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孙晓晖工作室读书心得及反思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黄水中学 陈霞
有幸拜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为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都是那么熟悉,仿佛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问题,在回过头来看这十年的教书生涯,觉得自己做得太不够了。
首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断的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所以这个工作从来没有坚持过。 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 ,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 成为优秀教师的。我们常常说‘没时间读书’,不是没时间而关键是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早上要早早的来到学校上早自习,下午放学后还要辅导学困生……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这几天翻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备课的教材内容上,因为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自然也会荡然无存。从《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一、继续学习的重要性
书中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继续学习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设疑问难、探究学习、自行解决问题”等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继续学习同样给我的课堂教学带进了许多新的教学手段,从最初简单的电教媒体——幻灯、投影,到现在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教学效果也越来越理想,使知识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可以把知识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新知。当然要熟练掌握使用这些教学手段,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巧,才能制作出精美而且实用的课件。
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二、思索是教师成长的必修课
“写作只不过是另一种说话而已,虽然写作比说话要艰苦些,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定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一个人要有思想,不是凭空有的,而是能怀疑,能独立,有鲜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会来眷顾你”……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领导们要教师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让我“想说话”、“有话可说”,也希望我能不负重望真正变得“会说话”。
三、“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此书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对于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要不断探索、改进每一个课题,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这才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社会在发展,中国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教师,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 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就,重要法宝是让学习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习惯,并让这种习惯熏陶我们身边的每一株幼苗,为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而努力!
关怀孩子心灵,促进健康人格
——读《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心得
西航二中 杨南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引领者,组织者,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公民,所以班主任的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化氛围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吞噬了道德成长所需要的那种心平气和。在城市,人的孤独感日益增强,压力、焦虑、紧张和不安感弥漫,而在农村,对城市文化风潮的盲目崇拜和对物质文明的片面追求正不断侵蚀着传统文化的根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各种文化、价值与信仰的交织、冲突使得学生内心的焦灼、不安以及不满足日益严重。这些内心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得不到疏解,极具破坏性。因此自己在从事班级管理的时候,遇到很多迷茫的事,常常令自己叹息、扼腕甚至火冒三丈。幸好,今年,看了朱晓曼老师的《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一书,在这本书里,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朱小曼认为:在婴幼儿时期建立起来的依恋感受、安全感受、归属感受,是儿童社会性、合作性行为的最重要的源泉。在依恋感、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同情、分享和友谊感的基础上,人才有可能进一步生成责任感、使命感、敬畏感、崇敬感,以及由于不断地进行道德反思而升华出的道德尊严感和人生幸福感。俄罗斯20世纪初的大哲学家索洛维约夫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人为了区别于其他种群生物,发展出羞耻感;人为了发展与同类的关系,衍生出同情感;人为了发展比自身更高尚的品质,生长出敬畏感和仰慕感。索氏认为,人类个体最早的三种感情构成了道德的原材料。从上述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情感的培育和开发,那对以后的德行影响至深。但在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存在这样的问题: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心灵的施暴,扼杀孩子独立人格的树立;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动辄体罚,缺乏耐心的引导和关怀;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在这种家庭中成长,孩子的精神得不到引导和关怀,就会滋生各种负面心理。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合理想象,是一种抽象的意识方面的概念,而现实是当前存在着的客观实际,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理想总是美好的,可是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差别,必然引起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如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超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怀疑自己的力量,对理想发生动摇,陷入苦闷和彷徨的境地。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我们所接受的宏大的教育方略总是要孩子从小树雄心、立大志。为了什么什么成为什么什么。与之相匹配,我们强调榜样的力量,把榜样成长描述为什么什么、含辛茹苦的过程。我们的师长也不时地推出一些榜样供我们效仿。然而这种效仿使活得生命个体成为僵硬的工具,使思想全无乐趣可言”。理想性的需要是一个人生命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导引着生命的航程,但是不能忽视甚至离开当下的孩子现实的需要。正是因为真实的生活会使人有很多的尴尬、压力、恐惧,所以如果抛开了现实的当下的需要,而一味地进行理想性的教育,这与学生来说是是虚幻空洞的,那么这种教育永远无法走进孩子内心,也永远不会满足孩子的内心诉求,那么孩子就不会清醒的认识到自身,也无法真正正确的关切他人。
