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研究方案_周晓玲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文/马香玉  时间:2020-05-15  浏览数:3147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

研究方案

                             双流区周晓玲工作室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

(一)基于教育现代化理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以及共建共享。“融合语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实践研究,着重突出“融合发展”这一理念,提出“四融合”主张,力求改善当前的语文教学。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语文核心素养有: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不难发现,语文核心素养所聚焦的内涵与新课标所强调的理念不谋而合,那就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融合语文”就是在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的,即融合“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奠基语用能力;融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夯实学科素养;融合“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优化学习方式;融合“课内学习”与“实践活动”,延展学习空间。

(三)基于工作室的教学主张

双流区周晓玲名师工作室自2009年成立至今,以“体验丰盈和谐的语文生命意趣”为愿景;以“学习的乐园、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为宗旨;秉承“研学一体、互融共生”的理念;以“博学厚重、专业立身、灵动童趣、个性生长”为目标,在10年的探究积淀中,提出了工作室的教学主张“融合语文”。将教学主张课题化,才能在不断地实践中改进、完善研究成果,提升主张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形成工作室的特色,最终起到引领辐射作用,造福更多的教师和学生。

(四基于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为了解工作室学员所在学校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在2019年3月,我们在双流区实验小学(东区)、棠湖中学实验学校、迎春小学等10所学校分别开展了对教师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10所学校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110份,学生调查问卷1200份,收到有效调查卷共1157份。学生问卷中,本次调查男女比例均衡,城区学生占68.12%,农村学生占31.88%,年级主要集中在中高年级,其中三年级最多,占31.08%。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工作室学员来自不同学校,所处地域不同,但是在语文教学方面都存在着共性问题。

  1. “理解”轻“运用”,导致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失衡

    在教学中,教师围绕语文知识系统引导学生过分探究课文内容,重视对文本的理解,而忽视创设丰富的语言情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

  1. “合作学习”轻“自主学习”,导致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分离。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学生合作学习,“热热闹闹一大片”,忽略了“自主学习”,学生并没有沉下心来走入文本中思考,难有思维的生成。应把“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有效融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课堂生长。

    3.重“课内”轻“课外”,拘泥于教材学习,忽视课外拓展

    教师立足于教教材,关注课堂上的“精耕细作”,关注学生考试的分数,而忽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并以此方法去阅读更多的文本;只注重课内知识与学习,忽略教孩子将其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形成真正的语文能力。

    在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下,结合工作室成员语文课堂教学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

    (四)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于多种途径查新发现,国内外众多研究侧重教师如何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教学,但是并没有从理论层面提出“融合语文”,对小学语文融合点的探索相对比较薄弱,对“融合语文”主张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的研究更是欠缺,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探索小学“融合语文”的实践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课题核心关键词的界定

    (一)融合

    ”的本意指冬眠中的昆虫在春日里恢复生机,后来引申为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互相融合、浸润、影响。“合”指聚集,共同,与分相对。“融合”物理意义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

        (二)融合语文

    指针对问题,聚焦在四大融合,将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课内学习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融合形成对学生的加工、影响、浸润作用,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目标。

    (三)融合语文的实践研究

    基于融合语文的阶段研究成果,开展行动研究,分学段实践研究融合语文,在实践中验证修改,建构起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融合语文教学策略。

    (四)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的实践研究

    立足工作室融合语文教学主张,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聚焦四大融合,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及行动研究,厘清融合语文教学的内涵、特征和要素,形成不同学段的不同课型的教学范式,建构起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融合语文教学策略,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升,使教师加深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提升学科教学及其研究的能力。

     

    三、“融合语文”教学主张实施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语文的学习实践应该是结构完整的,强调对文本的内容、情感、思想的整体感知。不仅要通过咬文嚼字来欣赏文本局部的美,更要关注文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整体的美。

    (二)融合性原则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它反映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获得情感体验的统一,是时代赋予语文学科教学的新特点。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多种语文教学元素的融合,从而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整体发展,达成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实践性原则

    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实际上就是最本真的言语实践活动,最直接的语感训练,学生正是在不断地言语实践中和言语的关系才逐渐转换,由被动地受言语支配转换到主动地支配言语。

    (四)发展性原则

    学生的知识是建构的,智能是多元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学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过去与现实的表现,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优秀学生的发展,更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潜能。

    (五)可操作性原则

         融合语文旨在实现语文教学的多面融合,在教学中探求策略方法,针对教学不同方面形成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最终达到教师人人能易操作,课课能操作。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语文教师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文字理解与语言运用并重的目标。
    2.通过研究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大小组合作学习的力度和研究,让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与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在研究中不断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从单一的教材阅读走向多元的课外阅读,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4.通过研究深层延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不止在课内学习与运用语言,还要在课外实践中理解与运用语言,培养语用能力。
    5.通过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加深课题组教师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提升学科教学及其研究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关注语文教学中最本真、最基础的属性,聚焦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1.关注语文教学内容的融合,重点研究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即“读”与“写”策略与方法的路径。
    2.关注学习方式的融合,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融合方法和策略。
    3.关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合,探索课内外阅读融合的模式构建。
    4.关注课内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融合,探索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融合的有效路径。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亮点

    1. 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融合。传统的课堂中,部分教师要么过于强调“人文语文”,要么过于强调“工具语文”。本课题的亮点就是打破了人文性过度偏重从而使语文教材成为人文教育的躯壳,工具性的过度偏忽略对文本所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导致过多的语言知识教学及技术化训练。在语文课堂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融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

    2. 优化学习效果,习得语文方法。在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融合,张扬个性与完善共性相互促进,优化学习效果,促成真正的交流产生,让学生爱上学习,习得语文方法。

