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学员优秀教育教学案例(李晓丹)_孙晓晖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学员优秀教育教学案例(李晓丹)

文/孙晓晖  时间:2021-01-02  浏览数:872

我是于勒,一个富豪于勒……

我是于勒,一个穷鬼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备课纪要

引子——

一、莫泊桑谈写作

“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地很专注地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用眼观看事物的时候,往往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发现。为了要描写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株树木,我们要面对着这堆火和这株树,一直到我们发现了它们和其他的火其他的树有不相同的特点的时候。”

这就是作家获得独创性的方法。并且,福楼拜还告诉我这样的真理:全世界上,没有两粒沙、两只苍蝇、两只手或两只鼻子是绝对相同的,所以他一定要我用几句话就把一个人或一件事表现得特点分明,并和同种的其他人同类的其他事有所不同。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字最能表现它,只有一个动词最能使它生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最能使它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字,这个动词和形容词为止,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不要玩弄词藻来避免上述困难。”

二、芥川龙之介曾经说过:“莫泊桑像冰,也像冰糖。”

 

文章初读印象——

文章是以菲利普夫妇的儿子——若瑟夫为第一人称描写的。而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菲利普夫妇对这个小儿子并没有好好对待。吃牡蛎的事件是这样的,父亲看见两位太太在吃牡蛎,于是要请大家吃牡蛎。此时母亲马上说自己胃不好不吃,并且说“至于若瑟夫,他不需要吃这种东西”。若瑟夫当时十一二岁,他大姐二十八,二姐二十六,他还是个孩子,却只能看姐姐们大吃特吃美食,自己不仅没有吃上,还被要求去送钱。请问如果你是若瑟夫,你心里什么感受,你会不会怨自己的父母?别说家里没钱,没钱大家少吃一点不也有他的份了?若瑟夫估计不是第一次受到这种不公平对待,文章一开始提到,他的姐姐买花边,虽然买的都是便宜的还讲价,但这对他们这种贫穷人家已经是高消费了(对比牡蛎和花边的价钱,折合可知)。父母对姐姐好对自己苛刻,而姐姐们从未对此有表现,吃牡蛎时,姐姐们没有说,若瑟夫小,我们一起吃,少吃点就行了,而是自己心安理得地去大吃特吃了。若瑟夫在受到父母不公平对待后,对他的叔叔的境况非常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在他眼里,他叔叔和他一样,都是被菲利普夫妇忽视的人,也都是被自己的手足忽略的人。所以若瑟夫会在心里念“我的亲叔叔”。

 

初读归分——

莫泊桑《奥尔拉》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使用——

小说家不应辩解,也不应饶舌和说教。只有情节和人物才是应当着墨之处。另外,不要做结论,而要把它留给读者。《小说》《莫泊桑随笔集》P88

 

主问题预设——

这是一篇关于__________的小说

 

真正伟大的作品,看到没有,一体性和严谨性,哪怕被删掉了一些,也不妨碍我们重新推断出来。

你觉得这是个_______的若瑟夫

你觉得这是个_______的母亲

你觉得这是个_______的父亲

你觉得这是个_______的姐姐/夫

 

 

原文即侧——

(目的)

分析人物,进行三次反转,然后把握主题

第一步,中规中距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把握情节

第二步,补充原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物背后的行为逻辑,共情体会

第三步,指出这种可以理解和共情才是小说所真正要挖苦和讽刺的真相,金钱对人的异化。(为什么对于于勒的解读倾向在不停发生变化,因为时代在变化,我们曾经和现在,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时代,

 

旁引——

可以搜一下汪精卫同志叛国通敌有没有什么说得过去的理由?

在国民党任高层时“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近女色,这在当时的国民党高官中,都是鲜有人能够做到的”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属于第一批抗日的主战派,欲边作战边争取与日本谈判的筹码,惜苦无军权;后以杂牌军力战不果,于1933年签订塘沽协定。后来,在被行刺受重伤后,仍然继续宣传和平救国的理念,期间也与日本的主和派接触并谈判讲和条件。在一片对日抗争声中,有学者认为“这条主和的路比主张抗战的路,艰难得多。”在汪统治的日占区,人民生活能较稳定,而且认为因为汪代表国民政府和日本求和,使得日本没有再大举进攻重庆和延安,这都是他的贡献,而且他站在日本一方,蒋介石站在美国一方,那么战后无论同盟国胜利还是轴心国胜利,中国都是战胜国,那就避免了战败国割地赔款的损失,保存了中国文化的延续,起码中国还能苟延残喘。

汪叛国投敌前给蒋留书——

“今后兄为其易,而弟为其难。”。

 