在《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提到,人生有三部曲:从出生到入学应属童年时期,是启蒙阶段,主要是教育家庭环境和父母;从入学到毕业属青少年时期,是成长阶段,主要受教育学校环境和教师;从学校毕业以后是成年时期,是工作阶段,主要受教于社会环境和自我教育,以至终身。学校课程占用着学生大部分时间,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现状,必然引发和形成学生的各种情感、态度,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都会直接或间接参与孩子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且初中生大多处于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初中时期是一个关乎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时期。这时孩子的思想处于动荡时期,具有不稳定性,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但这个时期的可塑性也是极大的,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智利诗人加布里拉·米斯特拉尔说:“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说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正是看到这些文字,我才真正理解到班级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及时性。
自己在工作中,常常会感叹为什么有的孩子,有些问题一犯再犯,不管怎么沟通交流都不见效。后来看了朱晓曼老师的书才发现,我的德育引领因为内容枯燥抽象,教学方式单调乏味,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不喜欢,甚至排斥我的“教育”。值得高兴的是,正是在朱晓曼老师的引领下,我改变了自己那种落后的德育理念,更加强调以人为本,追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学生主动地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追求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现。并努力让自己的德育工作回归学生的生活,关注新时代学生的具体的内心需求,并切实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德育课程。
在朱晓曼老师的专著中,朱晓曼老师十分推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方式,我把这八个字用在自己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叫唐倩,这个女孩已经留了两级,使我们班级年龄最大的学生,但却是最黑最矮的。来自一个离异家庭,跟着爸爸,长期得不到关怀,初来班级时,身上散发着难闻的臭味,而且脾气大,动不动就骂人。那时候班级很多学生都排斥她。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在初一的下半学期的一次运动会上给了我深深的震撼。那一次运动会,她选择了跳远,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相信,但后来还是支持她,给她加油鼓气,因为我不想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终于,到了比赛那一天,我看着她站在起跳线,两脚分开,双手用力摆动,膝盖一弯一直,然后用力的蹬地,像一只笨重的鸟,向前上方腾空而起,在天空留下匆匆的弧影,而后重重的摔在沙堆上,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唏嘘声和嘲笑声,我班自己的啦啦队也在叹息,不忍直视。裁判老师担心她会受伤,建议取消她的比赛资格,我问唐倩:“你要退出比赛吗?”她说:“我想再试一次”。于是,她重新站在起跳线,但还是急速摔倒了,嘈杂的人群安静下来。我赶紧跑过去将她扶起,问她:“你怎么样?”她说:“没事,还有一次机会。”她再次站在起跳线,这时,我喊了一声“唐倩,加油!”,接着我班的啦啦队也跟着齐喊:“唐倩,加油!”,接着围观的人也跟着高喊“唐倩,加油!”只见她眼睛死死的盯着前方,深深的呼吸着,然后调动全身的劲,借助腿的力量,猛地弹跳起来,落地的一瞬间,身体还是控制不住地摇晃了几下,扑倒在沙坑上。她哭了,说:“老师,对不起,我失败了”。我心疼的抱着她,轻轻的摸摸她的头说:“不,你敢于挑战自己,你在我心里,就是冠军!”。后来我问她,为什么那样坚持,她说:“杨老师,我不想让您失望。从小我就没有妈妈,爸爸天天上班很少关心我。还记得冬天我去擦走廊的瓷砖,红着手走进教室,你都会用双手紧紧捂住我的双手,还给我擦护手霜,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存在的,我觉得自己是被爱的,在我的心里,我早就把你当成了姐姐,所以我要努力”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爱是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爱是对学生的不抛弃,不放弃,有了爱,就能再塑生命。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必须要目中有人,要看见学生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最核心的是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面对处于青春期急剧变化的学生,教育必须唤醒学生对于生命的尊重,这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也学会了尊重他人。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内心诉求,绝不能忽视身心健康,绝不能急功近利,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怀孩子心理,促进健康人格,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社会,让孩子们悦纳自己,悦纳他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关怀孩子心灵,促进健康人格才是教育最本真的目的。
心育 育人
——读《班主任心育活动》有感
棠中外语学校 袁榕蔓
《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初中卷)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与阅读,作为班主任的我是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视野,在当班主任的这几年中,我也一直在深深的思考应该如何对学生初中三年进行一个总体的规划,进行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教育,比如小入初后的适应调整期,感恩教育、爱国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合作意识教育、与人交流的教育,遵规守纪的教育等等,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将这一系列的教育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形成教育体系。这是我曾想过而始终没有落实的问题,而《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给了我一个清晰的地图,让我一直在迷茫的教育途中前进中看到了方向,有了目标。总体感受如下:
一、学习后的收获
1、心育活动设计的总体目标:
