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廖洪森工作室5月简报_廖洪森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研修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研修动态

廖洪森工作室5月简报

文/廖洪森  时间:2022-05-31  浏览数:1439

双流区名师工作室——廖洪森工作室

工 作 简 报


2022年春季第3期

廖洪森工作室                                            2022年5月

━━━━━━━━━━━━━━━━━━━━━━━━━━━━━━━━━━


编辑部:廖洪森工作室

负责人:廖洪森

指  导:廖洪森   赵剑云   高永琼

编  委:毛传友 王玥琪 黄洪霞 柯洒 廖红 刘莉娜 卢英 肖芳 彭远霞 任小翠 王雅丹  徐文群 张和佩 张颖晨 张思雨 周虹君

责任编辑:毛传友

工作室 QQ 交流群: 280767145



目    录

◆活动现场◆

★网络教研促进步,课堂活动出新意

——双流区名教师廖洪森工作室研修活动纪实

◆众家菁华◆

★优秀课例分享一  ……………………………………………………  任思静

★优秀课例分享二  ……………………………………………………  谷 彬

★优秀课例分享三  ……………………………………………………  胡 燕

◆导师推荐◆

崔允漷:新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

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学校立德树人定位导航

教学反思:以解决问题为视角设计课堂

◆时政聚焦◆

加强创新成果共享 ——习近平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的致辞

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习近平在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论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的讲话

习近平论乡村振兴——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讲话







◆活动现场◆

网络教研促进步,课堂活动出新意

——双流区名教师廖洪森工作室研修活动纪实

活动时间:2022年5月12日

活动方式:线上培训

参加人员:第十期工作室成员

活动主题:“四川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例谈”

活动内容:

2022年5月12日,四川网络教研平台举行了“四川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例谈”的网络教研活动,由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的胡燕老师分享其优质课例和成都市天府七中,原廖洪森工作室学员王树理老师分享题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三新六动’”的专题讲座。双流区廖洪森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参与线上学习,获益匪浅。








胡燕老师分享《爱成都·迎大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课例,让人尤为深刻。在教学设计中,胡老师以成都大运会为主线,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了“承办大运会,我为成都而自豪”“迎接大运会,我们在行动”两个篇章。胡老师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社会生活等时实际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掘并有效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为实现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提供了有效路径。



王树理老师作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三新六动》的专题讲座,王老师从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分析,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理论认知和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践体会三个方面介绍了学习和实践《四川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心得体会。王老师从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科希望,展示了老师们探索取得的成果。最后,王老师结合自己学校的三堂课例,从树立课堂活动的新观念,践行课堂活动的新做法和展示课堂活动的新风采三个方面出发,展示了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践体会,指出课堂教学活动要追求全程性高效课堂,要指向深刻性思维发展,要立足融通性价值引领。整个讲座内容充实,给一线的老师们许多的建议和启发,大家收获满满。


课堂是实施素养教育、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商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情景是课堂活动的灵魂。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来说依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精巧设计课堂活动无活动不课堂,无情景不活动是当前逐渐形成的基本共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积极构建活动型课堂,促进学生通过活动您验活动道德认知和素养提升。









◆优秀课例◆

课例分享一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姓    名任思静联系电话18483283211 学    段初中展示单元八年级二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名称《遵守社会规则》1.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规则、学习社会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所以,教学要针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时常面对、容易出现偏差的问题人手,展开阐述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偏颇,又要引发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具体来说,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选取适当的人物、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以事说理,理例结合。教材中几乎每个教学内容的呈现都以案例作为基点,让学生在对案例的思考讨论中把握知识、了解方法。也可通过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自己的知、情、意,在情境中感受冲突、做出选择、体验情感、解决问题。

 2. 单元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社会规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如何遵守社会规则。

2、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遵守生活道德和明确法律规范,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树立“法不可违”的信念,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

