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网络教研展风采,议题研讨铸品质_廖洪森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研修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研修动态

网络教研展风采,议题研讨铸品质

文/廖洪森  时间:2021-12-14  浏览数:443

2021年12月9日,四川省教科院开展了2021-2022学年度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家庭·社会·法治》的网络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课例分析为基础,结合教学反思、专家点评等,聚焦课堂教学,落实地方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相关要求。廖洪森名师工作室学员张颖晨老师呈现了课例《感受法律的尊严》,导师廖洪森进行了课例点评并作了《<家庭·社会·法治>实施建议》的讲座。

张颖晨老师《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课围绕议题,进行了活动式教学。本课张老师分成了三个议题分别是“从你我选择 知法律权威”、“辨行为对错 明法律作用”、“做守法公民 尚法治之风”,目标在于通过生活中的真实国家安全案例,引导学生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做,法律禁止做的不能做,否则将依法承担法律责任;通过判断生活中普遍行为的对错,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现象的能力,了解法律是社会稳定的调节器,指引公民言行,制裁违法犯罪;通过我是小小倡议员活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其学会主动维护法律权威及尊严,能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活动一:“从你我选择 知法律权威”。张老师首先从一则招聘启事入手,让学生通过起立、坐下的行为作出选择,能够迅速走进课堂;其实这则招聘启事看似报酬丰厚,实则涉及到了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也是在逐步告诉学生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可能无意中就违法了,因此要树立积极学法,守法的意识。在看了赵某的案例后,举出一个反例;同样面对高薪诱惑,陈伟最终就是以间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从陈伟的例子与相关法律条款中,引导学生说出法律禁止做的不能做。如果法律要求的不做,法律禁止的做了,则会受到来自警察、法院、监狱、军队等的强制措施,这也就是法律的强制性,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在了解了法律的特征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法律小手册进行合作探究,在生活你还知道哪些是法律要求做的,哪些是法律静止做的事情。本环节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观察生活中的守法违法现象,也给在规范学生的社会生活行为,在学生分享后,老师也分享出自己准备的小案例。

活动二:“辨行为对错 明法律作用”。在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例如陈伟、张向斌、邱德贵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也看到在疫情防控、扫黑除恶事件中的法律后果,我们看到了法律对很多行为与惩罚,但是国家相关机关也奖励各种举报间谍的行为,奖励朝阳群众,于是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要积极举报,于是能够引导出学生知道法律对个人的作用:指引行为规范。张老师给同学们展示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违反法律的问题,让同学们判断正误,在初次判断中,同学们对很多问题模棱两可,当老师展示了法律条文后,同学们恍然大悟。老师再提出疑问,面对同样的问题,没有法律会怎样?从而引导出法律对社会的作用:规范社会秩序,保障社会长治久安,因此法律是社会稳定的调节器。

活动三:“做守法公民 尚法治之风”。在本环节中,张老师提出了三个情景分别关于酒驾、盗窃、校园欺凌,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后用行动演绎、用语言呼吁、传递法律火炬,同学们能在此环节的行动中增强法律意识,深切体悟并主动维护法律权威,从而发自内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最后张老师用一副对联作为结尾:学法一点一滴,遵法有我有你;守法全心全意,用法随时随地。


在进行课例展示后,张老师又从教学分析和课后反思等对本课进行说课,导师廖洪森进行了课例点评。

随后廖洪森导师作了关于《<家庭·社会·法治>实施建议》的讲座。

廖洪森导师的讲座围绕着三个话题。话题一:《家庭·社会·法治》是一门什么课程?话题二:《家庭·社会·法治》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教学?话题三:《家庭·社会·法治》的课堂评价与反思

《家庭·社会·法治》是一门什么课程?《家庭·社会·法治》是一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使命,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法治教育为主要内容,贴近社会和时代生活,强调以学启思、以思导行的综合性地方课程。在编写过程中,教材坚持“双线”推进,“双核”导向:明线为家庭、社会和法治内容,暗线为道德与法治交融,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法治方面的内容,都始终贯穿了德、法融合的思路,在道德教育中提升法治素养,在法治教育中融入道德自律。其中,始终坚持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较直观,坚持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生活问题。


《家庭·社会·法治》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教学?

1.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使知识性内容的教学通过活动来实施,另一方面要使活动设计承载知识性内容,即力求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议题式教学的教学设计要以活动为路径。依据《指导纲要》,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

2.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设计辨析式学习,要从学科逻辑角度厘清支撑学科内容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要科学把握学情;应通过学科任务确立辨析式学习路径及学习目标,问题析要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为根本任务,根据与问题相关的学科内容和解决学生现实困惑设置具体任务,并以此为核心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应如何”的思维路径,设计系列化、由浅入深的问题链,通过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辨析,让学生认清问题实质和澄清价值,实现从了解、理解到论证、评价的能力提升,以及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常规思维到创新思维的思维发展,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并形成和巩固正确的价值观。

3.优化案例,采用基于情境的综合性教学形式。以案例创设情境进行综合性教学。首先,要整合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指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把学科内或学科间有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并应用这些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坚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变“教案”为“学案”,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4.回归生活,融合紧扣时代主题的时政教育。唯有紧扣时代主题,回应社会关切,回归真实生活,才能展现出学科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在生活情境中实现学科内容生活化、具体化,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真实生动,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教材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生活问题,锻炼和提升关键能力只有依托真实生活情境设计各种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思辨、析中学会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坚持“四个自信”。

5.基于指导纲要,创造性运用教材推进教学创新。发掘教材引导教学的功能,科学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要深入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从总体上研读和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厘清不同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克服教学内容碎片化的问题;二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提供多种课内外活动设计;三要根据学科时代性的教学要求,不断跟进党和国家的理论创新成果,与时俱进地运用新材料,补充新观点。

《家庭·社会·法治》的课堂评价与反思。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根据课程目标,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等方面考察课堂活动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键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估,评价亦可根据不同教学阶段、教学条件和师生实际灵活调整评价视角和评价要求。

廖洪森导师最后强调: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建设有价值的课堂,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课扣子;共同把《家庭·社会·法治》这堂课开设好,把学生培养成家庭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培养成担当民族重任的时代新人!

工作室介绍

<p> &nbsp;&nbsp;&nbsp; 廖洪森名师工作室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