(1)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2)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4)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为了实现总体目标,本册心育活动从学而有道、和谐相处、豆蔻年华、突破自我、迎接挑战六个模块进行了活动设计。并对每部分设定了心理品质发展重点,如在活动模块一中将活动的主题定为我能“尊师善相处”、我能“课堂勤参与”、我能“阅读和预习”、我能“听课和笔记”、我能“记忆和复习”、我能“质疑和解疑”让学生在欣赏视频、小品、材料和相互活动中深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并在交流中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二、学习心育活动设计的体会
(一)评价体系的改变
1、对学生的评价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心育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心育”活动课上,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自觉完善自己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民主,信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主动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使学生形成了健康的自我概念。
(2)让学生动起来
“心育活动”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本册的心育活动每个案例的设计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如《王子变青蛙》中通过学生扮演小品人物的表演,还有问题辨析、情境设计、游戏、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只有这样的“心育”活动课才是学生喜欢的、实用的和有效的。体验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肯定自己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自我肯定训练,使学生认识自我的不足,并勇于接纳自我)、角色扮演。
(3)增加了学生的心理体验
“心育活动”的活动,决不是毫无目的的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体验,充分感悟。如《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音频中,通过一位母亲给孩子说的一段话,使学生感悟到所有母亲都是一样的,对自己的爱都是不变的。通过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促进对生活的感悟,从而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
2、对教师的评价
(1)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设计科学合理,真正体现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采取的不是灌输的方式,而是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体验。
(2)对学生的评价灵活、民主。在“心育活动”课上,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不能获得心理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灵活、民主的评价手段。这两节课教师采取语言、表情、动作等给学生积极的、正确的心理暗示,加上教师本身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从而达到了课堂气氛民主融洽、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获得良好心理体验的课堂效果。
3、对活动的评价
活动是“心育活动”课的主要形式,从整个设计来看活动内容安排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把心理学知识有机地融入到活动中。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民主、温馨的课堂气氛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氛围。因此,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
(二)心育活动课的特点分析
1、创设符合活动课主题的心理情境
“心育活动”课不同于学科课程,活动和体验是“心育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他是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因此,创设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放松身心,消除学生紧张心理,使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绪中进入活动,有利于下面的沟通和交流。
本册的心育活动案例通过游戏,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行,消除了学生紧张心理,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师生同玩、同乐、同说,拉进了师生心理距离,也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更容易让学生畅所欲言,坦现真实说法,自然地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
2、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发育特点的话题
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一阶段都具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均面临着一个发展危机,每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从这一意义上说,开设“心育”活动课,根据学生心理发育特点设计活动课内容,解决学生内心的心理冲突,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初中阶段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等。现在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许多个性的偏差,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等,他们渴望认识自我,希望在遇到心理冲突时有人能够成为他们的朋友。在“我能用心去沟通”活动课中无论从“万人迷”还是“我说你画”到小品表演,都是针对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学生渴望得到解决,因此乐于参与其中。
3、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本册的活动课分别采用了游戏、角色扮演、情境辨析、故事、歌曲等形式。这些活动,没有教条的束缚,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见解,没有教师僵硬的说教,更多的是学生兴奋的参与。它有利于消除学生对传统教育的戒备和逆反心理,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在这节活动课中,学生优秀《筷子夹玻璃球》,然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参与、思索,唤醒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说出了内心真实的体验。对于学生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告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都极为有限,都无法代替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可能会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深刻记忆,从而触动学生的一次心灵感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迪。