3、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反省自身行为和依法维权的能力。

难点:规则和自由的关系。

重点:加强个人诚信的教育方法。

3.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本单元由导语、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组成。第三课设 两框,第四、五课各设三框。导语从社会规则的功能切人,意在引导学生懂得社会规则对个人、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导语既是本单元核心观点的概括,又是本单元内容的起点。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包括“维护秩序”“遵守规则”两个框题。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包括“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三个框题。 第五课“做守法公民”包括“法不可违”“预防犯罪” “善用法律”三个框题。

第一步  教学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课时

第二步  教学社会生活讲道德        3课时

第三步  做守法的公民              3课时

第四步  完成探究丛书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尊重他人》教学内容分析

本《尊重他人》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一个框题。尊重是交往的起点,本框题在本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框由“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和“尊重从我做起”两目所组成,它既是对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延伸、又为下一框《以礼待人》学习内容作铺垫,对整个教材的连贯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所包含的一些理念和思想,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尊重含义的同时,使其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懂得尊重的复杂性;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做到尊重他人。学情分析

关于尊重的主题,小学阶段已经有所涉及,学生对尊重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尊重他人。但是对为什么要尊重他人,面对复杂的情境如何做到尊重他人,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部分学生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反,部分学生对遵守道德规范持消极的态度,甚至通过违反道德规范来显示自己的存在。需要我们加强引导,从深层原因和社会价值角度对学生提供帮助,对学生道德规范形成加强引导。尊重是一个很广泛的话题,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他们要学会与人打交道,还需学会融入社会,本课的学习对他们有重大意义。目标确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能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树立尊重意识,做到尊重他人。

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的良好品质。  

能力目标:能够列举尊重他人的实例,说明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培养关注他人、平等待人、换位思考、欣赏他人的能力,做到尊重他人。

知识目标: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尊重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重点:如何尊重他人,生活中能够做到尊重他人。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习活动环节一 :认识“尊重”,说一说教的活动1

开展课堂小游戏“对镜”引出话题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就像照镜子一样,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所以也要学会尊重他人。

顺势板书课题:尊重他人

呈现图片,判断图片中的这些行为是属于尊重他人的表现吗?



提问:你还能列举出生活中哪些    

尊重他人的表现?

教师总结:给老人让座、关爱残障人士、过马路走斑马线、给服务人员说谢谢.....

提问:你如何看待这些行为?

教师总结:尊重他人的行为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体现了个人的内在修养。

提问:那什么是尊重呢?

教师总结: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学生活动1

学生反馈游戏带来的感悟,想要被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






仔细观察,得出结论。






结合亲身经历,举出尊重他人的例子。




评价尊重他人的行为,体现了个人的内在修养。



总结尊重的含义。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揭示教学主题。通过图片判断出下列行为是否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并联系学生亲身经历说出尊重他人的行为还有哪些?加强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尊重的内涵。环节二:探究尊重,议一议教的活动2

吐槽“大会”,说一说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有哪些?

教师总结:1.给别人起侮辱性的绰号;

2.打听他人的秘密;传他人的谣言;

3.别人跟你打招呼不回应;

4.课堂上其他同学发言时讲小话;

5.嘲笑长得不好看的或有缺陷的人;

6.看不起保安、清洁工等职业的人;

7.别人说话时不看对方;插嘴打断对方的人;

提问:如果有人这样对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教师总结:得不到他人尊重会产生愤怒、挫败感、自卑感。反之,受到他人尊重,会增强自尊、自信、获得满足感、成就感。由此可见,为什么要尊重他人呢?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个人角度)

播放视频“西安地铁保安强行拖拽女乘客”

视频中,因女子郭某在地铁内大吵大闹,保安陈某将其强行拖下车,拖拽过程中不慎撕破女子衣物,造成该女子身体大面积裸露。对此,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地铁保安和女乘客都有错,都缺乏对他人的尊重。

提问:设想一下,如果彼此都多一份尊重,还会不会出现这场闹剧?尊重他人对于社会而言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教师总结: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角度)

学生活动2


列举出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例子。














换位思考,体会不被尊重所带来的消极感受。







观看视频,发表看法。




通过分析新闻,感悟出多一分尊重会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归纳总结尊重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设计意图:

列举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并谈谈不被尊重的感受。使其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不受尊重所带来的消极心理体验,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结合新闻热点,通过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出尊重他人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分辨生活中尊重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能力。环节三:践行尊重,“做一做”教的活动3

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尊老的事迹


提问:习总书记的做法体现了怎样尊重他人?

