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副”科变“富”科 --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发挥学科作用力的思考_廖洪森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副”科变“富”科 --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发挥学科作用力的思考

文/廖洪森  时间:2022-02-24  浏览数:896

“副”科变“富”科

---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发挥学科作用力的思考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关键塑形期,开设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学习的意义深远,但是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学科作用力发挥不足,甚至被学生视为“副科”,那么如何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用力,需要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统筹设计并完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的探索和努力。


关键词:“副”科   学科作用力   “富”科  


每门课程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当然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也不例外,在义务制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意义深远,因为这门课程希望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说教知识,而是真正可以影响他们成为心理健康、能够安身立业,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一门课程。正所谓:有德有才是上品,有才无德则是危险品。当一个人智育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但是缺乏内心的充盈和品德的修养,那么对于社会来说就是很大的危害。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涉及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素养培养、涉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由个体到集体再到宏观的国家和社会的大局观、国家观以及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正确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一门必修课。一个人从小学到初中这个阶段是思想意识形态塑形期,在这个阶段如果能接受到积极正能量的意识影响和引导,那么对个体、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有深远影响的。正如习总书记在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描述的,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学科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真正要让学科发挥作用,真正引领学生,是需要多方面多维度地积极有效的助力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需要政策层面的引领,更要注重一线的落实和实践。

当下义务制阶段的现实情况是普遍的学生心中只有两个学科:一个叫“主”科,包括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语、数、外、物、化;一个叫“副”科,包括了政、史、地、生、音、体、美。为什么学生会戴着这样的学科有色眼镜区别对待所学学科呢?究其原因很多是来自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是功利主义在学校环境中的集中体现。当学生心中对学科意识戴上了有色眼镜之后呢,直接就会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态度和学习的效果。

意识影响行为,行为会直接导致不同结果。当道德与法治课被定义为“副科”,那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大大降低,学科学习态度等都会直接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立德树人的学科作用力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努力。

一、保证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专业师资配备和学科教师地位得到平等尊重和认可,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从身份认同和地位认可上真正由“副”变“富”。

从政策上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性和身份认同,而不是学生口中的“副科”老师一枚,这个就需要从国家层面真正有政策指导和实践落实督导等工作的落地开展和实施,让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充满自豪地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在师资配备要求上需要保证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专人专岗,而非变成任由其他学科教师均可代劳的角色。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固定设置道德与法治学科专职教师,并且有相应的待遇作保障,课时津贴发放公平合理,考核评价设置全面且针对学科特点,有理有据。不以是否参加小升初、初升高来定论学科三六九等。只有当教师心中有身份认同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才会由内而外的焕发出光彩去真正感染和影响学生。 马斯洛需要层次也很清晰的呈现了人的需要---尊重和归属,人人都需要被尊重,而在教育教学团队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同样也不例外,需要被组织真正尊重和平等认可。

二、从评价模式上,深度研究各个学科的学科特点,建立健全不同学科考核和评价模式。让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科真正从成绩评价上由“副”变“富”。

不以单一笔试成绩论英雄,尤其是义务制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卷面的笔试成绩真的不能说明什么,答得好不能说明学生就真的感悟并达成学科的真髓,其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个紧跟时代脉搏,很接地气的应用型学科,学科重在思想意识的内化和行动力的实践,所以建立基于本学科特点的评价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进行深度思考和实践,如何真正培养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那么在评价考核方式上就需要做深度思考和转变,比如针对本学科特点,评价模式可以注重通过定期社会实践、角色参与、时政分析和调查报告、论坛辩论和演讲等形式综合考评,而不是仅仅比较期末学生的笔试平均分来定论学生的学科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考核,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的体验和感悟,并且形成过程性成果呈现,建立学生综合实践记录档案,用于及时记录和评价平时的社会实践体验和收获。道德与法治学科通过课堂学习、课后集中和分散的针对性社会角色体验和社会实践、最后完成综合实践档案记录和呈现,让学生更好的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比如在讲到公民权利义务版块内容中,通过课堂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本认识和作为学生群体的权利以及义务认识之后,就可以结合学校本辖区的资源和平台,通过每周社会实践课进行角色体验和实践,比如开展我是小小交通劝解员、我是普法宣传小灵通、社区环境我出力等等活动积极参与和体验,并形成实践报告和记录分享,进行个人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社区相关组织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模式,对学生的真实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同时针对学生过程性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帮助,真正注重行动和思想的引领和培养,让核心素养得到锻炼和提升。比如讲到宪法专册---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版块,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宪法的初体验初认知,然后通过课下资料收集和学习领悟,最终通过学宪法、讲宪法、践行宪法的演讲和交流来进行学习内化和体悟,并且进行多维度的考核评价并进行及时记录。比如结合国情版块内容可以开展我是新闻星主播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敏锐的感知关注当下国际国内时代发展脉搏和国际国内时政大事件,进行思考和体悟,通过新闻主播分享活动,进行分享和多维度评价并形成考核记录。

当然这样的评价模式,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然后各个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活动可以和学校德育活动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做到活动开展有针对性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导致教师、学生疲于奔命应付了事。同时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的及时记录和登记,最好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及时的阶段实践活动登记和考评,以防学科最终考核成绩形成不客观不及时,存在疏漏。语数外等学科以最终成绩计入,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则以网络平台的综合成绩进行最终记录并计入各个学科的总成绩之中,成为不可或缺不可小觑的一部分。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越来越完善的过程性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更为完善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标准,这是实现学科作用力真正落地的关键一环。

三、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角色底气富足起来,实现课堂丰富多彩、充实有效,让学生获得身心动力,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由“副”变“富”。

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积极提升自己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深度思考、深度挖掘学科真髓,深挖教学内容和时政热点结合,通过当下真实的情境带入,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换位体验,并且将所学应用于及时的社会实践中去。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也需要积极提升自己,不仅仅止步于专业理论的学习,也需要让自己增加更多更深度的社会真实实践和角色参与,带着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去影响并教育学生。需要组织提供并创造平台让道德与法治教师得到充分的社会实践体验和锻炼机会,积极投身社会大平台多体验多实践多反思,让自己的学科引领力富足起来,理直气壮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


[1]尤小平.《学历案与深度学习》。[M].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

[2]卢明 , 崔允漷《教案的革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工作室介绍

<p> &nbsp;&nbsp;&nbsp; 廖洪森名师工作室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