旁引——

故事里面有社会与生活内容,也有人性的曲折之处。巴西作家若热·亚马多说:“我在写作的时候,基本上不注重语言问题的。我关心的是如何用最好的方式把故事讲出来,如何使人们能很好地理解它。”(《我的兴趣就是讲故事》)辛格说:“把讲故事从文学中取消,那么文学就失去了一切。文学就是讲故事。当文学开始力图以弗洛伊德的学说、荣格的学说或艾德勒的学说来解释生活,它就变得乏味和没有意义了。”(艾萨克·辛格:《我的写作方式》)法国作家亨利·特罗亚甚至标榜自己“我是一个耍笔杆的手艺人”。

 

那么借用《项链》的设计思路,

做了这样一个教学思路出来——

1 看一下题目,我们今天的故事围绕哪一个人物展开?

 

我的叔叔于勒

 

2读过小说之后,能不能梳理一下于勒的一生,按照从前往后,最开始,于勒是个_______

 

“花花公子”            坏蛋、流氓无赖

纽约富豪             正直、有良心

南美旅行者           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

穷苦水手              不会有出息 讨饭的

 

3随着于勒这一生的起伏变化,还有什么在发生变化?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请你在文中依次找到这对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4 这对夫妇有没有什么是没有变化的?

 

面对金钱的态度

 

5 “我”呢?“我”对于于勒的态度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变化?

好奇——不以为然——同情

 

6你呢?你对于于勒是什么态度?

 

 

 

 

 

 

小说能够表达复杂多维立体情感,可以让我们挖掘人物深层意识与人格,多角度展示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贴近的内容

我们不能否认以“三要素”为抓手更易于学生把握现代小说文本的事实,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面对愈加复杂的阅读情境以及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重新审视侧重文本内容的“三要素+主题”式的教学,更是要关注现代小说独特的叙述语言、叙述技巧、虚构特征等承载内容的表现形式,积极促进现代小说的文体特征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进而挖掘更丰富的现代小说教学价值。不仅着眼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更着眼于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提高。

当立足于 PISA2018 阅读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新审视初中现代小说教学时,小说教学的相关指导理论也逐渐得到丰富,如叙事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等。

 

“虚构的叙述”是小说文体的本质特征

 

“优秀的小说家,必须重视形式,并处心积虑地在形式上显示自己的智慧和对形式做出别出心裁的处理”

曹文轩《小说鉴赏》审阅者序

分辨作者与叙述者

分辨叙述视角

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分法,叙述视角可分为非聚焦视角、内聚焦视角与外聚焦视角。

关注叙述时间,区分事件时间(变幻的叙事节奏)

 

1.“我”一家人为什么要穿戴整齐去海边散步呢?(D)

2. 菲利普一家既然穷,为什么星期日散步还要衣冠整齐呢?(D)

3. 第 22 段,父亲为什么要请女儿女婿吃牡蛎?(D)

4. 船长为什么连自己船上的水手姓名都记不清?(DC)

 

第一、二个提问属“相同单点”的关系,共同话题是散步。第三个提问和前两个形成“相近单点”的关系,都涉及对人物虚荣的揭露。第四个提问和前三个形成“相关单点”的关系,由点及面共同构成对整个社会的批判,因为“船长”在某种意义上是整个社会的代言人。如是,学生就有可能由此及彼地推进思考 :散步、吃牡蛎是否都是因为虚荣心作祟?为什么要从家人写到船长?(BA)。提炼类同元素是发现“关联结构”提问的重要之路,若学生还能联系众人前后对于勒的态度,还可将思考做进一步推进 :同是针对于勒,我的家人以及船长的言行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分别说明了什么?(A)

 

(二)从盼到躲的提问及整合

1. 作 者 为 什 么 不 先 写 于 勒 被 打 发 到 美 洲去?(C)

2. 怎么重复出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C)

3. 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而对于勒的描写为什么那么少?(B)

 

“盼”到“躲”,对象基本上都处于隐身状态,这就牵涉小说悬念的设计和叙述视角“我”的选择。要解决这些提问,可进行线索人物于勒和叙述人物“我”(约瑟夫)的“互问”活动,通过活动把小说悬念所造成的空白巧妙地问出来。若你是“我”,你想问于勒:你的生意真好吗?你是真去旅行吗?为什么让我们空等?为什么会

沦为水手?离家咫尺的你为什么不回来?(C)若你是于勒,你想问“我”:为什么不叫叔叔?为什么给叔叔小费?为什么把找过来的钱给父亲?(改乘圣玛洛船)已提前订好回来的船票了吗?(C)

 

