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
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为例
双流区黄水小学 周梦影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有些教师在备课或上课时总把学生设想为“天才”,总以为“我教过了,学生一定学过了,学过了一定是考得出来了”。因此,总是关注自己“是不是教过了,是不是讲过了,有没有讲完,有没有讲漏了”,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真的在学习吗?学生真的听懂了吗?真的学会了吗?这种常识背离反映出来的一个专业问题就是,缺乏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
课程的逻辑就是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开始的,经历“需要什么样的素材或活动”“如何组织这些素材或活动以教给特定的学生”,最后,我们需要确定“学生真的学会了吗”,这就是课程的四个经典问题。如果我们把课程逻辑说得明白些,那就是,从教师的视角看,课程思维需要一致性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从学生的视角看,课程思维需要一致性地思考“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去、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我真的到那里了吗”。接下来我们就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我们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目标确定的依据)
为了确保教——学——评一致性,我们设计了“该学、能学、可教、利评”的学习目标。(PPT)学习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那就无所谓的教学评的活动。一要做到“该学”,要明白究竟什么是学生在本课中该学的,就要研究课标,依据课程标准来研制本课的学习目标,要理解课堂学习目标的实质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有了这样的思考,数学课就会上出数学味儿。二要做到“能学”,就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们组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哪些学生可能会在哪些学习目标上有困难,是什么困难,他们的学习潜能在哪里,学习目标该确定到怎样的程度?在集体备课(PPT照片一张)的过程中讨论出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认识,会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比较,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的掌握,对后面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这课内容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迁移推理的能力,本课的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猜想,动手操作,实际运用等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让学生通过切割,平移这种转化思想,为后面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基础。由此我们设计了第一次的学习目标(如下PPT呈现第一次导学单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数学名词像转化、平移、等积变形,这样的名词是不好去评价学生是否达标了,并且过多的学习目标只会让教师的课堂出现满堂抓,结果什么也抓不到。我们在第一次试讲以后就发现我们的目标太多,导致教学内容完不成,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还是没有理解,出现套用公式的现象,需要及时调整。三要做到“可教”,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材中用以达成学习目标的资源有哪些,如何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等。四要做到“利评”,这就要求我们表述的目标是可评价的。于是,我们对学习目标再次进行梳理,抓出学生必须掌握达到的要求,并且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考评的设定。兼顾学情与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我们设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PPT呈现第三次导学单的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猜想与验证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我能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通过对目标的简化和量化,在教学过程中牢牢锁住转化思想,适时渗透,加深印象,让知识的生长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三、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始于目标
我们可以回忆自己进行课堂设计的一般顺序,拿到一个教材,我们从何处开始设计呢?我们无数次地听教师谈备课思路一尤其是“家常教研”中的备课,十有八九的教师首先思考的是我该怎样教、我需要设计怎样的一一个情境、我需要设计怎样的一个课件、我需要设计怎样的一系列提问、我需要补充怎样的一些资源,等等。这种思考的共同特点是从“教学”开始,在还没有明确学生学习目标的情况下,首先就考虑教师“怎样教”,就好像是在还没有明确“去哪里”的情况下,首先就考虑“怎样去”。这样的设计思路每天都存在着,然而却是那样的不合逻辑,我们可以称之为“始于教学的课堂设计”。“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其逻辑恰好相反,我们可以称之为“始于目标的课堂设计”,它遵循的线路是“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首先设计学习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用于检测学习目标,确保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基于证据的把握;最后才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内嵌评价任务,通过有序的环节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在这种逆向设计中,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本课的课堂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以下两大任务:(一)是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二)是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第一个任务我们采用搭梯子的形式逐步达成,分两个子任务走1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由相邻两边的积组成,再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去判断不对,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呢?2是通过割补的办法,再平移拼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由此来完成第一大任务。经历了这样的探索过程以后,学生就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往往我们会对学习资源进行开发,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有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5.2班的菜地实际面积,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底和对应高就算出实际面积。从而我们的数学学习又回到生活,形成一个循环的关系链。
四、教学活动:从低效繁琐走向有序开放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中,教学活动从纠缠于烦琐细节的低效走向了在目标、评价导引下的有序开放。在目标不明、评价不清的情况下,教学活动会很沉重,教学活动承担着无穷无尽的责任,教师对教学活动真正应负的责任反而不清楚。因此,教学如雾里摇船一般地到处瞎转,教师唯恐少讲了一句话就被人指责,担心漏了一个提问就没有完成任务。“教-学-评一致性”原理告诉我们,课堂不是无限责任公司,教学的责任在于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帮助。这样的理念带来了教学活动的有序开放。说是“有序”,因为它是聚向于学习目标的;说是“开放”,因为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它不会背负太多的负担,因而是有空间的。在具体操作中,教学活动具体化为教学环节。以本课为例:我们设计了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二、猜想验证,探究学习;三、归纳总结,灵活运用。鉴于我校开设的农事课程之红领巾希望种植园,孩子们参与其中,同时我们的农事课程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在此我们借助课前三分钟对种植园的介绍,从而引出5.2班和5.3班有两块形状不同的地,大队部的老师希望交换,引出学生思考,这样做公平吗?要想公平,那就要比什么?从而引出学习面积的必要性,在抽象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时,学生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但是遇到平行四边形不会计算,怎么办?猜想是否和长方形面积计算一样,两邻边相乘呢?然后采用数格子的办法,验证出来是错误的,由此揭示课题: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思考,学生就想探索,于是我们就要想一想,剪一剪,拼一拼,看能否转化成已学图形,在探究验证的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评价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两次小组活动就是为了学习目标的达成,第一次小组交流是交流剪拼方法,怎样剪,剪后如何拼成长方形?第二次小组讨论是讨论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达到学习目标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小组汇报,展示,评价,这样的教学活动,化低效繁琐为有序开放。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不会背太多负担,从而就有一定的空间。最后把今日所学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要灵活运用。
工作室介绍
<p> 双流区“研培员冯之刚工作室”于2015年4月经双流教育局批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