教师总结: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小组讨论:

说一说在你心目中最值得尊重的人是谁?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最值得尊重的人,他们值得我们尊重是因为他们身上具备某些优秀品质或为社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向他们学习,有利于我们进步,所以,尊重他人还要学会欣赏他人。

展示图片,提问:你是这样的人么?


“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从这句名言中,                                            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教师总结:尊重他人还要平等对待他人。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展示趣味小故事:

妻子正在厨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不然要糊了。唉,怎么能放这么多油,油放多了不好!

“请你住口!”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

“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提问:说说你从这个故事感悟到什么?

教师总结:尊重他人要学会换位思考。

提问: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要尊重谁呢?

教师总结:尊重自然、尊重动植物的生命、尊重民族文化历史。那大家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学会尊重他人呢?我们来通过一个小活动测试一下。

尊重他人小测试“传剪刀”

请一列的同学一个接一个的把剪刀从最后一个同学那里传上来。其他同学观察他们是怎么递的。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可能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把利器尖的一头对着别人,是很危险、不礼貌的。递东西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其实对别人的关爱、尊重很多时候就体现在细节当中。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注重礼仪、礼节。接下来,通过以下情景,判断一下,你是否在这些小细节中真正的做到了尊重他人。


教师总结: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尊重他人也要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活动3

阅读案例,思考习总书记的做法体现了怎样尊重他人


结合名言,认真感悟。














角色扮演,思考感悟,得出尊重他人要学会换位思考的结论。
















拓展思维,积极发言。





参与活动,认真观察,得出结论。











结合亲身经历,感悟尊重他人要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设计意图: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事例,分享心目中最值得尊重的人。以及“灵魂大拷问、名言警句”“趣味小故事”来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并思考如何落实尊重行为。最后再通过“尊重他人小测试”,让学生感悟到尊重他人应该落实在实际中,体现在身边的小事里。 6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设计为“小”,寓意为尊重他人从小事做起。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搜集与“尊重”相关的名人名言

完成时间:2天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视频剪辑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我讲授的内容是尊重他人,围绕着学习目标进行展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以及明确尊重他人的要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引导学生践行尊重他人的理念。

进步之处: 

1、教学方法多样,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政治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整体思考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如:导入以游戏切入主题,教学内容以新闻热点、视频、案例分析、做游戏等多种模式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

2、始终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因为本课讲的是尊重,所以教师也特别这点,始终重视尊重学生,如面带笑容、用礼貌用语“请”、“谢谢等。

不足之处: 

1、还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借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2、语言啰嗦、不够精炼。教学不仅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

3、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潜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更多地去“展示自己”。

改进措施: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一定要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教法、学法,还要备学生和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可以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苦练基本功,给学生作好榜样,给自己增强自信心,做有魅力的教师。

3、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10.学习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评价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观察法:通过教学过程中,查看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作业反馈: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测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例分享二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姓名谷 彬联系电话13982232525学段初 中展示单元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名称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单元对应课程标准:

1、“认识自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护自救。”

2、“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和意识。”

3、“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部分:“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

二、本单元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部分,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三、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体验式学习,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或创设的情境,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或亲历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常见的体验式学习方法有“情景模拟”“参观调查”“角色扮演”、“ 实验制作”“实践亲历”等、本课都有一定程度的使用。

从认识论角度理解,体验学习的方式能促进或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价值论角度理解,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体验式学习不仅要关心学习者是否获得体验,而且关心学习者获得什么体验,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以及体验后的感悟是什么。

这种方式和本课的“生命”为关键词的内容,比较贴切,因此采用这种设计。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3.感受生命的丰富和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培养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正确分析生命的特点,处理生命接续中的问题,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的能力,培养敬畏生命的良好意识。

 2.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能够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

