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张志勇工作室--学员李发友教学设计_张志勇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张志勇工作室--学员李发友教学设计

文/李发友  时间:2021-01-04  浏览数:639

双流艺体中学美术鉴赏课高二年级教学设计课题 如何看懂一张画执教李发友上课时间2020年11月3日课业类型美术鉴赏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课题是《如何看懂一张画》,高中美术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审美判断”,而“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属于美术独特的学科素养,“审美判断”有综合性、跨学科等特点,在美术鉴赏课程中,主要提升的能力是“审美判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学会专业解读一张创作作品。

能力目标:按照解读作品的一般步骤,直观感受,大胆表达,初步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游戏分组竞争、讲解学习、互动表演等,使学生能够打开直观感受的大门,通过大胆解读作品,表达感受,体会创作的魅力,体会创造的心境,感受艺术之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解读作品的一般规律,大胆感受、解读艺术作品。

教学难点:学习从一般解读到专业解读的过程,了解专业解读所需的背景知识。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在高二学段,有一定的美术专业技能、技法基础,在艺术技法训练过程中,对美术鉴赏课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我根据学生现在的专业学习进度,结合未来美术高考的要求,从看起来像“文艺青年”假装懂一张画,到比较正确、顺利地解读一张画,最后到比较专业地解读一张画,三个层次设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分小组竞争、表演、讨论,结合现场实物作品、PPT作品展示、美术馆观展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的氛围中,由浅入深,学会“读懂一张画”。作业提示按照老师的解读步骤,每人解读一张自己喜欢的大师作品,1000字以上。教学材料

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图片资料,美术馆视频资料、油画原作。

学生准备:笔记本、绘画相关道具。课堂追求:情:平等和谐、关注全体;智:轻松高效、关注过程。

教学八认真:认真制定计划、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实验、认真组织考试、认真总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

过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境

导入1、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如何欣赏一张画?大家都特别羡慕能够在展览中,侃侃而谈的艺术家,还有能够对着作品做一些专业的解读的观众,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怎么看起来像一个“文艺青年”青年一样,专业地解读艺术作品,其实非常简单…


(教师个人作品)

大家都见过老师这些作品,每个同学都会自己的体会,如何更加准确地读懂老师的画,或者是其他大部分的绘画作品,就需要同学们认真参与老师讲的这堂课…

2、将学生进行分组,解释竞争机制,公布获胜组奖品。


(清华大学校园明信片纪念品)

学生说一说自己有没有去过美术馆?面对艺术作品能不能顺利解读?


学生讨论选出组长,熟悉规则,记忆自己组的名称。

第一组名称:内容组


第二组名称:技巧组


第三组名称:风格组


第四组名称:目的组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以学生的实际体验导出课堂主题。组织活动具体学习如何像一个文艺青年看艺术作品?

1、文艺青年看画第一步:慢慢靠近,然后瞪大眼睛直视作品!

教师:为什么要慢慢?因为赏画要从远而近,远看构图,近看细节,好的构图能让观众第一眼就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

2、文艺青年看画第二步:摆一个冥想的姿势!

教师:此时,你可以综合考虑绘画的各种因素,包括色彩处理与运用,笔触等。

不要自拍!

3、文艺青年看画第三步:不断变换视角,让人觉得你一直在找合适角度欣赏。

4、文艺青年看画第四步:注意画作更细节的部分,仿佛是在研究它。

教师:注意画作细节处,你可以感受画作光影的变化。

5、文艺青年看画第五步:靠后站,模仿你要画出这幅画的感觉。

教师:笔触作为绘画艺术中的基本元素,有其自身的艺术形式美,用笔的方向和痕迹。

6、文艺青年看画第六步:慢慢地离开,因为你太过留恋。

教师小结:通过模拟博物馆看画,大家至少可以看起来像一个懂艺术的人在看作品了,但是表面的看懂,其实内在还是不明白,如何能够从表面的“青铜”级别了解艺术,到“白银”段位,真的能够对作品侃侃而谈了?下面就进入“白银”阶段,如何正确地解读一张作品。

PPT深入探讨…活动体验:

1、模拟两可的讲解,让学生产生疑虑,觉得有点怀疑的同时,让他们觉得似乎又有点道理,为后面专业知识的讲解做好充分的正反对比。








2、各小组进行讨论,成员积极献策,每人评价一句话,人人都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表达能力。




3、活动内容:组长根据组员提供的内容,组织好语言,讨论出表演人员,发言内容。分组进行现场模拟表演。




反馈:大家通过模拟博物馆欣赏作品的游戏,学习如何像一个文艺青年看展的过程,老师问问大家,你是否真的会读画了吗?运用模拟的、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创设博物馆情境,让学生了解博物馆中的氛围,营造心理落差,为后面正确的知识讲解铺垫。变化引导在活动结束后,公布分组命名的含义,解释命名背后的解读作品的逻辑。总结真正要对一件作品正确解读,大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画的是什么?怎么画的?为什么画?

作品内容?客观描绘的内容与情感内容。

怎么画的?用什么技巧及什么风格画的。为什么画?创作目的及创作动力。

教师小结:

(油画:树林里的白衣女子)

许多同学都非常准确捕捉到了画面的内容、技巧、风格及目的的相关知识,而且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感受…,老师想问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

(对于这是梵高的作品,很多同学表现出极大的意外和惊讶,对更加深刻读懂梵高的作品,充满期待。)

 同学们想从“白银”段位上升至“黄金”段位,如何更专业地欣赏一张画?就需要跟着老师一起来研究:梵高是怎样一个人?他从小的心理变化是什么?他都收到了哪些打击?他的信仰是什么?他是一个疯子吗?等等,一连串疑问是我们真正“专业解读”作品的开始,要做到专业解读,需要从这几方面付出努力:

研究艺术家生平,了解是怎么一个人?

