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查平花-顺应认知规律 调整学习方法——基于“量感”形成教学实践_冯之刚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查平花-顺应认知规律 调整学习方法——基于“量感”形成教学实践

文/冯之刚  时间:2022-12-01  浏览数:925

顺应认知规律 调整学习方法——基于“量感”形成教学实践

    要:2022年,伴随着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的落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新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有关培养学生们核心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以小学教学为例,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大部分都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是他们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却相对不足,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充分把握这种特点与规律,顺应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现有的学习方法,以更为合理、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的知识结构参与学习,促进小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提升。本文就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感”为例,从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出发,分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顺应认知规律,调整学习方法,促进小学生学与理解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认知规律;学习方法;量感教学;教学实践;教育改革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与不断完善,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们的“量感”越来越关注。现如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板块当中,更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为此,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以自身为榜样,以教学为己任,充分利用好教材等一系列教学工具,致力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综合素养,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夯实他们日后学习与成长的基础。对此,本文中将针对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对教学实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所谓量感,指的就是触觉和视觉上针对不同物体规模、速度以及知觉等方面所产生的感知,是对物体多少、粗细、大小以及长短等多方面量态的一种感性认知。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包括学习线段、面积、以及图形等多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学生们具有一定的“量感”作为基础。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点内容,致力于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当中,充分体现出了“量感”这种教学需求与内容,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既需要关注面积单位、概念与计算等知识,也需要关注学生们对面积大小量感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们较强的空间观念,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而小学生在进行计量单位学习过程中,尽管可以借助于教材理解部分单位,但对这种理解往往只是一种表象理解,一旦只能够借助于感觉来进行单位计量,那么就会出现对物体面积、重量以及大小等产生严重的“量感”误差,同时也无法更好的掌握数量单位的相关换算知识,这是现如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存在量感缺失的最显著表现,因此需要致力于解决这种问题[2]

就学生量感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缺少对于量的实践操作与测量。尽管教材当中有部分引导内容,但是这些实践操作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或者是只进行简单的课堂小实验,而对于真正的实际物体学生们往往没有机会直接接触。这种教学方式的存在,严重限制了学生们量感的发展与成长,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

2. 部分量感比较抽象。有一部分量感是和学生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常见的学生体重、身高、臂长等等,但是有一部分量感则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难感受到的,比如一些单位:吨、平方米等等。这些量的存在由于相对抽象,因此往往让学生们难以理解,也就导致了他们量感的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主要实践方法有:

教学实践方法一:以《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为例,教材开始就提出一个小问题,“计算空地的面积”。那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按照书中内容用纸张进行裁剪的方式,尽管学生们可以计算出空地的面积数值,但是他们却无法真正感受到这块空地到底有多大?18m2是多大?反而言之,如果带领他们到学校的空地中进行现场实际操作,这样既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他们更加直观立体的理解空地18m2的面积大小,从而对他们的量感进行培养。对此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到空地周围,而后问:“你们知道怎样测量这个空地的面积吗?”此时学生众说纷纭。教师:“这个空地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已经知道了它的底是6m、高是3m,那么请你们计算一下它的面积吧”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围绕着空地,以实践的方式展开了本堂课的学习,既为本堂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充分体现出了对学生们量感的培养[3]

教学实践方法二:以《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为例,在练习题当中有这样一题“一个停车位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底长4.8m,高2.5m,它的面积是多少?”面对这道题,仅仅让学生们进行面积计算是远远不够对他们的量感进行培养的,因此我选择利用卷尺等测量工具,带领学生们到校园内或者校园周边的安全区域停车位当中,进行现场实地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得出某车位的底长为6m,高为2.5m,而后让学生们按照这个停车位展开了计算。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有了极强的量感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结合相关背景与问题发生的原因,我采取了现场实践教学的方式,面对不同问题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大同小异,都为现场实地教学,但是却能够收获到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升,量感的培养也由繁入简,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已经有了较强的数学学习量感,可以独立解决大部分量感类数学问题。

现场实践教学的方式只是培养学生“量感”其中一个方法,小学时期作为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要求我们小学教师必须要及时发现他们学习存在的疑惑,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引导通过直观感受从而培养学生“量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就必须结合数学学科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顺应小学生认知规律以及调整现有学习序列的角度出发,将理论构架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摸索一条更适合小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道路,创新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们的“量感”,让他们可以真正从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体会到知识的作用与价值,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小玲.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2022(32):35-37.

[2]张海龙.“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J].吉林教育,2022(33):67-69.

[3]李明福.微课导学让小学数学教学更高效——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导学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46-48.

 


工作室介绍

<p> 双流区“研培员冯之刚工作室”于2015年4月经双流教育局批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