3.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增强运用自己的品质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初步形成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生命的精彩。

三、知识目标:

1.知道生命的特点,了解生命的传承关系,理解对生命的敬畏

2.知道怎样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知道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学会发掘生命的力量。

3.懂得探索生命意义的重要性,理解不同的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不同,生命的意义也不同,懂得平凡的生命也能创造伟大。3.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1)本单元地位作用:本单元是探究生命的话题,是对初中学生开展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有着强烈的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本单元是前三个单元内容的延伸与升华,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

(2)本单元构成:由导语和三课组成。第八课“探问生命”设有两框,分别是“生命可以永恒吗?”“敬畏生命”;第九课“珍视生命”设有两框,分别是“守护生命”“增强生命的韧性“;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设有两框,分别是“感受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精彩”。

(3)三个专题之间的联系:本单元要求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情怀,使学生从认识生命到敬畏生命,从守护生命、到探究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品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价值观,努力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追求生命的美好,活出生命的精彩。

(4)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1.重点: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接续的,对生命的敬畏情怀,珍视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如何获得生命的意义.

2.难点: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与关爱他人的生命的关系;如何发掘自己生命的力量;怎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5)本单元学习方式:在学习中采取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所创设的情境进行体验学习,通过学生亲验、亲历、亲为来加深认识;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通过小组间学生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主题单元设计问题:

1.我们应如何敬畏生命?

2.怎样珍视生命?

3.怎样让生命更有意义?

(7)专题课时安排

专题一:探问生命(2课时)

专题二:珍视生命 (2课时)

专题三:绽放生命之花(2课时)

预期的学习成果:本单元的学习,将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实现人生的价值.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一框题《生命可以永恒吗?》1. 教学内容分析

《探问生命》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八课探问生命的第一框内容,本单元以“生命的思考”为主线,以探究生命的含义,珍视生命,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角度设置了三课的学习内容。本课内容在整个单元中是总起的作用,其中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主要是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命的特点及其自然规律,用“有时尽”“有接续”从自然生命、社会关系中的生命和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探讨,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从而为后面五个框题的内容做好铺垫。2.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初一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不够成熟的时期,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的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加上新闻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对于一些轻视生命的行为,例如自杀、虐待、校园欺凌等社会问题的关注只停留在现象上,缺乏对中学生的积极导向,如果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或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问题,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坚守善待生命的底线,追求生命的美好,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成长考验。

因此,设计本课内容,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对学生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将有助于初中生科学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培养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井进一步激发对生命的探究兴趣。3. 目标确定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

(2)培养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能力目标

(1)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

(2)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3)坚守对待生命的道德底线,学会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

3. 知识目标

(1)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2)理解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生命的使命。

(3)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理解对生命的敬畏,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4.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

教学难点: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接续与传承;理解生命高于一切,要敬畏生命;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部分:识生命之特点教师活动: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把准备的白纸拿出来,请为视频拟一条弹幕。

引入新课:天地万物,自然赋予了世界生命,它们各自以其生命的姿态竞相展现自己的活力,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探问生命》。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写一条弹幕设计意图:

选用最新的自然纪录片《一个星球、七个世界》的宣传片,在非常有震撼力的视频和音乐中,激起学生关注生命,探究生命的意愿!环节一:游戏“一站到底”教师活动: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请根据老师的描述选择是否坐下,坐下后不能再起立,看谁一站到底!

教师在游戏后引导补充:

你的父母在人海中相遇、相知、相恋……亿万个精子PK,跑的最快的那个和卵子相遇……经过十月怀胎的艰辛,再到一朝分娩的疼痛,世界才有了你。

而全世界每年因为各种意外受伤害和意外死亡人数都有上千万。刚才游戏环节中的描述就涉及到了几个意外伤害的类型:

请你谈谈,这个游戏让你发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来自不易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游戏设计意图:

通过趣味的活动形式,带动全体学生在情境中参与体会到:生命的道路有各种坎坷,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生命的特点一)环节二:探究与发现: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生物密码?教师活动:

教师创设情境,手机失误招领,你能帮老师想到快速找到谁是失主吗?

