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概念课案例分析
《函数》概念课教学案例
摘要:函数概念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尽管他们在七年级对变量间的关系有很好的认知基础,而且在代数式,方程学习里渗透过变化的思想,但要真正领悟数量关系之间依存和变化的实质,还是很难的。教学该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概念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概念形成和理解,如何设计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具体活动围绕教学核心内容,达到思维层层深入?想做到这些,必须从三个维度来展开: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关键词:理解教学、思维发展
一、课前准备的三个维度
(一)理解数学
函数概念课,首先要理解函数的本质是什么,了解函数概念的衍变过程(初中,高中,大学课程都在定义函数概念),理解函数的表征方式(比如关系式,表格,图像等)
,理解函数在教材中的结构和联系,理解函数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了解函数的文化背景等等。基于这一系列的数学理解,确定核心教学问题。本节课的核心教学问题是理解“函数”概念——在两个变量之间建立一种对应法则,从而建立函数模型,用函数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函数的本质是在两个变量之间建立一种对应法则,其中一个变量x值的确定会引起另一个变量y值的唯一确定,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其中变量x和y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辨证地看待.函数的学习需要重组思维结构,调整思维模式,提升思维能力.由此,不难确定本节课的两个难点:一是如何让学生发现和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二是何如辨证地看待函数关系。
(二)理解学函数的学生
我一开始设计了几个高速路上的连续的问题情境,意图呈现三种不同的函数表达形式,多角度带领学生认识函数可能的形式,过程中给出一个自变量的值,让学生计算另一个变量的值,并询问,对于任意的变量值,另一个变量值确定吗?有些学生能凭主观判断确定,有些学生也跟着回答“确定”,当我追问“你如何理解的确定”,多数学生不能回答。瞬间,我发现,理解学生的理解力,我做的准备不够。理解学生应该关注三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从小学到七年级,学生对变量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停留一种变化趋势的关系上,他们更关注变量间值的变化规律上,没有从一种对应关系的宏观角度去认识事物的经验,所以教学中要尽可能从身边的例子出发去突破这个难点.
2.关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初中生的思维水平还停留在具体形式逻辑思维范畴,辨证思维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对问题的认识还停留于表层,不能深入研究、挖掘其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只是静止的、局部、割裂地认识新学的事物.
3.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理解《函数》教学
如何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一开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笔者按照传统教法将每个情景讲得很清楚,归纳出函数概念,剖析重难点,再举一些实例加以说明引导,接着辨析概念,运用概念。整个课堂,满满当当,“教”得不错,学生“学”得也很好。课后反思,我发现是我把自己理解的函数概念,转教给了学生,让学生按照我给出的某种方式去理解它而已,我只是教给了学生一个叫“函数”的概念,并没有让他们体会函数真正的意义。显然,这不是真正理解了教学和理解了学生。
那么,该如何理解教学?完全用“教”的方式显然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如果试着创造一些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领悟“函数”呢?函数的思维方式是学生的难点,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二、《函数》教学实施案例
接下来以“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任务为例,详细分析任务实施和思维进阶的路径。
师:高速路上,车流滚滚。当你坐在爸爸的车里,期盼早点能到达目的地,请问此时,你关注的是行驶中的哪个量?
生:路程,速度,时间等。
师:当行驶速度固定,路程与什么有关?
情景1:在高速路上匀速行驶,行驶速度是60千米/小时。
时间(t)
1
2
3
···
路程(s)
60
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匀速行驶,你知道1小时行多少千米,2小时,3小时……(表格呈现)在这个变化中,有几个变量?
生:两个变量,时间和路程。
师:时间能确定路程吗?
生:能。
师:你是怎样理解“时间能确定路程”?
生:想要知道路程,用速度60×行驶时间=路程。
师:每一个时间,你都能找到相应的路程,比如,行驶三小时对应的路程就是60×3=180。从表格中能看出来吗?
生:能,时间的每一栏都有一个路程对应。
师:对应来看,每一个时间,都对应有一个路程,这就是“确定”。一个量是否确定另一个变量,即是看当这个变量取某一个值,是否能相应找到另外那个变量的值,能找到确定的一个,那就是“确定”的含义。
情景一中,用对应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当速度一定时,变量时间确定路程这个变量。行驶在回家路上,归心似箭,有同学是不是更关注“时间”?
情景2:高速路程是270公里。
(1)时间与速度的关系是什么?
(2)速度能确定时间吗?唯一吗?
师:与情景一不同,这里是固定了路程。那你关注的时间和哪个量有关系,具体是什么关系,能列出来吗?
生:t=270/v。
师:这个关系中有几个变量?
生:两个,速度和时间。
师:速度这个变量能确定时间变量吗?