同时,还可对它们做进一步推进 :于勒的故事为什么选择“我”来讲述,船或船长在小说情节的安排上起着什么作用?(BA)这是要突破课文“叙述视角”的安排这一教学难点的 ,其答案也寓含在活动的“群问”里,从而再次达成以问解问的效果。

 

从海到岛的提问及整合

1. 第 20 段“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C)

2. 为什么说哲尔赛岛像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第 48 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CB)

 

学生就小说景物描写的提问点主要有两个 :海和岛。在教学中,教师可先选择处于 C 层和B 层之间的过渡提问展开教学 : 原文“ ……那就是哲尔赛岛”能换成“哲尔赛岛像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吗?不能,“散句”句式是人物紧绷心情终于得到释放的讯息。然后联系第一个提问,整合成这样一个多项联系式问题 :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海、岛”的人物活动环境,从刚开始的“绿色海面”到“紫色阴影”到“那就是哲尔赛岛”,作者想表达什么?(A)通过这个提问学生能立体地领悟“海、岛”等景物所构成的“环境”象喻意义,能够深刻体悟小说人物心情的微妙变化过程,从而很好地整体性地完成这篇小说的教学。

 

预计设计的问题流程

1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篇小说,主要围绕哪一个人物展开?

于勒

2 读过小说,能否请你描述一下这个人物,他的经历?

花花公子——美洲富豪——南美旅客——穷苦水手

隐藏剧情(被嫌弃的于勒的一生——于勒的善与恶——人性的复杂与人物的真实)

3据他这半生的起伏变化,有没有什么也随之发生变化?

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

——赞——盼——憎

4在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之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是不变的,就藏在这态度的变化里。

钱,对钱的态度。

5 是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态度?有没有态度不同的人?

6 『我』的存在价值?B

对于勒不同的态度,与父母形成反差,强化讽刺效果

儿童视角,呼唤温情与希望

隐藏剧情(故事的叙述者)

7 姐姐 们?的存在感

表现家庭生活的拮据与困难

那这样一来,一个姐姐足矣啊,为什么要有两个姐姐

8 大姐,大姐(S)(大姐的存在价值)

多余的人,这个大姐28岁,没有着落,比自己小的妹妹已经出嫁,自己仍然没有着落

可是你能让大姐怎么办?能让克拉丽丝怎么办?

深化这种悲哀与无奈,

 

 

结局改写

 

我们刚上船,就看见一个身着黑色礼服的男子。他的衣服上镶满了宝石,在阳光下闪着光。那男子优雅地拿着一杯红酒,和他的同伴们一起说笑。父亲头一转,眼睛放出一道光。“是……是于勒,真的是他啊!”他十分激动。

母亲却故作镇静地对二姐夫说:“这就是我女儿的叔叔,于勒。于勒·达尔芒司,如今在美洲,是个很有地位的人。”我分明看见她脸上从没有过的骄傲。父亲高兴地跑过去,边跑边喊:“哦,于勒,我亲爱的弟弟。”这时,那个男人转过头,先是疑惑,后来像是想起了什么,生疏地说:“弟弟?哦,菲,菲利普?你是菲利普?”

我想这就是我的叔叔,我们家的状况终于可以改变了。母亲走了过来,说:“于勒,等你还了我们的钱,就可以……”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什么,就不再说了。于勒叔叔面上温和而又疏离的微笑消失了,他从身上拿出了钱夹,从里面数出了十张五十法郎的纸币,说:“这是我还你们的钱,没想到……”他没有说完,摆了摆手。父亲和母亲原本打算说些什么,这时也只好住了嘴,紧紧攥住了手里的钱。说真的,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面值的钞票,陌生得让人有些畏惧,就像我的于勒叔叔一样。

等到了哲尔赛岛,于勒叔叔转头坐上了去美洲的轮船。我亲爱的于勒叔叔,陪伴着夕阳一起进入了深蓝色的苍茫的大海里。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着甲板上“贵宾区”里的一位绅士,想坐在“贵宾区”至少要点10个铜子一杯的咖啡或红茶,那位先生穿着黑色礼服,里面是浆得笔挺的白色衬衫,戴着半高礼帽,胸袋里露出的金色表链在阳光下闪耀着富裕的光芒。

他转过头来,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位先生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愣了一下,看了一眼那位绅士,声音有些不稳:“哪个于勒?”

父亲道:“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在美洲,有很高的地位。”

母亲忽然激动起来,“那你还犹豫什么?快去同他搭话啊,菲利普。如果他真的是……噢天哪……不,你等等,我和你一起过去。”

工作室介绍

<p> 孙晓晖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3月。确立工作室理念十二字: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