除了指纹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特征可以作为密码?它们之所以可以成为密码,是因为生命是?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发言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手机的指纹解锁功能,能很快找到失主的原因:指纹是每个人特有的生物特征。通过思考可以得出人的一些生物特征之所以可以成为密码,是因为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特点二)环节三:探究传奇人物教师活动:

事件回顾:2020年1月26日,洛杉矶警方称,五人在直升机坠毁中死亡,其中包括NBA篮球巨星科比(42岁),以及他心爱的女儿吉娜(14岁)。

提问:1、如果他能知道飞机马上会失事,他还会上飞机吗?答案显而易见。

2、那我们通过对科比的一生简单回望,感悟科比的励志名言:“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你觉得遗憾他离世之余,你觉得他精彩辉煌的职业生涯的背后是什么?

如果人有濒死的时刻,我想科比在那一刻回望一生肯定觉得感谢自己曾经的奋斗和努力……

3、讨论完之后,你能具体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余生的每一天?学生思考:

学生回顾事件,了解球迷唏嘘的内容,思考、感悟、回答问题。设计意图:

通过展现学生比较熟悉的篮球巨星科比的猝然离世的事件,引导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短暂(生命的特点三、四)。同时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生命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

进一步感悟科比的名言,帮助学生反观自己的人生,建立对待生命的从容豁达,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中去。第二部分,探生命之真谛环节一:分享你知道自己出身那一天教师活动:

分享你知道自己出身那一天的情况吗?你的出生对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

教师引导和学生对话:看来同学们的家庭都因为你的到来很开心珍惜,你、你的朋友、你身边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出生的。

过渡: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学生活动:

学生分享互动设计意图:

学生在分享中体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环节二:探继艺传神教师活动:

教师过渡:人类的生命除了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还有其它的继承和创造吗?请看视频:

看完视频,提问:

1、谈谈你发现了还有什么在传承和创造?这种传承是一代人两代人的努力吗?

2、如果你是某一样技艺的传承人,你要寻找新的继承人,你要选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小组讨论)

和学生互动后,得出结论,齐读《季羡林精选文集②》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

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

齐读《季羡林精选文集②》

设计意图: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生命不息,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之后,都掩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艰难的奋斗。

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

学生对人类文明传承的责任感油然而生,齐读季羡林精选文集,强化并升华情感。第三部分,

悟生命之休戚环节一:观看《100秒回顾四川抗疫瞬间》教师活动:

组织观看《100秒回顾四川抗疫瞬间》悟生命休戚

学生活动:

学生理解情景,参加扮演,其余学生观看并共情体会。

思考发言设计意图:

本视频内容逻辑清晰,从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普通百姓、社会各界……多角度再现了我们四川在抗疫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又会体味到坚强的、有力量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环节二:情景扮演教师介三绍人物和情景,现场请学生进行扮演。

人物:妈妈,爸爸,孩子

场景介绍:即将奔赴疫情一线的妈妈收拾行囊准备出发

孩子和爸爸想要上去和妈妈说话……参与扮演,

观看扮演

体悟设计意图:

通过参与和体悟,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伟大和家属们的无私。理解“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珍爱他人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环节三:解读习主席的指示教师活动:

解读习主席的指示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主席提出“坚决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你有何启示?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作答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立场对生命的态度:生命至上,生命至上,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小结升华教师活动:

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当我们能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的时候,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学生活动:

听讲,感悟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开放性作业设计:制作你的家族图谱

教师提醒:1、前期准备,让学生充分采访提纲,给予学生文明礼仪的引导,保证采访活动顺利开展。2、鼓励学生以不同方式展示自己制作的家族图谱,以及采访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

本课重难点在价值认同上,所以设计的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再次深刻体会个体生命来之不易,每个生命凝聚着家庭的期待,每个生命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预计完成时间:跟随本单元的课时学习,三周的课后周末零星时间。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继艺传神环节,所用的视频素材选自在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下,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光明网联合策划制作了“文脉颂中华•名家@传承”网络主题传播活动中的短视频。视频体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做出重要贡献的文艺名家,视频精美、内容启发性强。