4、实践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育活动”课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像大朋友和小朋友,或者说教师就是“知心姐姐”。学生是关系中的主体,教师发挥的是主体作用,对学生持非批评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师生之间的活动是合作的、民主的、商谈式的活动,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协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课,我们能体验到这种和谐的气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师生平等、信任、合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性评价,杜绝说“不”,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教师赞美、鼓励、肯定。学生的情绪也达到兴奋状态,对同学精彩的表现不由自主地给以掌声,这本身就是积极的情绪表现,是合作带来的快乐。
可以说心育活动课突破了以往学科教学的常规,可以说是一种尝试、一种创造,叫人耳目一新。
一点疑惑: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自己心里的“小秘密”。自我封闭,不愿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因此可能会影响活动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真诚为出发点,与学生建立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一个能充分坦露心扉的和谐的氛围,对活动效果和活动目标的实现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总之,《心育活动设计36例》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迪,虽然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模式,但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心育活动”课的途径与形式的选择应是广泛的、灵活的、实用的和受学生喜欢的。每一次教育过程不是占用大块的时间,在教室里由教师来讲,让学生答出什么,只有学生认知上有调整、情感上有体验、行为上又尝试才是收获,才是成功的“心育”活动课。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合作、潜心钻研,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一定会形成,“心育活动”课也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心得
公兴中学 王仕芬
今年暑假,我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魏老师是位热爱做班主任工作,并且是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好班主任。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的重要性。他其中阐述的无论是工作上的理论,还是对实践的论述,都让我豁然开朗。
魏书生老师从班主任自身的修养、学生培养、特殊情况育人方法、班级科学管理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做班主任之道,很多方法是其独创的。魏老师和别的专家最为不同的是他总是深入浅出,用最简单的事例引发人们最深刻的思考,用最通俗的话语阐述最精辟的道理。具体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班主任自身的修养。
魏老师认为一个人首先要适应环境,享受美好人生。生活不能没有理想,但是人类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目光苛求生活。当代人当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我。人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认识、新的发展、新的能力。只有自己不断更新了,世界在我眼里才是新的。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耐心的职业,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学生有时候做错了事情,老师可能会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但是有些时候,学生一错再错,老师的脾气也容易变坏,毕竟,老师也是一个平常人,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魏书生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我们必须坚信我们会做好的”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他是老师的助手。我深深感叹:魏书生老师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着一种执著的追求,有一种献身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二、学生的培养。
学生的“调皮”、“不听话”常使我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后,对我启发很大。学生走了错路、犯错误,魏书生老师不是训斥、整治,而是以导师之情,民主、平等的态度让学生写心理活动的“说明书”、“心理病历”,以此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在班级日常工作中,我经常感觉分身乏术,因为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什么都要自己去做。而魏老师是把学生当助手,每个学生都是小老师,分担着老师的工作。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还减少了学生犯错误的机会。他的这些做法犹如春雨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田,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追求欲、探索欲、奋斗欲。事事不见老师管,时时都有老师在,真可谓“攻心为上”。学生正是在知识的氛围中,在老师设置的一个个教育中思想受感化,情感受感染,情操受陶冶,灵魂得净化;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打架惹事、无事生非之兴趣顿觉索然无味。这是魏书生对“攻心术”的运用。
三、科学管理班集体。
魏书生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称之为科学管理班集体。对,这就是科学。我不能说为什么这是科学,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科学。魏书生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又有一半多的时间外出讲学,参加会议,而他的班级却井然有序,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事实是最好的证明。书中第三章科学管理班集体,第七章科学管理班级要靠班级的主人们等,给了我育人的启迪,帮我打开这因循守旧的大脑,帮我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总之,读过《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之后,感觉他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处处都是发现,处处都是人生感悟的奇妙境界,在他的世界里,教育也是享受。当然,在品味魏老师的感慨和收获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最后,我想用魏老师的话来表达我的感受:“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晴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
读书与教师成长
九江中学 杨霞