接下来就更清楚知道他是怎么画的?

他为何要这样画?

他画的是什么?

教师从几个方面讲解梵高:

第一:弗洛伊德及荣格心理学分析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人的个性)包括三个“我”,即是“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三者发生冲突失去平衡,则会引发心理失衡,甚至会导致精神类病症。最新研究梵高的论文大部分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还原了一个理性的梵高。

二、梵高悲剧式生命的开端

一提到梵高我们马上会想到这些文字:“疯子、狂热、自杀、天价”等等。这些流行的标签实际上把美术史中的梵高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 年生于荷兰 一个传统的牧师家庭,于 1890 年离世,在这个对他来说渴望又恐惧的世界里待了 37 年。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却向这个世界倾注了他所有的精力,病痛的躯体负载着疲惫的心灵,在绝望、孤独中离开,留给世人1300余幅作品。

 37年的生命里,经历了早年母爱的缺失,感情的失败及一系列工作上的挫折。在孤独与绝望中试图回到宗教的世界里寻找解脱,但不曾料想在精神最高的追求中遭遇更强烈而深刻的打击。所幸是上帝还是给他留了一扇绘画的窗户,27年开始在艺术中无所顾忌地实践他的理想。

三、梵高求而不得的爱情

20岁在伦敦是梵高爱情萌芽的时候,他爱上了他所寄住的房东的女儿欧也妮(已订婚).

28岁梵高回到了荷兰的家中,碰见了表姐凯特·沃斯,在那里有了他再次的爱情经历。

29岁在海牙一家酒店遇到怀孕的酒女克丽丝丁,同居20个月。再次违背家族的意愿,陷入极度精神苦恼中。

31岁与邻居39岁玛葛娣相恋,以女方自杀殉情结束。

35岁与高更在阿尔同住前,与妓女伊凡娜往来。因其后来钦慕于高更,在发生追砍事件后,将耳朵割下送于伊凡娜。

37岁自杀前与悉心照顾他的嘉塞医生不和,疑与其女有恋情,遭医生训斥。

四 、事与愿违的信仰

    梵高:“我们的家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基督教家庭,凭记忆所及,世代相传,总是不断地有人传播。”依据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的理论,梵高的信仰是他未出生时就已开始的事情,基督教的宗教理念和教义慢慢的渗透到他的潜意识。

    在遭遇几次感情失败后,对梵高而言是强烈的刺激。在遭遇挫折后,情感心理上产生了“停滞”甚至“倒退”。这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在寻求解脱时,童年潜意识里的宗教情结逐渐变为解脱的出口。画廊老板的虚伪,教会的宣扬的教义与贫困矿工的悲惨生活对比。让梵高再次迷失和绝望。

五、梵高作品中人性之美的力量


(梵高生命终结时的作品)

教师总结:通过上述的分析,我认识了一个“理性的”、“热情的”、“悲剧式”患有恋母情结的梵高,再度阅读梵高的作品,我们有了与之共鸣的情绪,有了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这是我们更为专业解读作品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生命中有很多感动,读画、审美是拓展我们精神感受力的最佳方式。1、让学生从游戏中反应过来,真正的解读作品不是装作表面的领会,而是有一套研究的逻辑,让学生在这种反差中,对正确解读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2、在活动热身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四个组命名的顺序分别来讲解这张作品。举手回答问题,举手回答问题越多的组得分越高。



3、学生思考、猜测是谁的作品。为下一步讲解的知识点:“更加专业解读作品”,做好铺垫。





4、由老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从心理学角度了解梵高不是精神病,而是“癫痫”伴随着比较强烈的狂躁症患者。


5、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了解梵高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再次回忆梵高的作品时,已经从直觉分析进入到情感共鸣。真正了解梵高,对梵高的作品的解读也更为深刻。老师解读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沉浸在梵高创作的情境中。

















老师讲解过程中,不断设计问题,提示学生关注相关的知识点:

理性的梵高


热爱生活的梵高


对宗教非常虔诚、善良的梵高


被情感、宗教、画友摧残的梵高


拥有一个无怨无悔支持梵高的兄弟。


从这些知识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从梵高作品中发现这些特质。













学生逐渐参与到“重构”真实的梵高的语境中,从心理学、成长经历、创作变化等几方面,立体感知梵高。












深入探究欣赏艺术作品的基本流程。

1、培养正确读画的步骤,敢于尊崇自己直观的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在正确读画的基础上,埋下伏笔,不公布这幅大师作品的姓名,让他们不带先入为主的观念,进行大胆、直观的解读。





3、用梵高早期的作品,迷惑学生,激发学生想了解一个贴满“疯子”“精神病”标签下的梵高,怎么可以画出这样的作品?激发学生对深入研究的兴趣。





























在一张张梵高并不常见的作品中,让学生逐渐走进一个正常画画的,“普通的梵高”。



























体会梵高所遭受的苦难与作品之间的密切联系。









拓展总结拓展总结:

1、播放中央美院看展视频。

2、总结绘画艺术读画的精神之旅,由肤浅的看起像艺术家读画,到尝试学艺术家较为正确地解读作品,再到专业解读作品,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老师的教学设计意图,真正拓展自己的审美感受力。 布置作品赏析的作业,为自己将来独立赏析作品,提供基本的方法与思路。(中央美院观展视频)进一步激发探索艺术的动力,通过视频感受美术馆的真实环境,启发对作品构建的审美进行思考。学会欣赏作品的一般顺序,以及较为专业的解读认知。

文件下载:如何看懂一张画 李发友

工作室介绍

<p>   </p> <p> 致力于普通高中美术高考专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