通过对视频的剪辑和整合,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学生在思辨和讨论中,能体悟到生命不息,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之后,都掩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艰难的奋斗。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的亮点:

本课关于生命的探问,选用素材为学生熟知、喜爱的素材、本土化素材、正向教育素材,学情把握准确,在对生命思考的哲学启思中,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实际,深入浅出的引导,避免了空洞和抽象的困境;切合学生对生命的关切问题,以激趣和游戏开始,体验方式丰富的教学设计,各环节设问层层递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有效;教学评价及时给出了肯定、鼓励、关注学生独特的思考;师生都能油然而生: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当我们能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的时候,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教学改进与提升:

可以在课前设计相应的问卷,聚焦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认识程度,困惑所在;了解学生基于自身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周围的人和事务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并做好记录;

在视频剪辑制作的手段上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学习评价设计

以本课部分环节为例:

①导入的弹幕环节:捕捉和肯定学生弹幕中和生命话题相关的关键词“生命”“美好”“美妙”“世界美好值得”,引导学生聚焦本课的主体;课前准备好横条白纸作为“弹幕”

②游戏环节:一站到底。采访最后站着的同学,认可面对生命困境和意外伤害时的积极生命态度,不断的为实现价值观目标自然铺垫

③分析科比意外辞世和继艺传神环节的设问都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跟随了学生思维的起点、发展、困惑和矛盾,鼓励思辨、肯定独特思考,学生的发言自信大方,有理有据,语气语调表现了价值观上的高度自我认同,教师合适的引导和评价突破了难点;理解对人类文化延续的责任的担当。

总之,课堂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教师及时给出肯定,追问、鼓励,关注学生独特的思考,认可点拨激励也是一种评价,评价的主体包括了学生的自评,自我反思,评价主体间的互动,比如说同桌、同学对他的补充或者提出相反意见,通过这种自然成的方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课例分享三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姓名胡燕联系电话13880195560学段初中展示单元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名称《走进社会生活》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是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释和总括性说明,具有统领全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既是新学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起点,也是全册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对应课标内容“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 ,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核心素养目标为:发展学生关心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自尊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遵守规则的法治观念。

分析发现本单元可以一课为单位作为一个学习主题: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社会,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养成亲社会行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带领学生走进虚拟社会,认识到互联网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从而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学会合理利用网络,遵守道德和法律,并且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在网上传播正能量,将网络作为工具为现实的社会生活服务。

本单元设计通过将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更能有效实现以上课标要求和核心素养目标。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教育意图在于,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当下社会生活(现实、网络)的理性认识和分析,培养正确辨别是非、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再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客观了解亲社会行为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提升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据此要求,设定如下目标:

1.通过相关生活经验的迁移、激活,结合课堂深入分析,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社会资源对青少年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了解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乐于融人社会的意识。

2.通过“爱成都 迎大运”的综合实践活动,深刻理解”亲社会行为"对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融人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动力,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关心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自尊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3.通过合作交流,深入探讨社会生活中的“可为"与“不可为",为后续社会规则与社会责任的教学埋下伏笔,知道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生活中,都明辨是非、遵守规则,初步培养在现实和网络生活中用道德 、法律标准理性看待现实、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爱成都 迎大运”活动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完成任务的具体实践,理解网络对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同时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提升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能力,掌握通过网络为现实社会服务的方法,在网络生活中恪守道德与法律,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法治观念。

   本单元的重点: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及如何养成;网络的积极作用与弊端;如何合理利用网络;主动融入社会生活,乐于奉献,承担社会责任。

本单元的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及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及奉献意识;正确对待网络的利与弊,主动融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整个单元教学利用成都本土资源,结合时代契机,围绕“爱成都 迎大运”展开,分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理性参与网络生活”两个学习主题,将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两课时的内容“我与社会”、“在社会中成长”整合为一课时;将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两课时的内容“网络改变世界”、“合理利用网络”整合为一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开展“爱成都 迎大运”的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关注大运会,用多种方式宣传、助力大运会,从而深刻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对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融人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动力,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关心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自尊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第二课时通过“爱成都 迎大运”活动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完成任务的具体实践,理解网络对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同时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提升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能力,掌握通过网络为现实社会服务的方法,在网络生活中恪守道德与法律,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法治观念。