    3.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素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课本知识也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真正的成长不仅要依靠课堂的学习,还要依靠社会生活的历练。本研究打破了课堂壁垒,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将学习的触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更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素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整理国内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文献和资料。

    2.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发现真问题。

    3.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乐融”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4.课例研究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5.经验总结法。及时引导研究人员将实践研究中的知识和技能归纳分析,上升为经验,提炼出相应策略。

    七、研究思路与措施

    (一)研究思路

    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奠基的工程。语文学科教学包含的元素丰富、层级多元。工作室始终关注语文教学中最本真、最基础的属性,聚焦“四融合”,实施“四路径”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1.融合“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奠基语用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须引导学生“精读”,既读懂课文的情感,也悟得课文的表达,实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同时在精读中体悟语言情感,习得表达方法,并巧设情境,引导学生练笔,运用方法,对提升语用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工作室采取“认知——实践——迁移”的三环节教学策略来实现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2.融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夯实学科素养。语文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依赖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才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和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如果说课内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获得阅读方法的必由之路,那么,课外阅读则是拓展阅读面,迁移并提升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工作室立足课外阅读课型进行深入研究。

    3.融合“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优化学习方式。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自主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如无源之水。离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而如果没有自主学习后的合作交流,那课堂上的信息交流就不会很充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难以得到真正体现。所以要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必须将二者有机融合。

    4.融合“课内学习”与“实践活动”,延展学习空间。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工作室在研究行进中,树立“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理念,加强学科课堂内外的联系,打通“课内学习”与“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绿色通道,将二者有效融合,努力开发对接现实生活,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为此,工作室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将学习的触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更广阔的空间。

    (二)研究措施

     1.组建高素质的课题研究队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

    2.适时邀请省市区专家深入课题指导,积极带领课题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相关培训学习。

    3.分解课题任务,将总课题分解成若干小课题,主研人员根据个人研究兴趣选择小课题开展研究。

    4.购买相关书籍,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5.定期组织融合语文的展示课,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断收集教师的典型课例及案例,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

     

    八.研究阶段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9年3月—2021年3月。

    (一)准备阶段(2019年3月—2019年6月)

    1.对课题主研人员进行合理分工,确定研究任务。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学习有关理论。

    2.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语文课堂的向往与期待。

    3.课题申报并开题。

    (二)实施阶段(2019年9月—2021年1月)

    1.开展理论学习,掌握研究前沿信息,调整研究方向。

    2.将总课题分解成若干小课题,主研人员根据个人研究兴趣选择小课题开展研究。

    3.对研究课开展系列诊断,找到真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行动策略。

    4.开展行动研究,扎根于语文课堂,重点运用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深入语文课堂,发现问题,讨论研究,形成相关策略;

    5.适时邀请省市县专家深入课题,诊断把脉,指导研究向纵深发展。

    (三)总结阶段(2021年1月—2021年3月)

    1.全面收集资料,做好成果梳理,做好结题准备。

    2.开展课题后测,对“融合”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3.梳理成果,课题结题。

    九、预期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课题组教师及工作室学员加深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提升学科教学及其研究的能力。

    (二)操作性成果

    1.形成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即“读”与“写”策略与方法的路径。
    2.提炼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融合方法与策略。
    3.探索课内外阅读融合的模式构建,如:“低段绘本课”教学模式、“中段主题式群文阅读课”教学模式、“高段对比阅读课”教学模式、“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整本书交流课”“整本书汇报课”等教学模式。

    4.关注课内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融合,探索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融合的有效路径。

    (三)物化成果

    (1)《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报告集

      (2)《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资料集

    (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论文集

    (4)《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教学案例集

    (5)《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课例音像制品

    九、课题研究保障

    (一)制度保障

    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我工作室将以《科研课题管理制度》《科研课题研究制度》《科研课题研究奖励制度》为基本保障,规范课题研究,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提高研究质量。

    (二)组织保障

    1.成立课题指导小组

    拟聘请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旭教授担任指导小组首席专家,并邀请双流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理论室主任易恩担任课题研究指导人员。

    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周晓玲

    副组长:王晓露

    组员:冯茜、马香玉、周怡、苏莉、吴霞、喻玮、李红梅

    3.研究小组

    课题组负责人:周晓玲

    主研人员:

姓名

职务

职称

工作单位

课题组职务

周晓玲

工作室导师

正高

双流区实验小学(东区)

课题组长

王晓露

工作室导师助理

中小学二级

双流区实验小学

主研

冯茜

工作室学员

中小学二级

双流区彭镇小学

主研

马香玉

工作室学员

中小学二级

双流区东升迎春小学

主研

周怡

工作室学员

中小学二级

双流区东升迎春小学

主研

苏莉

工作室学员

中小学二级

双流区双华小学

主研

吴霞

工作室学员

中小学二级

双流中学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主研

喻玮

工作室学员

中小学二级

双流区西航港小学

主研

李红梅

工作室学员

中小学二级

双流区黄龙溪学校

主研

另有参研教师若干,包含所有工作室学员:唐国凤、骆茜、罗燕、樊丽萍、胡婷婷、邓丽、刘艳、郭晓平、韩梅、徐晓亮、唐溶、柳桂平、杜小艳、周金、陈紫函、王静、李诗敏、邹欣欣、黄佩茜。

(三)经费保障

工作室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课题的有效开展。预计咨询论证费、专题研究费、学习培训费、小型会议费、文印资料费、开结题费共计三万元。

 

文件下载:4

工作室介绍

<p> 周晓玲工作室是双流县首批县级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