很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到这样一段话,它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日俱增。是的,如果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可以通过建筑、工具等物化的形态保存和延续,那么人类的精神文明如何保存和延续呢?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生儿,他的精神世界充其量只相当于人类的童年,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与身体的发育、成熟一道与时俱进?我认为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由之径。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 ,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在学校中,我最看重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教师读书当然不仅是为了学生。有人说,教师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培育美丽的花朵;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劳作到死吐丝方尽;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更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些曾经写在我们教育学教科书上的东西,现在看来,是有不少问题的。
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应该是一朵美丽的花。花是无法去影响园丁的,它只能给园丁带来感官的愉悦,带来工作的成就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同时,园丁自己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过去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价值必须通过学生的价值体现出来,忽视了教师自己价值的直接呈现方式。
教师也不是春蚕,教师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春蚕吐丝是没有目的甚至是没有对象的,它的使命是为自己筑一个永远的巢,最多是为人类提供几根纺织用的丝。在显然不应该是现代教师的形象。
教师还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是一个机器,让工程师任意修理,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或者改变。而且,教师自己的灵魂由谁去塑造呢?
教师更不是蜡烛。那种把教师看成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说法,其实是很荒唐的。有人还嫌不够,要教师两头燃烧,加快成为灰的步伐。把学生发展的前提建立在牺牲教师的基础之上,显然也是不妥当的。
有人说,教师是绚丽的晚霞,在照亮天空的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美丽。这个比喻虽然比上面的要精彩,但是,当晚霞退却的时候,那星星和月亮构成的夜色天空难道不美丽吗?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在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做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
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如教育创新,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对于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可能并没有超过陶行知。因此,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体会
永安中学吴利琼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抉择,但不需要为压力过重而苦恼,更不需要为了失败而哭泣,也不要让事情来主宰我们,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来主导、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进展。
李开复博士认为: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对此,我的理解就是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形式不同,成功的意义也不同,不要去在乎世俗的模式,只要自己努力去实现理想,并且每天都在向理想靠近,就是成功。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无论是令人瞩目还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我们的理想和现实永远存在着差距。而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改变心态,调节情绪,改变思考方式,不断超越自己,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做最好的自己。
读完《做最好的自己》,感到其实做好自己并不难。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工作经常陷入一种疲劳的状态,经常会被学生的问题搞得自己觉得很累,我知道这不应该是年轻老师应有的心态,但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总是会被学生不如意的表现所影响,开始经常抱怨这,抱怨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减少了,这种心情影响到我的生活和工作,受李老师的影响,“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
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可是,每天出现的让人头疼的事情,让人头疼的学生,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我经常想: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自己,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多么简单多么朴素的道理,为什么我当初就没想到呢,想想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难免会与人产生摩擦,如果我们只盯着别人的错误,那么只能让矛盾越来越激化,但是我们如果想别人的优点,就会使我们很快的冰释前嫌,问什么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学生与老师的身上就这么不可调和呢?其实还是缘于“爱”,如果我们给学生多点,再多点的爱,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都用理解之心,包容之心,责任之心看待,而不去苛求他们像成年人那么懂事,师生关系会不会更和谐一点呢?在众多的压力与竞争下,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论遇上什么困难都不要气馁,积极心态战胜一切困难,一样可以做到优秀。
事实证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最好的自己,都可以做到优秀。我们更不必为自己赶不上别人而太过自责,也不必因为境遇不好而太过感伤,怨天忧人。我们所需要做的,是追随自己心灵的选择,不求其他,但求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
读书笔记(一)
---------《爱的教育》
棠中外语学校 张天涯
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这是一本有着千万呼声的书,这更是一本有着充分教育意义的书.这就是<<爱的教育>>。
本文是以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年中所发生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从与朋友们在同一屋檐下学习,到因父母工作变更,而不得不转学.安利柯,这个10岁的小男孩逐渐在生活中学会坚强,学会努力......他逐渐长大.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读了这本书的人,无一不为它的内容所震憾,震撼于作者那流畅的文笔,更震撼书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每周一次的精神讲话,通过一个发生在意大利国土上的小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启迪孩子们的心锁,让孩子们踏上美好的未来之路.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法.