(全文末尾附:单元知识结构及课时安排)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爱成都  迎大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八年级教材正式开启社会生活学习的第一课,主要阐述社会生活中现实生活部分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我与社会有怎样的关系?”的探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而对“个人如何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进行思考。从而懂得青少年个人成长可以借助社会提供的条件在社会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由此才能真正理解“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进而树立积极生活态度,乐于参与、融人社会生活,培养了解、关心、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动力。本课题对学习本册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基础性作用。

本课时整合设计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为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融收集资料、问卷调查、现场采访、行动落实为一体,以成都正在如火如荼筹备的大运会为主题,基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所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正在发生的“成都大事”,深切感知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查阅收集大运会相关资料和采访双流赛区组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周边居民,激发“让家乡更美好”的主人翁意识,并身体力行关注、分享、奉献等亲社会行为,宣传大运会、助力大运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个人价值,从而实现课程目标并达成发展学生关心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自尊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的目标。2.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八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建构的心理关键期,需要教师提供专业的引导,帮助其认识和理解“我与社会”的关系,进而知道如何“在社会中成长”。但由于经验欠缺和价值观不够成熟,部分学生存在社会参与的畏难情绪,有的缺少人生目标,疏于参与社会生活,有的孤芳自赏,亲社会行为有待加强。

 (2)学校特色:我校长期开设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有固定时间参与各类实践。本课将遵循学生特点,抓住学校提供的契机,从学生的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出发,引导其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促进个人发展,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个人价值的提升,从而建构起积极丰满的自我认知。3.目标确定

本课时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核心素养的目标为:发展学生关心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自尊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依据教学环节,将目标分解为:

学习目标1: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明白个人成长发展离不开社会,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发展关心社会的责任意识。

学习目标2:总结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发展关心社会的责任意识。

学习目标3:用实际行动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展自尊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及关心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学习目标4:理解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表述个人、社会与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关心、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动力;发展关心社会的责任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4.学习重点难点:

本课设计的重点在于学生深入社会的实践过程,功夫在课前。课堂之上主要是学生汇报活动过程和成果。而由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理论化,所以课堂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二者关系,才能为学生最后一部分深刻理解亲社会行为与个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将生活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从而提高关心、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动力,发展关心社会的责任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环节一:承办大运会,我为成都而自豪  教师活动

(一)成都,我们值得拥有

播放成都大运会公众号最新发布的宣传片《爱成都迎大运》,引出大运会话题,简介成都取得主办权的意义。

设问:你认为此次举办权为何“花落” 成都?

总结归纳学生发言:成都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为世界赛事提供硬件支撑,运动已成为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基因”,多元文化、古蜀文明给世界看中国有了更多的视觉,接轨国际为赛事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保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成都发展的加速度浓缩了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为家乡点赞,为身为成都人而自豪!

(二)我们,共享时代机遇

设问:大运会给成都带来哪些发展机遇?      

对个人成长有何积极作用?

布置学习任务1:从经济增长、城市建设、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分析这些机遇对我们个人成长有何作用。

总结归纳学生发言:大运会促进成都经济繁荣、提升城市形象、带来科技创新、激活体育健康市场,带给成都不一样的色彩。我们共享环境——公园城市已成为“全民运动场”,共享幸福——全民健身助力社区治理,一场大运会带给市民幸福感与荣誉感。

设问:城市的发展让市民得到实惠,市民的积极参与让城市充满活力!个人与社会有何紧密联系?