生:能。时间和速度是一一对应的(追问,你怎么得到的?)你举一些例子,比如速度是10,那时间就能算出来为27,再举一些,也可以算。师:高速路上最低速是60。回答得不错,带领我们通过列举的形式,当取定一个速度值,就能找到相应的时间,与我们前面表格的对应的方法是类似的。可是举出的速度是不是太特殊了?
生:看关系式:t=270/v。每一个v,都能算出一个对应的时间(也就是一个v值对应的时间是唯一的?)是的。师:既然每个速度值,都能找到对应的时间,并且,只能找到一个,那就说明,关系式中,速度能确定时间这个变量。
师:高速路上开车的人,一定还会关注什么量?(出示油表盘)
生:油量
师:确实,随时关注余油量多与少,我们看看,余油量与哪些量有关?
情景3:现在总共油量是48升,每100公里平均耗油10升。
师:现在油量还有48升,已知汽车每100公里耗油10升。看看老师呈现的给大家的图象,是关于哪两个变量的关系?
生:余油量和行驶路程。
师:猜猜老师会问关于这两个变量的什么问题?(学生依稀回答)你们会读心术?50公里,剩余油量?100公里呢?你是怎么看的?
生:算出来:48-5,48-10
生:图象看出来,展示读图。
师:都很棒,既能准确计算,也能从图象上直观找到。那每个行驶路程,都能确定相应的余油量吗?
生:可以。(如何找?教我们一下)比如,行驶路程200,作垂线上去,可以找到图象上对应的点,再过点,水平画线过去,找到对应的余油量是28。(你们有质疑或补充吗?)
生:取一些一般的行驶路程,比如点,这个点可以任意,每个点都可以找到相应图上的点和对应的余油量。师:太棒了,任意,说明每一个路程值,都能找到一个,确定只有一个相应的余油量的值。所以,可以说行驶路程能确定余油量,对吧。刚才的三个情景,都在呈现一种如何用一个量,去确定另一个量的方法。具体的做法,你还能描述吗?
生:先取一个值,看另一个值能不能确定。
生补充:另一个值是唯一的才叫做确定。
师:补充很恰当,如果,对应的另一个值有不只一个,那到底是哪一个呢,是不是会有分歧。
师:这三个情景也在意图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概念—函数。比如,时间能确定路程,给定一个时间,那就确定唯一一个路程,就称路程是时间的函数。那什么是函数呢?你能通过三个情景中,变量间的共同特点,来描述一下函数吗?先独立思考,再将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两个变量,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那这两个变量就是函数关系。
师:只能说明这两个变量有关联,一个变量会影响另一个变量。
生:两个变量要满足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一一对应才是函数。
师:理解很深刻,必须是“对应”。能描述一下对应的方法吗?
生:一个时间,就对应有一个路程。(可以是一般化情形描述吗?)一个变量值,就对应有另一个变量的值确定。这两个变量就是函数。
师:一个变量值,就对应有另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即存在有,且唯一。板书:一个变量的值→对应有唯一一个变量的值(X→Y),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比如情景三中,一个行驶路程的值,对应有唯一一个余油量的值,称余油量是行驶路程的函数。自变量是行驶路程,因变量是余油量。
生:理解
师:因变量主要是你关注的变量,自变量是直接影响你关注的变量的那个变量。当然,两个变量的位置可以是相对的,比如,你更关注自变量那个量,那它也可以视为因变量等。
三、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片段呈现了概念课中“引入课题”和“提出问题”两个环节,很有深意。比如开篇“世间万物,总是处在各种联系之中,不要孤立的认识事物”这句话是世界事物关系的真实写照,以此作为引入,也点明了本节主题是讲量与量“联系”,同时也启发学生应该拥有怎样的世界观。接着从生活中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借助这一话题引入数学中某些变量之间也存在某种关系,导入《函数》课题
。另外,提出问题环节中,生活中的变量太多,如何关联到具体变量,必然需要给出问题情景。于是,老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给出了学生熟知的高速路背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关注的变量,去研究它与引起它变化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过渡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选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易于理解,达到共鸣,问题设置也注重学生的思维螺旋上升,用数学的方法在认识现象,解决数学的问题,切实在“做数学” 。最后概念的形成过程也很巧妙,用“表格”让学生体会“对应”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关系式”对函数关系的确定与表达,通过“图像”直观理解函数关系的确定。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直观,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一种教,是老师将自己获得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照样子做;而另一种教,是通过老师设计的数学活动,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主获得数学的过程。而这个“教”的过程,我们一直都在探索的路上。
参考文献
为思维而教/郅庭瑾著.—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文件下载:《函数》概念课案例分析(朱春烨)
工作室介绍
罗宗绪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3月,挂牌于双成都双流中学实验校,以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