书中的人物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但是总体分为三大类:老师,同学,父母.这些人无一不体现出书的主题"爱".这些中,有朋友之间的爱,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有老师对学生的爱......很多很多.且这都是人世间最真挚的爱。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这种爱恐怕早已成为泡影了吧,不止一次在电视上,报纸上,网上......看到有一些人嫌父母老了,不中用了,就虐待他们;有一些人,见到以前的朋友老师,理都不理.这难倒就是所谓的"爱"吗?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了。用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爱,我不会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我只想用这人世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
"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因为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班级里有几个学困生,学习习惯极差,生活习惯更差,我试图用自己的爱去感化他们。新学期的资料费都是我帮他们交的;个别谈话,谈理想,探讨生活中的人很事;探讨为人处事,关爱他人;买学习用品如文具盒、笔等为进步的礼物给他,让他们感觉浓浓的爱包围他们,让他们有事干而不总想着做坏事。期待爱能创造出奇迹——当他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有一位老师曾经给他们以关爱,以爱的教育,爱的感化。
读完整本书,不仅明白了如何去给予爱,更明白,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很多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更注意一言一行.《爱的教育》,不仅描述了安利柯所受的"爱的教育",现实生活中的我更是受益匪浅。
2015年9月
读书笔记(二)
---------《帕夫雷什中学》
棠中外语学校 张天涯
当苏霍姆林斯基走进我的视野,令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也深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这不是一项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工作”,或者说,这不是一项工作,而是重塑人类灵魂,使人走向更完美的一种宗教。他的伟大来自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时至今日,翻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仍然可以触摸到真理的闪光,人性的真谛,智慧的芬芳,诗韵的神奇。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能使读者更集中、更全面地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其人、其校及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施教措施。该书除在苏联国内多次重版外,还在国外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本书通俗易懂。它既非空洞无物的泛论,也不是事实材料的罗列,而是以论统实,寓论于实。结构严整,泾渭分明。
这本书所呈现的该中学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教育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让我震惊,而其时间还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而非空想啊!同时本书作者和该中学老师宗教般的教育情怀和高度的专业知识素养也让我击节赞叹!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所追求的东西他们大部分都做到了。比如对文学艺术的重视、对生命的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等等。要说不足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特定时期的某些因素的制约下,其公民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一个教师,我以为,持续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我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即使现在,也有太多的教育问题我并没有思考清楚。
每每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他把孩子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发展思维和语言的极好的途径。他和孩子们带着画画的本子,来到牧场、清晨的校园……观察蝴蝶飞舞、蜜蜂歌唱、牛群洗澡、露珠滚动,使识字成为生活中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和声音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的智慧向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教育。他促使我深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到底缺失什么?在日常的工作中到底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富有成效?
