色特点及其强大的表现力,增强学生对音乐形象地感知能力。乐曲《孤独的牧羊人》能够认识不同的节奏型“x x ox ox”,并用肢体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

学习任务2:独唱与合作演唱。歌曲《剪羊毛》和《小小羊儿要回家》能用正确的肢体形态、演唱方法、自然的声音表达,使学生充满自信并富有感情地与同学合作合唱;使其能够结合演唱认识音名、唱名、音符,识读简单的乐谱,跟随音乐模唱或用唱名视唱简单旋律。

学习任务3:独奏与合作演奏。在乐曲《小放牛》、《孤独的牧羊人》,歌曲《剪羊毛》、《小小羊儿要回家》中,使学生能够参与各种形式的演奏活动,享受演奏及歌唱的乐趣。能用打击乐器或其他课堂乐器进行独奏、简单的合奏或为歌(乐)曲伴奏,正确表现音乐的节拍、节奏和音高;能根据音乐的情绪和特点采用合适的力度、速度演奏。

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

单元内容:本单元选材包括《小放牛》、《孤独的牧羊人》、《剪羊毛》和《小小羊儿要回家》四首作品。

编写特点:三首歌曲从内容上看分别塑造了人们剪羊毛、牧羊人在山顶高歌以及牧童赶着羊群回家的音乐形象。学生在本单元的音乐体验活动中,可以通过感受音乐要素影响下的情绪变化,充分感受作曲家笔下不同的牧童形象和牧羊人的劳动生活,体会辛勤劳动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知识构建:全音符、唢呐音色。

能力构建:纵观本教材,从一年级的节奏模仿,到三年级的认识唱名,再到本册运用五个指定音为固定节奏编创旋律的练习,进行了螺旋式的编排。如在本册第四单元《春天的歌》开始“1、2、3、4、5”节奏短句编配旋律到本单元“1、2、3、5、6”节奏短句编配旋律,循序渐进复习已学习的节奏和音符,并加以巩固与运用,逐步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全音符后,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单纯音符全部学完,为之后节奏运用和乐谱识读做铺垫。

单元学习目标:

1.感知本单元《孤独的牧羊人》、《剪羊毛》风格迥异的歌曲特点,体会劳动的乐趣。

2.按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乐句之间的换气要求演唱,用柔和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认识全音符,并在歌曲中唱准全音符的时值。

3.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唢呐丰富而奇妙的音色,感受其艺术价值。

4.学生能通过聆听、模唱,用指定节奏创编旋律等方法学习歌曲。

5.通过对音乐的学习使学生体验不同国家、地域牧童的形象。

单元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评价形式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能用自然柔和的歌声准确演唱《小小羊儿要回家》;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准确演唱《剪羊毛》。表现性评价1.能准确、完整、富有情感地随音乐演唱(优);2. 能在老师的提示下跟随音乐有表情地演唱(良);3. 能跟随老师或同伴随伴奏演唱(合格)。自评互评师评能听辨唢呐的音色,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 表现性评价1.能准确判断音乐中,唢呐出现的时间,并模仿其演奏动作(优);2.能在老师的提示下,随音乐准确模仿唢呐的演奏动作(良);3.能跟随老师或同伴模仿唢呐的演奏动作(合格)。自评互评师评能完成音乐知识问卷。纸笔评价1. 90分以上为优秀;2. 70分以上为良好;3. 60分以上为合格。师评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剪羊毛》

课型

【九义段】唱歌综合课       欣赏综合课£     演奏综合课£   其他£ 

【高中】新授课  /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实践活动课£  其他£

课程标准分析: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时有以下学业要求:

(1)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判断是哪些音乐要素引起的音乐情绪、情感变化。

2)能正确识读或拍击简单节奏谱,跟随音乐模唱或用唱名视唱简单旋律。

3)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自然的声音,自信、有感情地演唱。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民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 这一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 、"丝绵"夸张地形容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富于想象,很有童趣。歌曲为.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 , 前三个乐句节奏基本一致,附点八分音符构成的节奏贯穿其中,句末都以  " X.X | X 0 | "  这一节奏型收尾,旋律中以分解的主和弦音进行,使得曲调色彩十分明亮,情绪轻快活泼,展示了剪羊毛的工人熟练、轻捷的动作。第四乐句从高音" 2 "的附点节奏开始,连续级进下行八度到  "1" 。突然反跳上行八度,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的心情,坚信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 , 旋律起伏较大 , 节奏明快,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两句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三、四乐句,使整首歌曲既有对比,又完美统一,音乐形象鲜明。

学生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经过三年的音乐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关于音乐的能力,且这个时期的学生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对于演唱歌曲,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歌唱姿势与发声方法,但是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持续引导并加强训练。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一个思维由具体转化为抽象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喜欢被认可和肯定,并且乐于参与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针对以上学情,就本课而言,《剪羊毛》情绪欢快,旋律优美,课堂中可充分利用音乐的“弥漫”性,采用“听唱奏”的上课模式让孩子在反复聆听中熟悉音乐,感知相关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观察能力和协调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好习惯。

