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以课程改变学生学习 以课程推动教师成长-"超脑麦斯"数学思维拓展课程年会活动体验分享
本次有幸参与了“超脑麦斯”数学思维拓展课程年会,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不仅聆听了多场精彩的讲座,还观摩了多堂别具匠心的课堂教学,令人受益匪浅。诚如李茂老师在《教育的国际视野——观势、融通及方法论》这一专题讲座中所言,在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便是创造力。那“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经过了此番培训后,似乎找到了些许答案。孙颖校长带来的《创意数学课程的思考与实践》让大家看到了数学创意课程在学校的实践与落实,她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阐述数学教学的价值在于“识、才、学”;柳贤教授的《数学创意教学与图像》更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制学具,让人大开眼界;而郎宏坤老师则在《运用学具资源,促成深度学习》中让大家看到了学具的运用,并不只是单纯地照搬,而应“因地制宜”地进行再创造,以更好为教学服务。
此外,来自不同年级的课例示范,也让我们看到了“超脑麦斯”课程与国家教材的有机结合。课堂操作不该是“为做而做”,而应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感知、体验,真正实现“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刘燕 本次有幸能参加在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举办的“超脑麦斯”数学思维拓展课程年会活动,专家一场场精彩的讲座让大家在笑声中感悟创新思维的魅力,一堂堂充满思维火花的创意思维课让大家大呼过瘾。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带来的收获实在太多。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著名学者洪雪芬老师带来的最新课例《柱、锥和球》,把甜点融入数学,学具竟然是可以吃的果冻?!实在让人耳目一新。她用她幽默的语言,标志性的笑声,扎实的教学功底,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生动的数学课。洪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孩子们经历了动手操作、猜想验证等学习过程,将抽象、枯燥的“观察物体”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可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王圣昌老师带来的“汉诺塔传说”,先让学生根据印度汉诺塔传说提出问题,之后对于所提的问题寻求答案,而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变成了旁观者、引导者,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解决问题。无论是讲座还是课堂中,与会老师掌声不断,赞不绝口,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这是一次十分难能可贵的与名师求教的过程,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忻嘉璐 本次以超脑麦斯为轴展开的各项活动,让我感触良多,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杨老师的一节课。她用正方形拼板和衔接棒为主要学具,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图形边长与面积的关系。在几次初步的试验后,杨老师带领学生归纳出了小方片越多,边数越多,周长越大的结论。我习惯性地把这句话记了下来,并认为接下来的活动将围绕着验证和应用这句话而继续下去。可当学具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学生们得出了与结论不符的反例,这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随活动的深入,大家逐渐确信了这句结论的错误之处,完成了证伪,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听完这节课以后,我开始思考,本节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以结论为载体的知识吗?显然不是,而是研究一个结论是否正确的那个过程。开头使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所以有出错的可能。持续沐浴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孩子们将必然培养出批判性思维,而不会盲从。
——奚育青 这次的培训就像它的目的地(白马湖)一样充满了魅力。让我领略了和白马湖一般广阔的数学思维。在本次超脑math的培训中并没有感到烧脑,反而感觉学得很轻松很愉悦。如果要说原因的话,我觉得最有可能的就是我们把学数学变成了玩数学,把它当做是一个游戏来玩,自然大家就会觉得很有意思。
本次的课程中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一线教师们齐聚一堂,大家一起做数学游戏。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翁凯彦老师的“乾坤大挪移”,利用数学学具展示几个几就是几乘几的含义,将数学当中的抽象转化为具体,使小朋友们学得开心,玩得也很开心;除此之外还有洪雪芬老师的甜点数学,可谓真的是将数学变成了美食。吃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但是将数学几何融入到吃甜点当中那可谓是妙趣横生,在这里我感受到原来当数学和超脑果冻结合的时候它就会变得更Q更弹更有滋味;另外在主讲师王圣昌老师给我们展示“汉诺塔传说”的时候,使我茅塞顿开,数学真正的意义是要把课堂留给学生,让老师跟着学生去思维,学生会学得更带劲。
超脑math作为目前比较新潮的可玩性数学,不仅打开了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更开发了学生们的大脑潜能,如果以往的学习只有用到眼睛、头脑的话,超脑math将学生的眼睛、鼻子、嘴巴、手全部带入到课程当中,更加使课程妙趣横生。数十年之后,没有同学会记得哪个老师在课堂上写过的一个算式,但是他或许能记得老师在这里带他们玩过这样的数学游戏。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记忆力。数学学习就是应该在玩中去慢慢体验,其次在动手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的原理,最后在游戏中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这才是数学真正的实践意义。
——沈林锋 在今天“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以知识传递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追求显然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而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解决问题,在知识运用中学会运用知识,却成为“为未来而教”的重要准则。在这样的转向中,教师最需要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起点;教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基于学生的“学”来选择材料、组织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工作室介绍
<p> 双流区“研培员冯之刚工作室”于2015年4月经双流教育局批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