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海路的变迁 教学设计_刘光文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海路的变迁 教学设计

文/刘玉婷  时间:2020-12-25  浏览数:708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课程分解】

对举例说明的分析:学生不仅要能举出海洋变成陆地和陆地变成海洋的实例,而且还要认识到现在的海陆仍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内容分析】

在第一节介绍了海陆轮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之后,学生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定的吗?本节教材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就上述议题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

“海陆变迁”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时间尺度大,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因此通过计算机动画或多媒体、地理实验等方式演示大陆漂移学说,变抽象为形象。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喜马拉雅山海洋化石、东部海域海底发现古河道遗迹及荷兰填海造陆等实例明确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分析喜马拉雅山海洋化石、福建深护湾的海底古森林遗迹及福建深护湾的海底古森林遗迹等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3.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形成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和思考,勤于研究的品格。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图、用图能力,能够在图上找出重要的地理事物,并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初步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海陆是变化的,但难以举例说明“沧海桑田”,而对“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具体内容还是很陌生。因此教学中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发言、加强合作,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的知识之上,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中运用大量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沧海桑田的变化;通过多媒体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通过演示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找出海陆变迁的证据。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

难点:举例说明海陆的变迁;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创设












问题驱动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哪个沙漠?

撒哈拉沙漠的面积与美国本土的面积差不多。如果把撒哈拉的沙子平铺在地球表面的话,厚度足以超过20厘米。目前,撒哈拉是世界上最炎热、最干燥的一片不毛之地。你知道吗?在撒哈拉的漫漫黄沙之中,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播放视频)

请告诉我,这个巨大的秘密是什么?你又是如何破解的?

正如同学们所说,在撒哈拉沙漠中,竟然发现了徐许多海洋生物化石,由此可以推断,这个秘密就是撒哈拉过去是海洋,现在是陆地。这种变化非常巨大,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呢?撒哈拉沙漠











观看视频


思考作答









沧海桑田或海陆变迁由撒哈拉做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新课





秘密能勾起学生强烈好奇心;视频虽短,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设学习情境,利于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如今沙漠和曾经的海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和学生的直观经验相冲突,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习




提供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的实例























海陆变迁的原因











评价与反馈(讲述)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提供几个案例:

A.喜马拉雅山发现的海洋化石;

B.东海海底发现的河流故道;

C.福建深护湾的海底古森林遗迹;

D.大巴山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

E.秘鲁沙漠中发现的海洋巨兽骸骨;

F.琉球群岛南端海底的人造建筑物痕迹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把上述案例分成两组,并说出划分的理由。


提问:谁能联系刚才所学知识,结合生活中的见闻,举出一些海陆变化的例子吗?


由此,海陆是可以相互转变的。那什么情况下海洋会变成陆地,什么情况下陆地会变成海洋呢?


投影---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投影---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




投影---荷兰填海造陆






小结: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地球表面的海陆是不断变化的。


活动: 想一想





小组讨论交流

ADE一组---海洋变陆地

BCF一组---陆地变海洋
















分享案例





阅读教材提取信息





喜马拉雅山的位置曾经可能是海洋。得出地壳运动是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的结论。


东部海域曾经可能是陆地。得出海平面的升降是这里从“桑田”变“沧海”的结论。


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所以人们通过填海造陆对地面进行改造。进而得出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的结论。


小组分析讨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完成连线



讨论交流





提供案例让学生选择,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尝试分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爱动脑、善于猜想的好习惯







鼓励学生勇于求证,用大量实例证明“沧海桑田”的变化






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通过活动检测学生是否已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变化中承转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固定不变呢?我们先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播放冰河世纪:大陆漂移)思考讨论: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

运用资料探究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讲述


大陆漂移学说


引出魏格纳









找证据通过这个视频,我们知道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并且原先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由于内力作用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我们把这个称为大陆漂移学说,那是谁提出的这个学说?


通过这个动画可以发现大西洋的面积在逐渐变大,而太平洋的面积在逐渐缩小。


他是通过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观点?

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海岸线有惊人的吻合(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轮廓线十分相似),能不能直接说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请同学们用实验证明。

提问: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阅读P51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是魏格纳






观看动画







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另外一个和角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先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



(结论)用角2与原报纸A虽然能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但报纸上的文字、图形并不符合。通过观看视频培养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用实验看看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是不是有巧合。培养学生爱动爱动手的好习惯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承转仅有这个证据还不够,看看还能找到重要证据?


通过视频了解阅读P51阅读材料作答培养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小结魏格纳先生一生都在寻找大陆漂移证据,这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表现,希望同学们都能学习魏格纳先生的这种精神。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总结本课重点  

【板书设计】

文件下载: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