教育的场所是封闭的,老师和学生很少走出学校去打开眼界,去学习实践,去了解社会的需要;评判标准是封闭的,无论是对教师的评判还是对学生的评判,因而在现有教育体制内部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有价值的知识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就未必是有意义的和合理的。教育封闭性的说法给我以很大启发,也让我对如何打破封闭性产生了很多联想。比如,我认为,如果所有师范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社会,从事和体验一下别的工作,那么他们将可能对什么才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价值的教育形成更为深刻和直观的认识。
“活教育学”这几个字是本书留给我的最为深刻的印象。“活”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活是一种情感的灵动,活是一种思维的创造。
不能不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和以创造者的姿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在他的感召下,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们成了本学科的教学权威,又是多面手,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人人都能写文章,作一定意义上的学术报告,人人都热爱学生,注意发挥孩子身上最强的一面,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待它,“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以至于苏霍姆林斯基自豪地说:“我校集体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创造性友好集团,这个集团中每人都为集体的创造做出他的个人贡献;每个人借助于集体的创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同时他又使他的同事们在精神上充实起来。”
作者指出,“我们认为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使每个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实际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劳动的准备,发展他们的个人素质、意向和才能。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使他享受到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进行饶有趣味的、充分发挥了智力的创造性劳动的幸福。”并且将这作为学校的任务。学校培养的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思想贯穿本书始终。苏霍姆林斯基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余活动时间,为学生建立了许多满足每个学生精神需要的课外兴趣组。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那里的老师是幸福的,那里的学生是幸福的。
教育需要用心去经营。很多时候我们有想法,有愿景,却始终不能将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帕夫雷什中学是苏联乌克兰境内的一所十年制普通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他以这里为基地,实践并发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他以这里为取材源泉,抒写他那生动感人的教育诗篇。想想自己,扪心自问,惭愧不已。教育已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不将它与学生一起来描绘呢?我们应该以敬畏的姿态来享受我们的生活状态,热爱每个像花骨朵样的孩子,热爱与他们一起度过的充满着灵动的日子。记得书中写到苏霍姆林斯基将一个开始简直是个数学白痴的孩子教成了后来的“数学家”,这需要怎样的教育智慧啊!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与“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紧密相联。苏霍姆林斯基是不朽的。他的名字和影响早已越出了国界。尽管他的理论有那个时代的印记,时至今日,翻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如沐春风,人性的真谛,智慧的芬芳,让我倍感教育的神奇。
帕夫雷什中学是个理想国,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国。这本书,对我的心理影响极大,也许我永远成不了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教育者,但我愿意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理想对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的理想,决定着一切。霍姆林斯基的精神,是值得我终生去学习的榜样。
2015年11月
读书笔记(三)
---------读书,改变我的教育行为
棠中外语学校 张天涯
自从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我再次以饱满的热情跨入读书的行列,与大家一道遨游书海,重新领略书的韵味,品尝书的甘甜,继续秉灯夜读,沉醉书香。学生时代读的是教科书,走出社会读的是故事书、文艺书,参加工作读的是教案与参与书,说实在话,在没开展读书活动之前,我没有认认真真地、象模象样地读过一本教育名家的教育专著,偶尔读的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教育杂志上的文章,有点兴趣时读一点日常杂用方面的书籍,象现在这样静下心来读一本本名家名著,并且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悟与体会,几乎从未有过。通过一年多的读书,使我大开眼界,精神世界为之更加丰富多彩,生命得于升华,对书籍的看法也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评价。书籍确实能安慰我们的心灵,美化我们的心灵,静化我们的心灵。它里面有星光的闪耀,有雨露的润泽,也有花草的芳香,既有黄金屋,也有颜如玉;它既能把人生引入歧途,使你饮恨终生,也能使人生辉煌,无限幸运。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使我真正领会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的真正内涵。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新教育之梦》,带我走出了对日常教学的困惑与迷茫,走进了新的教育理念。读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后,让我学会了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明白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魅力,懂得了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这本书,让我改变了教育态度、改变了教育行为,改变了对学生的看法。按书中的观点,方法去尝试、去面对教学,确实使我重新为师,重新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和愉悦。
