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读书心得_冯之刚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读书心得

文/王婷甦  时间:2021-12-27  浏览数:688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郑春红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成书于苏联的卫国战争之后,当时出现了很多困难儿童,苏霍姆林斯基想让这些儿童感受到温暖,想让儿童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爱,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真正合理的教育。书中多次强调大自然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借助大自然的力量给儿童一个“蓝天下的快乐学校”。儿童身心融入大自然,每个儿童都有幻想、会编故事、会唱歌、每个儿童都是画家,儿童的心灵潜藏着巨大的生命创造力。苏霍姆林斯基在与一个班级的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了每一个孩子,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将学校教育的内容分为德、智、体、美、劳五大领域,自然教育贯穿其中。

一、德育

儿童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与大自然相互影响,形成一些道德观念,进而使道德行为成为习惯和修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儿童爱护小动物,他们一起创立了“小鸟医院”,为受伤的小鸟治疗,给无家可归的山雀和小兔安家、喂食,同时让孩子们懂得欣赏和爱护花草树木,让小树苗在儿童的照顾下长大,让他们在建造、创作、确定生命和美的过程中唤起内心深处善良的情感,这是人性的核心,要让这种情感在童年扎下根。同时,道德观念和习惯都跟情感紧密相连。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应该在童年形成。儿童也是社会中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把这一个个小人看作是未来的公民,希望他们能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创造幸福和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经常带孩子们去陪伴孤独的安徳列依老爷爷,孩子们的到来让老爷爷得到许多安慰,渐渐地,孩子们的心变得越来越会体察人的心境、情绪和情感了,他们能和别人分享快乐,同情别人的不幸,分担他人的忧愁,这种善意的情感就会在童年期形成并稳定于内心之中影响儿童的一生,儿童便会懂得最大的快乐就是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二、智育

当知识和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信的教育原则。不了解儿童的智力发展,儿童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思维过程应当尽可能密切的与周围世界中生动、鲜明、直观的事物相联系。课堂上给儿童灌输成堆的知识,慢慢地消磨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带儿童在蓝天下的学校上课,大自然的一切直观的现实形象就摆在儿童面前,儿童能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儿童就会自己思考,想象,同时激发他们想要继续探索下去的激情和无限的好奇心。在儿童还没打开书本按音节读一个词之前,先让他们好好地读一读大自然这本书。接下来,对于读和写,苏霍姆林斯基不要求孩子们必须学会或者记住多少单词,当孩子们在看到大自然的美妙的事物时,让他们感受到事物所对应的的词不仅仅是一个标记,还包含情感色彩。重要的是让词语表达的事物的美引起孩子们对字母的兴趣,让孩子们觉得识字是生活中非常有趣的一部分。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儿童面对着生动形象的大自然,学会了思考和想象,并自然而然地获取了知识。

三、体育

合理的作息制度、符合要求的营养、身体的锻炼,这一切可以防止孩子生病,赋予他欣赏周围世界美的幸福。有些父母溺爱孩子,生怕孩子吹点风。苏霍姆林斯基说服每位家长相信,越是护着孩子们,他们的身体就越虚弱。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让儿童在夏天赤着脚去上学,春季和夏天整天都在室外活动,秋冬季节也会开窗通风,让儿童能够呼吸新鲜空气。他还和儿童一起种植果蔬,让儿童在劳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并且每个季节都能补充需要的维生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疲倦就没有健康,他经常带着孩子们步行,而孩子们是很乐意走的,因为孩子们会感觉自己是世界的发现者,所以不用规定走多少公里,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锻炼,回家后,饥饿使得孩子们不再挑食,能够好好地吃饭,身体也就越来越健康。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也关注着儿童精神的健康,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不一样,对于心灵受过创伤的儿童,要予以特别关注,但不能让儿童感觉到自己被区别对待,而是在学校生活中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激发儿童乐观的情绪。

四、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目的就是使学校教会人在美的世界中生活,使他离开美就不能生活,使美的世界能在人的身上创造美。苏霍姆林斯基带着儿童每天去户外活动,欣赏自然之美,引导儿童自由作画,实现创作之美,创作是没个孩子个人独特性的一种自我显示和自我肯定,可以揭开儿童心灵中沉睡着的善良情感的那些隐秘的角落。儿童在美的环境中聆听乐曲,感受旋律之美,他们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水平。苏霍姆林斯基引导儿童锻炼身体、劳作,儿童体验到劳动之美,从而了解到劳动人民的不易和生活的不易,在过程中产生对自我的价值肯定和对他人的关怀,形成道德之美。当孩子们在校园里第一次因为采摘花朵而欣赏不到美丽的风景产生愧疚时,他们便懂得了珍惜美,爱护美,从而达到使儿童能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五、劳动教育

教育的任务是让儿童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现得最明显。苏霍姆林斯基先带着孩子们去参观农庄,看看大人们是怎样劳动的,从而体会到自己父母劳动时的辛苦,劳动者的美让孩子们为之赞叹。接着孩子们去参观了铸造车间、拖拉机站等地方,他们对以前见过的事物有了新的看法,在心里对劳动人民产生了深深的尊敬之情。接着,苏霍姆林斯基带着孩子们自己种植花草树木,建设属于自己的果园,并将收获的果实与他人分享。看人怎样为他人劳动,就能看出他的人性。苏霍姆林斯基希望儿童不仅仅为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感到幸福,也能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服务而感到欢欣雀跃。每一个年级的儿童都有属于自己的劳动园地,让劳动也伴随着孩子们成长。

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全面了解孩子是教育的基础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带孩子们进入快乐学校之前,先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儿童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家庭氛围和家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譬如有些父母特别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有些父母则是对孩子不管不问,孩子缺乏关注,长此以往,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反映在儿童的行为上。教师能了解儿童每天所处的环境,及时发现问题,便于更好地与家长沟通,共同处理问题。

(二)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所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应该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让儿童读的第一本书是“大自然”。对儿童智力的培养需要让儿童对事物有直观的印象,所以大自然是儿童智慧的源泉。但是大自然不可能自发地发展儿童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理智、丰富他们的思维,不经过劳动就不能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当儿童看到了具体的形象以后就会进行想象,然后在自己的头脑中塑造这个形象,从而进行思考和创造。同时,儿童越接近大自然和周围世界,语言也就越丰富生动。儿童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亲身体验,以及大自然对儿童想象力的激发,让儿童的语言更加贴切。苏霍姆林斯基也将童话和幻想看作是一把打开语言和思想源泉的钥匙,儿童在编写的童话的过程中发现美,发展语言和思维,帮助儿童赋予这美妙的大自然以生命。

(三)让学习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应该在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环境中进行。丰富的精神生活环境能使学生的精神志向变得纯洁、高尚,使他们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和对知识的强烈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使学习册亨伟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精神生活才有助于儿童的发展,有助于丰富他的才智。”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知识和机能的交流,也是智力情感和道德情感的交织。学习并不是训练记忆力或者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儿童在轻松、美、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碰壁的智力活动,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观察者。因此,不要让儿童只是为了明天掌握知识做准备,而是今天就要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不要让过量的知识如潮水般涌向儿童;让孩子在脑力劳动中感受到困难,然后体验克服困难后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1。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只有符合儿童智力、情感和审美发展水平并且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才能进入儿童的精神世界。当过去获得的认知正在变成改造世界的手段时,儿童便开始了创造。


工作室介绍

<p> 双流区“研培员冯之刚工作室”于2015年4月经双流教育局批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