课时学习目标:

(1)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表现歌曲,并体验、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2)能在歌曲学唱中,感受节奏型X.X ”带来的音乐变化,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能够在聆听、演唱、律动、编创等活动中,进行小组合作情境创设,并展现牧场欢乐的劳动场景。

课时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评价形式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目标1)表现性评价1.能较好的演唱出歌曲的情绪。(优)2.能在老师的提示下演唱出歌曲的情绪。(良)3.能跟随老师或同学们一起演唱出歌曲的情绪。(合格)师评自评能够体验和感受节奏型“ X.X ”带来的音乐变化。(目标2)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1、能够自己独立表现音乐变化。(优)2、能够在师的提示下表现音乐变化。(良)3.能跟随老师或同学们的提示下表现音乐变化。(合格)师评自评能够和小组编创歌曲,进行情景表演。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1、能够组织小组进行编创,引导成员合作展示。(优)2、能够和小组成员一起合作编创歌曲和展示。(良)3、能够配合小组一起展示编创。(合格)师评自评互评

 

学习过程设计

环节一:师生问好,节奏导入教师活动1学生活动11. 教师弹钢琴与学生问好。(发声练习) 1. 学生与老师问好。(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进行练习) 2.教师示范两条节奏。 X  X X  |  X  0  |  X  X.X  |  X  0  | 2.学生准确模仿教师拍击的两条节奏。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节奏游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关注附点节奏,并为之后划分乐句、学唱旋律做铺垫。环节二:学唱旋律教师活动21. 教师弹奏歌曲第一部分旋律,引导学生感受节奏。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老师弹奏的这段音乐中出现了刚才拍过的哪条节奏?” 2. 教师弹奏全曲旋律。教师:“这个节奏在下面这段音乐中出现了多少次?” 3. 教师出示乐谱,范唱或范奏全曲旋律。教师:“现在请你跟随老师的演唱(演奏),当听到这个节奏时,把它轻轻的拍出来。” 4. 教师通过句尾的相同节奏,引导学生了解乐句。 5.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同相似的乐句,并提示该节奏型“ X.X ” 在音乐中所的带来的变化。 6.教师引导5、6乐句在与其他乐句在的不同。(关注音乐要素带来的音乐变化)  7.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演唱。学生活动21. 学生静听音乐,判断出现的节奏。    2. 学生静听音乐,关注附点节奏出现的次数。  3. 学生随乐看谱拍手,通过视觉和动觉联动再次感受附点节奏。  4. 学生知晓乐句并试着演唱乐曲旋律。  5. 学生找出相同、相似乐句,感受“ X.X ”带来的音乐变化(活泼与跳跃),并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6. 学生感受5、6乐句的音区、节奏所带来的音乐变化(抒情),并用饱满的气息和连贯的声音演唱。 7. 学生带有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全曲。活动意图说明:附点节奏“ X.X ”是本课的重点节奏,贯穿整首歌曲,学生通过听辨、体验、对比、观察、实践等手段了解与掌握该节奏带来的音乐变化及演唱要求,为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幸福拍手歌》学习附点八分音符做铺垫。环节三:学唱歌曲教师活动31. 教师播放歌曲范唱,引导学生感受歌曲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情绪。教师:“在音乐中,人们带着怎样的心情剪羊毛?为什么?” 3.教师出示乐谱,播放歌曲范唱。  3. 教师弹奏钢琴,引导学生演唱第一段歌词。(解决歌词对位、音准、节奏问题) 4.教师弹奏钢琴,提示歌曲情绪的变化。(通过音乐要素,对比两种唱法,提示情绪的不同,用跳跃、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6.教师弹奏钢琴,引导学生演唱第二段歌词。 7.教师播放歌曲伴奏。 学生活动31. 学生了解学习内容。  2.学生从歌词内容和音乐要素(速度、节奏等)感受歌曲情绪。  2. 学生关注歌词再次聆听,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3. 学生划拍、指谱,唱准第一段歌词。   4. 学生再次感受节奏、速度、力度带来的情绪变化,并用活泼、跳跃,连贯,坚定、自信的声音演唱第一段歌词。 6. 学生划拍、指谱,轻声演唱第二段歌词。 7.学生跟伴奏完整表现歌曲。在唱、动中展示牧场工人在劳动时的快乐形象。活动意图说明:用点拍的方式,让学生关注每一拍的第一个音,解决歌词对位问题。用跳跃与连贯的演唱要求,解决歌曲的呼吸以及活泼、抒情的情绪情感要求。环节五:拓展表演教师活动51.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组情景表演。  学生活动51. 学生分组讨论按生活经验编创符合歌曲情景的表演。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经验进行二度创作和创意表达的学习体验中,初步具备对所担任角色的理解能力、对情感状态的体验和想象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水平。组织编创学习小组,开展探究、交流、合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板书设计      

剪羊毛(澳大利亚民歌)

 X  X.X  |  X  0  |

 


工作室介绍

工作室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为研究领域,立足课堂,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