以前也曾读过这样的文章,介绍人家是怎样宽容、善待一个学生,但自己总也不知道怎样才算最大限度的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读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还举了一个例子:英国科学家迈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在玩耍中杀死了校长家的一只狗,这个错可犯大了,大家都为他担心,为他捏把汗,不知校长该会如何处罚他,哪知他遇到了一位宽容大度的校长,允许他解剖那只狗,不过要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就算对他这次行为不当的处罚。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迈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从而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这个故事使我明白,原来宽容、善待也能很好地融入惩罚,关键是要用对方法。
因而,本学期我结合这个事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以前的教学态度,教育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以前的教学中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都是靠对学生惩、压、挤、吓逼出来的,真正没有好好地善待他们,是逼他们学、压他们读,罚他们做、骗他们考,一步一步的高压政策,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不断地往里塞,特别是对待问题学生、学习差的学生,只要看到他们就没有好心情,就有一种厌恶感,只一点小错就会拉下一张脸,怒目圆睁,甚至于高声大骂,象训贼一样说的一无是处,批得狗血淋头,纯粹把学生当犯人对待,有时罚站、罚抄、罚做,饿饭,甚至动板子,用鞭子,扇巴掌、扯耳朵对其进行所谓的教育,既伤害了学生心灵,又侮辱了学生人格,失去了学生尊严,现在回想起来真不应该,总有点内疚感。这个学期我一改常态,对待学生满面春风,关怀倍增,热爱有加,心里总是有一颗相信、信赖学生的心,决心既当他们的老师、长辈、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伙伴。让学生有话跟你说,有事帮你做,有问题向你请教,喜欢与你亲近。一学期下来,发现每个学生确实都有优点,都有可爱之处,都是可塑之才,例如我们班上的舒小龙,爱动,常常惹事生非,喜欢打架,而且学期初经常打架,开学后不久便伙同他人去偷群众的甘蔗,被人当场抓获,并缴掉了自行车。蔗主要求每人罚款2元,以示赔偿,才能赎回自行车。他家里本来就困苦,又是偷盗赔偿,他那敢向家里要钱,只好天天步行。我经过耐心的教育,并替他交了2元钱领回了自行车,他很感动,决心好好改正,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后半学期有比较大的转变,不那么惹事生非了,他的画画的很好,还为班上出了几期黑板报。还有方羽同学,是个学习基础差,经常不交作业,书写极为马虎了事的学生,人又生的不怎么好看,你如果心情不好去看他,肯定是一只眼出脓,一只眼出血,但我沉着性子,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找他谈话,指出他的错误和毛病,并发现他很乐意助人,经常帮助同学抹黑板扫地,帮老师打开水,打扫办公室,我每次都表扬他,作业也能按时交,而且书写得越来越好,有一次他做得非常端正、正确,我就写了一幅书法给他,他受宠若惊,很感动,也很惊讶,因为老师的书法只送给每次考试出众的同学作为奖励,今天送给我,我能不高兴吗?从此,他每次作业都能认真对待,认真完成,字也越写越好。从中可以说明宽容、善待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学生产生的错误,多数是心理问题,有时是好奇心导致,有时是行为过失,有时是表现欲所致,有时是一时冲动。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平等、信赖、尊重去走近学生。多走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你会发现学生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管教者、而是一个让他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积极模仿的榜样和示范者,是一位有宽容大度的慈祥温和的长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因材施教,才不会因为你的惩罚而失去尊严、失去自信。因此,读书能让我陶醉,读书能让我思考,读书能改变我的行为,读书能伴我成长,走向更加成熟的自我。
今天,当我站在书香伴我成长的演讲台上时,我虽然没华丽的词藻去赞美书籍,没有动听的语言去诉说读书的快乐,但我深信,在往后那伴有书香的日子里,我会过得更充实,过得更愉快。让书与生命融为一体,以书为伴,相信明天会更好!
一、从爱生入手,感悟“教育的真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当代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始终以“爱生”为主线,来诠释教育的真谛。教师只有自发成为播撒爱的使者,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爱造句,用爱生活,才能“奏响爱的旋律”和教育最强音。当一名好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这五个方面诠释教师的的标准——就是爱,进而达到师生心灵共呼应,奏响教育主旋律。“学会关心,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尊重每一个学生”“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等紧紧围绕一个“爱”字,从每一个细节中洞悉教育之事,感悟教育之真,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塑造孩子。让教师们都知道,拥有一可爱学生的心是当一个好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不在做陶行知笔下的“糊涂先生”,希望大家领悟爱的真谛,感悟教育的真义。
二、从课堂切入,挖掘“教育的智慧”
课堂是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是教师成长的生命绿洲,更是教师展现教育智慧的平台。教育是艺术,是追求,需要教师智慧来表现,它正是教师在处理日常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
工作室介绍
<p> 孙晓晖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3月。确立工作室理念十二字: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