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学科德育的意义与策略》
[摘要]从思政课一体化到思政教育一体化,学科德育的开展有了新的要求。开展学科德育相关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抓手,也是整体推进思政课程育人效果的必要方式。同时,学科德育还在落实课程标准新理念要求、实现学生全面成长和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推动学科德育,必须在根本方向、落实方式、落实手段和评价方式上,采取针对性策略,以促进学科德育的高效实现。
[关键词]学科德育;思政教育;一体化;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重点建设研究基地主要成员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思政课程与学科德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热点和焦点。在此背景下,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时代背景,探讨为何需要加强学科德育,以及如何推动和加强学科德育,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拟以此为关注点,试图为教师和教研员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从思政课一体化到思政教育一体化
学科德育的建设是在从思政课一体化到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变化过程中展开的。因此,要了解学科德育建设,就离不开思政课一体化到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时代背景。就此而言,需要关注三个重要概念,即课程衔接、思政课一体化和思政教育一体化。
1.课程衔接
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该文件是实现课程衔接的重要根据,对学科德育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针对"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和"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等问题,该文件提出"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基本原则,并确立了学段统筹、学科统筹、环节统筹、力量统筹和阵地统筹等主要任务。其中的学科统筹明确提出了"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这对后来的学科德育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指引作用。在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方面,该文件提出的"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正是当前开展学科德育的具体操作指南。
2.思政课一体化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思政课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明确了根本依据。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明确了"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的要求,还提出了"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论述,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这些要求为中小学开展学科德育提供了明确指导。为落实这一要求,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中小学学科德育的明确,对开展学科德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当前,有些中小学在开展学科德育相关工作时,使用"课程思政"的说法,是不太妥当的。
3.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上,以更为宏大的视野审视大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最新认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这些论述,对于深刻理解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一体化,是在思政课一体化基础上,在覆盖面和深度上的加强,更是落实学科德育相关工作的新要求。
从思政课一体化到思政教育一体化,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德育为先"的基础理念逐渐明晰。学科德育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应该与这个过程相适应,体现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的新要求。
二、当前背景下加强学科德育的意义
当前背景下,加强学科德育的相关工作,意义重大。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德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
抓手
党的二十大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是当前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伟业的根本依据。学科德育所要求和实现的方面,是各学科教学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和抓手。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三全育人"的要求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学科德育的深入开展,能将育人的根本理念落实到教学各环节中,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需要的方向,为有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具体路径。
2.学科德育是整体推进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必要
方式
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政课的重要性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不等于说思政课可以抛开其他课程独立完成德育的任务。如果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彼此隔绝、孤立,将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目标。学科德育的提出和开展,就是要实现教育的"育人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说的"打好组合拳",不仅适用于思政课,同样适用于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的协调和协同。就这个方面来说,当前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尝试实现的"跨学科融合",就是很好的例子,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3.学科德育是落实课程标准新理念要求的有效
手段
随着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发布,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全面覆盖各学段、各学科。在本轮课改的落实中,核心素养培育等理念的落实成为重中之重。而在核心素养的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正确价值观",正是与具有强意识形态属性的德育内容密切相关。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正确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学科都要落实和"对标"的核心内容。只有在这个问题上正确落实相关要求,才能正确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学科德育的开展,既要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在"教"的维度上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遵循,也要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在"育"的维度上对党和国家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德育是包含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必要内容,是将核心素养培育落在实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学科德育是实现学生全面成长和进步的可靠保证
教育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牺牲学生道德的健康成长为代价,片面追求智力水平的提升。一个"聪明但不爱国"的学生,是无法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这就需要各学科教师都把"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考虑在学生的成长中。本轮课改所关注的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各学科具体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为学生在每一门课、每一堂课的进步和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门课,都应该为他"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提供支持。学科德育就是落实这种支持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各门课程中获得学科德育方面的教育,能从整体上认识成长的正确方式,理解国家和社会,坚定理念信念,具有为党和国家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就达到了学科德育的根本目的。
三、当前背景下加强学科德育的策略
学科德育,不是学科内容加德育内容的简单拼盘,更不是学科教学加德育标签的形式主义。要做好学科德育的相关工作,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扎实的落实。
1.在根本方向上,要明确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最为根本的遵循
学科德育,是以学科的形式落实德育的要求,必须落实"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以此为根据,教师在实施学科德育相关工作的时候,必须以此为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素材的取舍和教学方式的优化。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科教师不愿意将这一要求作为重点来落实,只是强调诸如"德育是思政课的事儿,我讲好我这门课就行了"的理由,是不妥当的。每一门课在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都责无旁贷。只有想清楚自己所教的内容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的关联,学科德育才能真正落实。例如,"人地协调观"与新发展理念的关联、"社会责任"的强调让学生理解"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祖国"等,都是体现这一要求的具体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中考、高考越来越重视"正确政治方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学科教师更加重视根本方向的引导。
2.在落实方式上,要明确学科德育必须以学科教学为载体
学科德育不是学科教学之外的独立过程,而是与学科教学同时开展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科德育不是以思政课取代其他学科课程,更不是按照贴标签的方式把所有学科内容都贴上思政教育的具体"符号"。当前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低级红"和"高级黑"等现象,在学科德育的落实中应该尽量避免。学科德育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的成长阶段和认知特点,是一种教学形式而非口号宣传。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课标与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认识水平和需求,真正找到相关教学内容与德育的结合点、融合点,形成对学科德育的准确把握和充分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依旧按照原有方式进行教学,然后在某些局部场景提出"这是诚信""这是爱国"之类的"提示",看似在落实学科德育,实际上还是如水与油,起不到实际的效果。
3.在落实手段上,要明确学科德育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无论是在学科内实现德育内容,还是通过跨学科等形式实现德育要求,都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从学科的教学来说,这种"创造性工作"的落实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说,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等普遍受到关注的教学新方式,都可以与学科德育相关工作的开展关联起来,在育人方式上有新的思路、新的做法。
4.在评价方式上,要明确学科德育需要采取科学且多样的评价
学科德育不是漫无目的的教学,其对学生发展的持续关注,是通过教学评价与课程评价的方式予以表现的。要保证学科德育在正确的方向上,就必须发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的作用,实现"教一学一评"的一致性。对于这一点,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有充分的关注。如果学科教学重智轻德,学科德育也就失去了本来要追求和实现的东西。就这个方面来说,学科德育的开展要贯彻和落实于评价的环节,从学生的基本思想倾向、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程度和方式等方面入手,通过评价手段,实现对正确发展方向的强化和对各种偏离的"纠正"。当学生在试错、比较的过程中逐渐找到正确的方向,学科德育所追求的内容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学科德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也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本着为党和国家培育有用人才的"初心",所有学科、所有课程都需要在学科德育的落实和优化方面有所作为。
工作室介绍
<p> 廖洪森名师工作室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