布置学习任务2:根据课本内容完成学案中思维导图或用语言归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总结归纳学生发言: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的努力。大运会让广大市民见证城市的变化、分享赛事的红利、获得“成都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也让我们确信:“共享大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成都文化与大运激情碰撞的美,体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期待课堂的展开。



根据学案中提供的信息,总结归纳成都取得此次大运会主办权的多方面原因,了解、关注成都发展现状,见证成都实力和魅力,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认同家乡,为家乡自豪。







完成学习任务1   达成学习目标1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及观察生活所得,小组讨论并归纳大运会带给成都的发展机遇,并从自身感受出发,例举这些机遇带给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理解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都从生活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完成学习任务2  达成学习目标2

从大运会带给成都的发展机遇对个人的积极影响和成都市民共享共建城市环境两方面总结出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激发关注和参与大运城市建设的热情,发展关心社会的责任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和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回答大运会举办权为何“花落” 成都,促使学生见证成都实力和魅力,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认同家乡;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证实大运会给成都带来的发展机遇及对个人的积极作用,深刻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增进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发展关心社会的责任意识。  环节二:迎接大运会,我们在行动  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大运会关注度调查”本班问卷结果、采访同学、市民对于大运会的了解情况。我们发现许多受访者对大运会关注度不高,甚至认为与己无关。

布置学习任务3:通过采访、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宣传、创作,用实际行动关注、支持大运会。

(一) 双流已经准备好

展示“小记者”外出采访双流赛区组委会办公室人员及场馆负责人并实地考察场馆及周边设施的照片及成果。




(二) 我们分头在行动




展示调查组、宣传组、创作组学生分工合作实施行动的照片及调查组问卷调查的结果。

学生活动

思考大运会关注度不高的原因,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完成学习任务3  达成学习目标3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关注、支持大运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进行有效人际交往与沟通。

我是小记者——外出采访

1.采访双流赛区组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场馆负责人,了解双流的筹备工作及成果,并实地考察场馆,细心观察周边设施,见证双流的实力和努力。

2.汇报采访成果。

我是调查员——问卷调查及分析

制作和发布问卷星——大运会关注度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我校学生和成都市民,分析并汇报问卷结果。

我是宣传员——校内外宣传

为提高校内同学和市民们对大运会的关注和支持,宣传组同学用各种的方式呼吁大家支持大运会,做文明成都人。

我是创作者——成都之音

用英文、四川话、歌曲等形式展示成都魅力,用创造回馈成都,让更多人听到成都声音。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通过采访、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宣传、创作,用实际行动关注、支持大运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进行有效人际交往与沟通,发展自尊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及关心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环节三:助力大运会,我与成都共成长  教师活动


(一)我们,成都值得拥有




展示宣传组和创作组成果。




布置学习任务4:各小组进行活动总结,谈谈此次活动的感想与收获,并由此思考“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意义及培养途径,并完成学案中它与个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图。


总结归纳学生发言:大运会不仅是成都也是每一个成都人面临的新机遇,通过助力大运,我们更加愿意关心和服务社会,获得了分享与奉献带来的无限快乐,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实现亲社会的主要途径,今后,希望同学们更加积极地通过参与和奉献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二)奉献社会,实现价值

展示图片:大运会筹备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除了我们,参与此次大运会的建设者、志愿者以及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服务大运、助力大运的一份子,他们都在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扮演着这座城市的守护人。

展示图片:成都街头、郑州暴雨、各地疫情中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倾力奉献帮助他人的人们。人生价值在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中得以实现。

在巴金先生的名言“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和教师寄语中结束本课。            学生活动

宣传组展示校内七八年级学生制作的《关注成都大运会,做好文明成都人》手抄报及校外向社区居民宣传与互动的留言卡片,并分享宣传时发生的故事。

创作组展示自己介绍成都的英文演讲——wela785be to ChengDu、吉他弹奏和演唱《蜀会》、演唱改编歌词后的歌曲《团圆-成都》,并与同学互动。通过热烈的活动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的热情与自豪感。

完成学习任务4  达成学习目标4

学生总结此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收获成果后的切身感受,思考这些行为的特点、意义,领悟亲社会的意识及行为可培养,并已

工作室介绍

<p> &nbsp;&nbsp;&nbsp; 廖洪森名师工作室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